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勝選之後美國碳移除產業的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COP29在川普勝選後可能產生的變化,Carbon Herald則有另一篇報導更著重於川普勝選後對於碳移除市場與產業的可能影響。

從這篇報導內容能夠看出美國政策轉向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儘管會有負面衝擊,但正因為碳移除領域的推進是由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歐盟與其他國家有可能在美國減緩步調時搶佔領導位置與市場份額。

另外一個美國內部層面視角,拜登政府時期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對於許多共和黨為主的紅州存在許多經濟誘因與就業發展機會,並不一定會在川普上台時被放在高優先處理順位。因此究竟川普的再度入主白宮會對美國在碳移除產業有何衝擊,還有待時間觀察。

摘要翻譯

隨著川普將成為第 47 任美國總統,美國的碳管理產業正邁向新的發展階段。整體上,該產業對此的反應與再生能源產業及氣候組織的立場相似。不過,針對以 CO2 為主的領域,某些細微的變化不一定會對產業造成顛覆性衝擊。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川普任期預期將減緩美國的減碳進程,可能包括發放更多的石油鑽探許可證、放寬甲烷燃燒的相關要求,並解除液化天然氣出口的禁令。

就碳管理而言,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支持太陽能、風能、電動車及氫能發展的核心政策,並涵蓋碳捕捉和去除技術——看來可能會被取消。川普多次聲稱他計畫撤銷這項法律,並將其稱為「綠色新騙局」,承諾將回收所有尚未使用的資金。然而,這部分可能僅是選前修辭。實際政策的走向可能會在參、眾兩院共和黨議員的協助下,採取較為審慎的方式進行——甚至令人意外地,包括石油產業的支持。

同時,對 「通脹削減法案」 的支持者也在積極反擊。前白宮國家氣候顧問 Gina McCarthy 表示,試圖推翻該法案無異於「徒勞無功」,因為該法案具經濟合理性,並在州與聯邦層級擁有堅實的跨黨派支持。

川普當選是否會改變碳捕捉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二氧化碳捕捉的投資持續增加,得益於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每噸 85 美元封存獎勵。 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公司正在開展多項專案,旨在利用該法案的稅收抵免,封存德州與路易斯安那州主要排放者產生的碳排放,並為未來投資預留數十億美元。

上週, 埃克森美孚公佈了第三季度收益報告,重點突顯出碳捕捉的發展動向,並宣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協議,以及與一家天然氣公司的首度合作,使總封存承諾達到每年 670 萬噸。氫氣和低碳氨的進展也是焦點之一,其中,公司位於 Baytown 的專案進展更是重點內容。報告中特別提及通脹削減法案的影響:「若美國聯邦政府推行符合該法案立法目的的相關規範, Baytown 設施在啟用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同類設施,每日產量可達10億立方英尺的氫氣,並每年生產超過100萬噸的低碳氨。」

埃克森首席財務官 Kathy Mikelis 在接受 《金融時報》 採訪時補充:「通脹削減法案中的諸多政策措施支持了全美各地的專案,同時促進了經濟增長與就業機會。這給予了眾人支持通脹削減法案的充分動力。」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能源業內所有人都支持碳捕捉技術的發展。部分小型能源生產商對於美國環保署(EPA)推出的新排放規範表達強烈反對。該規範要求燃煤電廠到 2030 年前必須捕捉 90% 的 CO2,同時也設下新建天然氣電廠到 2035 年前達到相同捕捉率的期限。最高法院以 7 比 1 否決了 20 個共和黨州要求撤銷這項規範的緊急上訴,預計未來幾年內將對此作出最終裁決。

川普政府下的碳移除前景

通脹削減法案一直是推動美國碳移除技術進展的關鍵力量,尤其是針對直接空氣捕捉(DAC)和生質能源碳捕捉與封存(BECCS)技術的專案。該法案為 DAC 鹽水地層封存提供每噸 180 美元的獎勵補貼。在美國能源部資助下,已設立兩個 DAC 樞紐,政府投入超過十億美元資金,帶動私人資本的投入。貝萊德集團投入 5.5 億美元於位於德州厄克托郡的西方石油 Stratos 工廠。

