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餅裏頭沒太陽,《異教詭屋》也沒有異教;如果你的英文不錯,推薦大家,當你從中文裡讀到「異教」,殼蟻注意一下英文寫的是什麼。異教人不邪教、不說謊、不犯罪、不肛交,也不打擊肛交。望周知。
「異教」的污名不罕見,甚至有些時候認同異教的人,自己都會翻車。儘管現代有不少人走回先祖的古老信仰習俗,卻不知道為什麼,「異教」詞彙出現的場合往往與驚悚、恐怖、怪異一起上桌。
妖魔化異教的作品所在多有,並非一朝一夕;異教與異教風格混淆在一起,而異教風格往往就是「邪教風」(Cultish)。參雜凱爾特異教 (Celtic paganism) 風格的《柳條人》(The Wicker Man)、參雜北歐異教 (Norse paganism) 風格的《仲夏靨》(Midsommar) 都不是考察真實歷史中的非基督宗教傳統信仰而來,充其量是拿異教素材做商業文創。
當然,這不是說它們是爛電影。作為電影精采與否,和這部電影的內容是否反映事實,是兩回事。
這次電影中譯《異教詭屋》(Heretic) 與過去談的中譯版《異教語言學》(Cultish: The Language of Fanaticism),問題一樣。先不論基督教世界對異教的歧見沒有好到哪去,但基於不明原因錯譯而造成的偏見,完全是能避免的。
"pagan" 來自拉丁文 "pāgānus",由「市外的/鄉村的」(pāgus) 加上「-的人」(-anus) 組成,字面意義就是「鄉下人」;羅馬帝國基督教化後,由於鄉下人是最晚放棄傳統信仰的族群,因此 "pagan" 才成為宗教性的貶意詞彙,用來區分那些不信唯一神的「異教徒」。
目前我沒有看過中文專譯,字面理解即「日耳曼異教徒」;"heathen" 是日耳曼語詞彙,辭源古老:
同樣地,也是在基督宗教出現後,原本的「來自荒野的人」才衍伸成「異教徒」的含意;因此在中世紀以後,"pagan" 與 "heathen" 漸漸變成幾乎是同義詞。直到近代,人們追溯語源,找到了其他語源脈絡:
現代古北歐異教主義者(比方說,各位眼前的異教人)也可能是在這個意義底下自稱為異教徒,意思是「榮譽/光明的人」,以古北歐語表述則是 "heiðamaðr"。
或許比較不尷尬、沒那麼中二的 "heathen" 翻譯是「日耳曼傳統信仰者」。
"heretic" 和上述真的是「異教」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它不表達宗教信仰,而是表達在宗教信仰中的離群位置;詞彙的字源來自古希臘語 "αἱρετικός"(選擇能力、派系),中性地說,就是「特定宗教派系者」的意思。
但是,基督宗教在發展早期就形成所謂「正統」了,因此有別於正統者就是「異端」;換句話說,「異端者」在基督宗教中就是「對基督宗教教義理解『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即便是宗教改革 (Reformatio) 後,原本的異端也慢慢浮上檯面,但人類分化的本性沒有變過;很快地,"heretic" 從「不同於梵蒂岡教義詮釋」進一步擴張為「自稱是基督徒,信念卻背離基本教義的人」。
回頭說說近期即將上映的《異教詭屋》,相信大家都明白這中文譯名問題出在哪了吧?明白好懂的翻譯就是「異端鬼屋」。
至於,去年出版的《異教語言學》更誇張;我讀過原文版,整本書只出現一次 "pagan",而且只是在列舉「異教團體」罷了。這本書,自始至終都在談「邪教」(Cult),分明是「邪教語言學」,跟異教沒有關係。
對於認識真實的異教,以及當代異教有興趣的朋友們,殼蟻參考以下文章:
最後,如果想看真實異教的電影,異教人電影看得不算多,但這一部絕對值得:《北方人》(The Nort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