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有概述社工是做什麼的,這篇總結一下成為社工的必經之路,就是社工教育。
在美國,要有社工個職稱是需要有相對應的學位的。有些工作可能會接受心理學學位,但職稱不會是社工(可能是個案管理師、探視人員之類的)。社工教育從副學士一直到博士都有,以下介紹各學位和出路:
副學士(Associate’s):兩年的學位。比較不常見,可以做較多「協助」工作,像是做招生人員或是負責驗證服務申請人是否符合申請標準等等,但未必從事直接提供服務的工作(也還是有)。在紐約市較少看到招聘只要副學士學位的社工職位,所以大部分學生會繼續念到學士。
學士(Bachelor’s):四年的學位。通常在大學有分開的社工學院,在學期間需要實習賺取時數(通常是最後一年)。畢業後在非營利機構做個案管理、訪視、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有些地方會雇用社工學士做心理諮商,但以我的經驗一般地方會偏好有經驗或是碩士來做臨床類工作(心理諮商和治療)。
碩士(Master’s):兩年(或18個月)的學位。不需要社工學士學位也可以申請。在學期間整整兩年都需實習賺取時數。碩士不需要寫畢業論文。學士可以做的碩士都可以做,可以從事心理諮商和治療(但不是精神科醫師不能開藥),但一般需要有執照或有督導。在非營利做管理層、政府機關制定政策等。少部分也可以做研究,但大部分偏好有博士學位的。
博士(Doctor’s/PhD): 四到六年不等的學位。著重於研究和指導,並不一定要社工碩士才能申請,但多數還是偏好有。碩士可以做的博士都能做,還可以教書以及研究,也比較有可能更加深入政策提供政策分析來幫助政府做決策。
從社工變成社工師則需要考執照,在美國有兩種執照類別:
碩士社工師執照(LMSW):需至少有碩士學位。獲得執照後三年有效,第一次更新執照後要開始每三年都維持36小時的進修時數(Continuing Education)。有執照後以較高機率可做主管或是臨床工作(薪水也較高)。
臨床社工師執照(LCSW):需至少有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有至少三年的臨床工作時數。有些州可能規定需有LMSW以後才能再考LCSW。和LMSW一樣第一次執照更新後要維持進修時數。有執照後通常會做LMSW社工師何從事諮商社工的督導。
大部分的州要求差不多但可能在時數有些許差異,因為社工師執照是州政府頒發,而不同州未必承認彼此的執照。在搬到其他州時需要申請轉執照。
這裡也附帶提一下SIFI證照(Seminar in Field Instruction),直翻為「實踐指導研討會證照」。這是想帶社工實習生的LMSW都需要報名的課程,社工學院一般是免費授課,上完課就有證照了。
社工在美國是個前景非常好的學位,因為美國各種社會問題導致有大量的社工需求。我們經常會説社會越差,社工越不會失業,或是社工工作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失業。但是大部分非營利機構都是跟政府申請資金或需要募款,所以社工當然薪水不會高。除非是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和諮商)類收醫療保險或是做管理層的起薪才會高一些。社工簡單說是一個餓不死也吃不飽的產業。但由於社會各個階層都有需要幫助的人,如果膩了跳槽去跟不同人群工作還滿方便(當然還是會希望有相關人群工作經驗啦)。
從各學位的出路應該也不難看出,社工業注重教育,(畢竟怎麼可能讓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就直接去跟家暴個案工作,就像我們應該都希望給自己看病的醫生是有該有的學歷的吧)如果在一家公司想往上爬,勢必得往上念到至少碩士。如果想做心理諮商師的督導,也一定要有碩士學位加執照。
總結來說,社工學位越高等,能做的事越多,而大部分人會念到碩士因為路更廣。執照加持也能更往臨床、政策面、或領導層發展。而想做研究或是教書則可以再進一步往博士學位前進。
社工是一個著重社會福利與社會安全網,從個人到社會(微觀到宏觀),系統到政策都需要知道怎麼互相影響的行業。然而近幾年觀察到的一些變化是(以紐約為主):由於社工碩士兩年能畢業而且能從事臨床工作,比起臨床心理學位和諮商學位還快。也因此社工碩士非常受歡迎,吸引許多只想私人開業做心理諮商(私人開業是自費,即只想收有經濟能力的人做諮商),也吸引了想賺錢但對大環境或政策面向沒有很重視的學生們。各大學院也祭出各種線上課程或是如果有工作經驗就能一年半畢業的課程吸引學生申請。
社工學位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大部分是不需要GRE成績,申請門檻相對低。也因此吸引許多為了名校頭銜而報名的學生(並非真的想做社工),包含國際學生。
從學校和社工界缺工狀況來看,這樣的改變也許能達到社工人數的增加,但是否也造成重量不重質的社工被放到社會各角落去接觸社會最底層的人們或是去做政策的改變?包含應該要能培養出具有批判性思考的社工,有沒有可能因為無法判斷覺醒文化的利弊,而淪為道德綁架的執行者了呢?我認為的社工其實如一線醫護人員(除了薪水),是一份多少需要有使命感的職業。然而,我觀察到學校為招生而降低入學門檻、減少實習時數、和放寬畢業標準讓我不是很確定這份使命感是否有在社工界繼續傳承下去。雖然希望我遇到的都是零星和極端例子,但有時與其他社工師們聊天也都聽到類似故事時,的確不禁讓人懷疑這樣的教育體制是否正確。
最近在思考社工界的各種狀況,腦袋有很多想法想靠書寫的方式整理出來,我想重新審視自己經歷過的社工教育以及美國大學的覺醒文化。曾經看過一位有爭議性的大學哲學教授Dr. Peter Boghossian對於美國大學的覺醒文化評論到:「人們去大學是去找安全空間(safe space:指不讓學生受到威脅,給學生能在情緒上感到安全的環境),而不再是尋求知識(intellectual space)。」
如果所分享也剛好能幫助到有興趣想了解的朋友就歡迎參觀與交流,不過提醒很多都是個人觀察,也只有在紐約市的經驗,並沒有數據支撐(因為非常少文獻在研究大學的覺醒議題),肯定也不會與所有社工的感悟一樣。之後有機會也會分享社工碩士申請、社工碩士教育、社工實習、還有社工師執照考試準備給一些有興趣了解美國社工的朋友們,也當作是為自己的旅程做一些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