英國能源公司 Drax 計劃在美國及其他北美地區投入最多 125 億美元,用於發展生物質源碳捕捉與封存(BECCS)技術。該公司於 9 月成立了美國分公司 Elimini,並正在評估超過 20 個北美潛在地點以建立相關設施。

這些資金流向多為美國的紅州,類似於太陽能和風能投資,將創造建設就業機會,並有望提供高薪的工程職位。根據 Lawrence Livermore 國家實驗室的就業創造估算,碳移除技術有潛力在美國創造 44 萬個長期職位。

雖然「通脹削減法案」是主要的資金來源,但碳移除技術同時還受到其他四項現行法案支持,並且這些計劃可能持續存在:

  1. 兩黨基礎設施法案(The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 BIL)
  2. 2020 年能源法案
  3. 利用創新技術減少重大排放法案(USE IT Act
  4. 促進碳捕捉、利用、技術、地下封存及減少排放法案(FUTURE Act

雖然多項法案仍然存在,但若 IRA 資金終止,將對碳移除產業造成重創。這個新興市場正經歷成長陣痛,目前由微軟主導購買市場,而其他企業的投入承諾相對有限。麥肯錫估計碳移除市場規模可達 1.3 兆美元,但若美國支持力度放緩或中斷,可能將削弱其市場份額。

國際與地方的領導角色

此次選舉結果的影響已在美國及國際間顯現。 拜登政府表示吸取了第一次川普政府任期的經驗,正採取措施保障氣候政策的長期性;而歐盟和英國則有意在碳管理上接下領導重任。

通脹削減法案( IRA )自 2022 年實施以來,使美國超越歐洲國家,在碳管理領域領先,並吸引了多家企業進駐美國市場。此情勢引發了反應;今年早些時候, 英國政府宣布了一項 280 億美元的碳捕捉計劃,而歐盟則正在推進碳捕捉與移除的支持方案。本週早些時候, 歐盟氣候行動專員 Wopke Hoekstra 在其提名確認聽證會上表示,歐盟執委會必須在推動碳捕捉、利用與移除的發展上扮演領導角色,並承諾實現到 2040 年每年捕捉 2.8 億噸 CO2 的目標。

碳捕捉技術在東南亞也獲得了強力支持,其中以日本為領導者,尋求在從阿拉斯加馬來西亞印尼的整個太平洋地區進行碳封存。

加拿大也積極投入碳捕捉技術,並可能吸引相關企業進駐,因其政府支持力度與美國現行水準相近。加拿大的 Deep Sky 等公司在碳移除領域進展迅速,該產業也有望獲得歐盟碳移除基金(CRCF)的資助。此外,肯亞正逐漸形成一個直接空氣捕捉(DAC)中心,展現了全球南方地區在碳管理領域的潛力。

因此,雖然美國選舉結果可能對再生能源構成影響,但碳管理領域不一定會受到相同的衝擊。未來四年,在川普主政下的美國或許會更加注重內部發展,但碳管理的其他增長動力依然清晰可見。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全球碳責任:各國在碳預算中的角色與挑戰

川普回歸對COP29氣候會議的影響與挑戰

氣候金融與碳交易市場流動性,COP29的重頭戲

「避免排放」遭剔除,碳權只有「減量」與「移除」兩種

油田裡的碳捕捉與封存,合理減碳方案還是更多化石燃料的漂綠騙局?

強制性與自願性碳市場整合,巴黎協議第六條的進展

NASDAQ報告顯示碳移除之重要發展趨勢

直接空氣捕捉DAC的發展契機與應用

美國2025年將推出自然基礎碳權競標,早買有折扣

歐盟積極推動碳移除,並且提出一系列發展計劃

「碳管理策略」美國能源部如是說

英國220億英鎊碳捕捉與封存計劃:大膽改革還是化石燃料的長期束縛?

