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才是真正的起點,學會這些讓你越活越精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職場競爭日益激烈,職涯瓶頸成為常見現象;在家庭中,角色的轉換——父母逐漸老去、孩子長大成人——也讓中年人感到心力交瘁。即使經濟條件日益改善,內心的空虛感卻不斷浮現,讓幸福顯得遙不可及。

除此之外,健康問題也逐漸成為關注焦點。身體不再如從前強健,慢性疾病的風險上升,讓人感到無奈與焦慮。中年人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心理健康,逐漸陷入「時間有了,但活得不開心」的困境。

面對這些狀況,中年並非人生的停滯點,而是一個重新定義幸福、迎接挑戰、實現成就的黃金時期。如何從這些狀況中走出,重新經營自己的幸福,找到生命的熱情與意義,是中年生活中最值得探索的課題。

接下來,我將從幸福的經營、挑戰的迎接以及自我成就的實現三個方面,逐步跟你一起探討如何在中年人生中找到平衡與突破,讓每一天都更有意義。


一、幸福的經營——從日常行動開始

幸福的迷思與真相

幸福,這個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常常被人誤解為是外部條件的附屬結果。

我們容易認為幸福源於金錢、成功、愛情,或是某個夢想的實現。然而心理學與生活經驗卻告訴我們,幸福並非如此簡單。外部成就雖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卻難以長久維持內心的滿足感。

「幸福基線理論」(Hedonic Adaptation

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做的 「幸福基線理論」(Hedonic Adaptation),它揭示了人類情緒的適應性,幫助我們理解幸福的真相。該理論由心理學家 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唐納德·坎貝爾(Donald T. Campbell) 在1971年提出。他們發現,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重大生活事件,人們的情緒最終會回到一個穩定的基線水平。

經典的研究也指出,即使是贏得彩票的巨額中獎者,或是遭遇不幸的重大事故受害者,他們的幸福感在短期內可能發生劇烈變化,但在數月後往往都會恢復到原本的狀態。這說明,幸福感不是由外界環境永久決定,而是由我們內在的基線控制。

幸福感的來源與影響比例

raw-image


此外,幸福感的來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來自心理學家 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Sonja Lyubomirsky) 的研究指出,幸福感的組成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遺傳特徵占50%、外部環境占10%,而個人行為和選擇的影響則高達40%。


註:這一比例並非絕對,而是基於一般樣本的平均值,並適用於特定的穩定環境。她在後續研究中也表示,這個比例是作為啟發性的模型,而非普遍適用的定律。

這一模型強調的是,雖然遺傳與性格決定了情緒穩定的基線水平,外部環境也對幸福感有所貢,但個人行動和選擇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完全控制遺傳特徵,也難以立即改變外部環境,但我們可以透過每日的行動來有效影響自己的幸福感。這意味著我們其實是可以透過一些具體行為來讓幸福感超越基線,並延長正向情緒的持續時間。

提升幸福感的三大策略

  1. 感恩練習
    感恩是一種強大的情緒工具,能幫助我們聚焦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說:每天花幾分鐘記錄三件感到感激的事情,這樣做不只能減少焦慮,還能增強我們對幸福的敏感度。感恩練習讓我們的注意力從生活的不完美轉移到值得珍惜的細節上,進一步提升情緒穩定性。
  2. 建立正向社交關係
    幸福感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人際連結。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社群媒體上,不如安排與家人或朋友的聚會,真實地分享彼此的生活。這些互動能讓我們感受到支持與歸屬感,進而讓幸福感更持久。
  3. 探索新興趣
    探索新事物能帶來心理上的刺激,打破生活的單調。例如說: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參加烹飪課程, 或是挑戰一項新的運動(像最近我都在家練"划船機"),這些行動能讓我們從日常壓力中抽離,體驗生活的多樣性與無限可能。

幸福經營的心理基礎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致力於探索幸福與人類潛能的科學。他的研究改變了心理學的傳統取向,從以治療心理疾病為核心,轉向強調如何促進心理健康與生活滿足感。

在他的著作《Flourish》中,他提出了「PERMA模型」,作為解釋幸福感的理論框架。這一模型由五個核心要素組成:

