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發現目前年輕人對「數位遊牧」有太多粉紅泡泡。
我觀察到許多數位遊牧者,雖然他們成功搭建了「理想中的生活」——隨心所欲變換居住地,依靠網路工作維持生活,但是他們總給我一種「不是特別享受」的違心感。
深入瞭解,會發現原因在於「他們依然在做自己不享受的工作」——能做,但不喜歡。
事實是,當我們還在為公司工作時,我們有「目標對象」可以責怪,「都是這個公司看不到我的價值,不給我有成長性的工作」、「公司所在的產業前景不好,因此我才會發展得不好」...等等。
當我們脫離公司之後,一切都是「靠自己」,沒有公司作為「自己遭遇挫敗時」的擋箭牌,我們反而更會靈魂拷問自己,「我現在真的在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到底「喜歡做什麼?」、「做什麼事情能讓你沈浸到忘記時間?」
因此,數位遊牧的出現,看似是另一個「職涯選項」,但是它並不是所有「職涯問題」的萬靈丹。
最終,你該面臨的「職涯問題」還是逃不了,依然需要回歸職涯的本質——找到想做的事。
有的人可能質疑,我只想單純「遊山玩水」享樂,不找到「想做的事情」,難道不行嗎?
現在有越來越多「支持遠端工作」的工作內容,不需要用到太多「深度技能」,比方說文案編輯、影片剪輯...很多同齡年輕人可能知道自己也難以從這些工作中「獲得意義感」,然而受限於「日復一日、單調無趣」的生活,因此為了想要的「自由」,依然選擇去做。
是的,做這些工作確實可以更「輕易」開啟數位遊牧的生活方式,但也會讓你在開啟這樣的生活模式後,陷入迷茫。
為什麼?
從單純的享樂裡獲得的快樂「非常短暫」。人類還是需要從「深度工作」中獲得「長久的幸福感」。
不同於其他動物,我們的靈魂渴望與事物產生「深度連結」,深度連結的前提是「付出努力」。
不需要「消耗大量腦力」的勞務無法讓我們產生「深度連結」;需要消耗腦力,有點挑戰性,但是能力能夠應付的工作,能讓我們產生「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會讓我們完全沈浸到忘卻時間,進而產生幸福感——我們才會覺得「人生有意義」
就連「休閒娛樂」也是如此。比如,不動腦的「滑短影音」,雖然能獲得短暫的興奮,但是這種快樂持續不了多久;然而付出體力去「打羽毛球」獲得的「充實感」,能讓你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因此,要獲得真正的幸福感,依然是找到「能力」與「挑戰」並駕齊驅的工作,在一次次「突破自我」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真正開啟「四海為家」的自由生活後,我才發現,我是真實喜歡「寫作」與「諮詢」,而不是因為「寫作和諮詢能給予我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我們不應該「本末倒置」。
數位遊牧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職業」,它適用於「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並且恰巧能「遠端交付工作內容」的人們。不然你會容易在投入這樣的生活後,陷入巨大的迷茫,「怎麼和我想的不一樣?」
但是所有迷茫和困惑都是好事,甚至「數位遊牧」能加速對「自我的拷問」,雖然一開始很痛苦,但是越痛苦,代表你越接近「靈魂的聲音」,更有可能找到「自我實現」的工作。
書中分享了更多【職涯發展】與【生涯規劃】的洞見,並非「教科書式」說教,而是結合了我的實戰經驗與深刻反思。如果一直以來我的內容給你啟發,那這本書就是我完整的「認知系統」。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3674?sloc=main
掃描書中二維碼(紙本書才有)能夠加入「我引導的讀書會」,see you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