美國海洋碳移除技術的發展與挑戰

生質能碳捕獲與封存(BECCS)技術介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1
川普削弱州氣候權限,美國氣候政策陷入聯邦與州之爭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7
川普重啟關稅戰,美股蒸發 2.5 兆美元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4
美國EPA 取消 200 億補助,再生能源發展受挫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23
川普"又"退出巴黎協定,會怎樣呢?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細雨徐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20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30會員
268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細雨徐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Puro.earth的海洋缺氧碳封存(MACS)方法學獲諮詢委員會批准,標誌著一項以海洋為基礎的持久性碳移除新技術的重要里程碑。此方法通過將富含木質素的生物質沉積到深層缺氧的海洋盆地中,實現長期碳移除。文章詳細介紹了MACS方法學設計理念、科學依據、碳封存年限估算調整、目前實驗進展、環境與社會考量。
Thumbnail
2025/04/30
Puro.earth的海洋缺氧碳封存(MACS)方法學獲諮詢委員會批准,標誌著一項以海洋為基礎的持久性碳移除新技術的重要里程碑。此方法通過將富含木質素的生物質沉積到深層缺氧的海洋盆地中,實現長期碳移除。文章詳細介紹了MACS方法學設計理念、科學依據、碳封存年限估算調整、目前實驗進展、環境與社會考量。
Thumbnail
2025/04/29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Thumbnail
2025/04/29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Thumbnail
2025/04/28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2025/04/28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這一年「不確定性」應該是在政策評論中最常見的詞彙了。 碳捕捉市場CCS也是如此。最近聽了幾場論壇等發現在亞洲對於碳捕捉相當的樂觀,並且認為這應該是在串串任內中不受影響的領域了;然而在北美市場現實卻截然不同。為啥關心北美?因為北美市場占比整個行業將近50%的市場與發展。 所以不受川普影響,這個論
Thumbnail
在這一年「不確定性」應該是在政策評論中最常見的詞彙了。 碳捕捉市場CCS也是如此。最近聽了幾場論壇等發現在亞洲對於碳捕捉相當的樂觀,並且認為這應該是在串串任內中不受影響的領域了;然而在北美市場現實卻截然不同。為啥關心北美?因為北美市場占比整個行業將近50%的市場與發展。 所以不受川普影響,這個論
Thumbnail
川普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突顯美國對氣候領導角色的放棄;此舉將助長其他國家削弱承諾,引發對國際合作信任質疑。美國缺席可能阻礙全球減碳進程,影響依賴美國資金與技術的國家。川普推動化石燃料政策,對清潔能源和長期環境永續構成威脅,雖有部分排放減少的預估,實際影響仍需觀察,全球正密切關注其政策對氣候行動的影響。
Thumbnail
川普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突顯美國對氣候領導角色的放棄;此舉將助長其他國家削弱承諾,引發對國際合作信任質疑。美國缺席可能阻礙全球減碳進程,影響依賴美國資金與技術的國家。川普推動化石燃料政策,對清潔能源和長期環境永續構成威脅,雖有部分排放減少的預估,實際影響仍需觀察,全球正密切關注其政策對氣候行動的影響。
Thumbnail
川普如果重返政壇,將如何影響特斯拉的商業模式和利潤?政治變動,特別是能源政策和監管框架的調整,可能對特斯拉的未來成長帶來重大的挑戰或機遇。了解特斯拉如何應對這些變化,並探索全球能源格局變動中的潛在機會。
Thumbnail
川普如果重返政壇,將如何影響特斯拉的商業模式和利潤?政治變動,特別是能源政策和監管框架的調整,可能對特斯拉的未來成長帶來重大的挑戰或機遇。了解特斯拉如何應對這些變化,並探索全球能源格局變動中的潛在機會。
Thumbnail
川普回歸可能改變碳移除產業的政策環境,聯邦層面的支持可能減弱,但州政府與地方層面的需求潛力增加。產業遊說方面需優先推動如購買獎勵等關鍵計畫,並利用機會建立跨黨派聯盟。儘管政治變局帶來挑戰,但專家們認為產業基本面未改變,且科技巨頭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長,顯示私營市場的穩定支持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
Thumbnail
川普回歸可能改變碳移除產業的政策環境,聯邦層面的支持可能減弱,但州政府與地方層面的需求潛力增加。產業遊說方面需優先推動如購買獎勵等關鍵計畫,並利用機會建立跨黨派聯盟。儘管政治變局帶來挑戰,但專家們認為產業基本面未改變,且科技巨頭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長,顯示私營市場的穩定支持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
Thumbnail
此次美國總統選舉,川普的稅收與貿易政策引發廣泛關注。他承諾維持去年稅改並降低企業稅,對中國及其貿易夥伴的關稅措施則將成為其經濟政策的核心。川普的計畫不僅影響中國,對臺灣及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環境同樣產生重大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政見背後的意圖以及可能的後果。
