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始於信任的合作,最後卻讓我重新定義「朋友」與「自我價值」。這不是一場衝突,而是一場關係本質的覺醒。
2024年10月底,一位我心裡一直視為重要朋友的人致電給我,請我協助他公司處理文件相關事務。由於初期無法明確估算工作量,加上多年交情,我們並沒有先談定酬勞細節。
從2024年11月起,我開始協助他的公司。很快發現,所需處理的事遠超出預期:除了文件製作、設計與提供貿易專業知識外,還包含回覆客戶郵件、聯絡廠商、處理各類突發狀況等。這些工作雖瑣碎,卻充滿責任與壓力,我也從未懈怠,只因心中相信:「這是朋友的需要,而我剛好可以幫忙。」
直到2025年4月,整整六個月,我僅收到22K的酬勞。這段期間,朋友常提到他的公司一直在擴大、項目發展得很順利,一開始甚至還說公司非常需要我這樣值得信賴的人來協助管理,會需要我離開目前的正職去他的公司協助。這些話語與實際待遇之間的巨大落差,讓我感到困惑、失望,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誤解了這段關係。
我開始靜下心來思考:
如果他真的把我當朋友,為什麼能接受我長期無明確回報地投入,卻不主動提出合理補償?為什麼他願意讓我在模糊的關係與不對等的合作中獨自承擔一切? 是我對「朋友」的定義錯了嗎?
後來我明白,這不是單純的金錢問題,而是關係本質的錯位。
我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是高估了某些人維繫友誼與合作所需的誠意與邊界感。
這段經歷讓我認清幾個關鍵事實:
- 幫助他人可以出於善意,但必須設有清晰界線。
- 朋友的真正樣貌,應該包含尊重、對等與誠實的溝通。
- 「你對我很重要」這句話,如果無法在行動中落實,終究只是修飾過的空話。
真正的朋友,不會讓你長期處在被忽視、被剝削、甚至懷疑自我價值的位置。
真正健康的合作,也絕不該建立在情感綁架與權責不明的基礎之上。
如今,我對「朋友」、「合作」、「自我價值」有了新的認識與標準。
這是一段不愉快且內耗的過程,但它讓我重新思考朋友的定義,也讓我轉變得更勇敢更成熟,也更堅定未來不再模糊地定位自己。
謝謝我的這位朋友,謝謝這段經歷,讓我學會不再逃躲,正視問題並看透問題的本質,也看清了一段關係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