Thumbnail
此次美國總統選舉,川普的稅收與貿易政策引發廣泛關注。他承諾維持去年稅改並降低企業稅,對中國及其貿易夥伴的關稅措施則將成為其經濟政策的核心。川普的計畫不僅影響中國,對臺灣及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環境同樣產生重大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政見背後的意圖以及可能的後果。
Thumbnail
隨著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碳移除市場可能將經歷重大轉變。文章探討川普政府可能對碳管理產業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在通脹削減法案的影響下,能源政策的調整和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儘管美國減碳進程可能減緩,但這也給予其他國家如歐盟的市場份額增加機會。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的投資前景,以及即將面臨的政策變動均為主要關注點。
Thumbnail
隨著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碳移除市場可能將經歷重大轉變。文章探討川普政府可能對碳管理產業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在通脹削減法案的影響下,能源政策的調整和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儘管美國減碳進程可能減緩,但這也給予其他國家如歐盟的市場份額增加機會。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的投資前景,以及即將面臨的政策變動均為主要關注點。
Thumbnail
川普在2024年選舉中當選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非連任的兩屆總統。他的政策主張延續了他之前任期中的經濟立場,尤其在減稅、放鬆監管和貿易保護主義方面著墨更多。 以下是他在稅收、政府支出、貿易、移民和監管等方面的主要經濟政策以及對市場和美國經濟的影響。
Thumbnail
川普在2024年選舉中當選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非連任的兩屆總統。他的政策主張延續了他之前任期中的經濟立場,尤其在減稅、放鬆監管和貿易保護主義方面著墨更多。 以下是他在稅收、政府支出、貿易、移民和監管等方面的主要經濟政策以及對市場和美國經濟的影響。
Thumbnail
隨著川普再度入主白宮,COP29會議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愈發明朗。許多與會者對能否達成具體成果保持懷疑,尤其是美國即將轉向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政策背景下。此次會議焦點將是資金問題,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獲得更多氣候資金來應對氣候危機和減少碳排。各國需在會議中探討如何確保氣候資金的流動,以促進淨零目標進展。
Thumbnail
隨著川普再度入主白宮,COP29會議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愈發明朗。許多與會者對能否達成具體成果保持懷疑,尤其是美國即將轉向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政策背景下。此次會議焦點將是資金問題,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獲得更多氣候資金來應對氣候危機和減少碳排。各國需在會議中探討如何確保氣候資金的流動,以促進淨零目標進展。
Thumbnail
川普經濟學2.0正式啟動,根據其政策調整,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各大投資機會與風險,提供穩健獲利的投資策略。討論重點包括減稅政策、關稅壁壘及能源政策變化等,特別針對美股、臺股及新興市場的投資方向,讓投資者能夠洞察未來行情與市場趨勢,善用資源制定投資計畫。
Thumbnail
川普經濟學2.0正式啟動,根據其政策調整,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各大投資機會與風險,提供穩健獲利的投資策略。討論重點包括減稅政策、關稅壁壘及能源政策變化等,特別針對美股、臺股及新興市場的投資方向,讓投資者能夠洞察未來行情與市場趨勢,善用資源制定投資計畫。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再次當選後,對臺灣科技與半導體產業所帶來的影響。川普的核心政策如「美國優先」和提高關稅,將可能對臺灣的經濟形勢造成挑戰,特別是對臺積電等科技企業。此外,文章也分析了臺灣工業用地和房市的展望,指出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時,企業需求依然強勁,而住宅市場則需謹慎面對內外部挑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再次當選後,對臺灣科技與半導體產業所帶來的影響。川普的核心政策如「美國優先」和提高關稅,將可能對臺灣的經濟形勢造成挑戰,特別是對臺積電等科技企業。此外,文章也分析了臺灣工業用地和房市的展望,指出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時,企業需求依然強勁,而住宅市場則需謹慎面對內外部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