  1.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例如,感恩、喜悅和滿足。
  2. 投入感(Engagement):當我們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時,能感受到流暢的快樂。
  3.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與他人建立的正向連結是幸福的重要支柱。
  4. 意義感(Meaning):追求某個超越自我的目標,讓生活更具意義。
  5. 成就感(Achievement):達成目標帶來的滿足感。

在理解PERMA模型後,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五個幸福支柱融入日常生活,讓它們成為持續提升幸福感的行動指南,具體有下面幾個簡單的做法:

  1. 正向情緒:每天安排能讓自己感到愉悅的小活動,例如:寫感恩日記、欣賞音樂,或者與喜歡的人共度時光,讓生活充滿溫暖與喜悅。
  2. 投入:找到自己感興趣且具挑戰性的活動,無論是學習新技能、參與體育運動(像最近有朋友都說他周末去打羽球),還是追求藝術創作,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體驗深層次的滿足感。
  3. 人際關係:主動聯繫家人、朋友,或者也參與社區活動,盡可能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同時與人互動時,要專注於傾聽與真誠,讓人際關係成為幸福的穩固基石。
  4. 意義:思考什麼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並且找到能賦予人生目的的事情,例如:擔任義工、志工相關的服務、教育子女,或是追求心中熱愛的事物。
  5. 成就:設定清晰且可實現的目標,並記錄每一步的進展。完成目標後,給自己一些適當的獎勵,這種自我肯定將激勵你繼續追求下一個挑戰。

實際案例的啟發

最近有一位遭遇職場倦怠的中年女性來訪者跟我提到,她三個月前替自己報名了每周一次藝術課程(水彩速寫課)。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投入後,她發現自己對畫畫很感興趣,同時也因為上課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平時會約出遊一起畫畫(最近去了植物園的樣子),她覺得透過畫畫,讓她漸漸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用這個案例想跟你的是,幸福的經營並非依賴於外部條件,而是我們自己會如何選擇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二、迎接挑戰——在突破中成長

挑戰與成長的關係

挑戰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課題,但它同時也是促進個人成長的重要機會。

無論是在事業上追求更高的目標,還是在人生轉折中探索新的方向,挑戰讓我們走出舒適圈,發掘潛力與韌性。從學生時期的學業壓力到退休後的重新定位,每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會面臨不同形式的挑戰,而選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收穫。

而挑戰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突破自身的限制,激發未曾意識到的能力。

到了中年,一些人可能會選擇重拾過去未完成的夢想,例如: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或完成學業;另一些人則在生活的轉折點找到新的熱情,比方說:嘗試新興趣或是參與公益事業。

如何有效應對挑戰

有些人將挑戰視為壓力的來源,但我認為壓力有時反而是一種生活充滿可能性的見證。我們可以應該採用下面的方式來重新看待挑戰、應對挑戰。

  1. 改變對挑戰的看法
    挑戰本質上並非敵人,而是一種潛能的測試與激發。將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而非難以逾越的障礙,能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心理學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從困難中學習,並從經驗中獲益。
  2. 分解目標與步驟
    面對一個看似巨大的挑戰,將其拆解為具體且可行的小步驟,可以有效減輕壓力並建立信心。例如,如果目標是完成一份大型企劃,你可以先設定每天完成其中一部分,逐步達成整體目標。
  3. 尋求支持系統
    挑戰不必獨自承擔,尋求社會支持能帶來更大的力量。與親朋好友分享困難,或加入相關社群和團體,除夠了能獲得實際的幫助,還能提供情感上的安慰與鼓勵。
  4. 接受學習過程中的失敗
    挑戰往往伴隨著挫折,但這些失敗是重要的學習經驗。將錯誤視為調整計畫的契機,而非否定自我的理由,這有助於我們在反思中找到新的突破。

適度的挑戰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當我們接受挑戰並成功完成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神經傳遞物質與快樂和動力密切相關。長期而言,挑戰還能增強心理韌性,使我們更能面對未來的困難。

同時,個人對挑戰的看法決定了其應對方式。如果我們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就更容易將挑戰視為發展潛力的機會,而非失敗的風險。這種積極的態度能改變我們面對挑戰時的行動,進而提升成功的機率。

挑戰與生活的可能性

挑戰雖然常帶來壓力,但它同時也是重新定義生活的重要契機。在探索新興趣、追求更高目標或適應變化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潛藏的能力,並體驗到不同以往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挑戰教會我們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並在改變中找到成長的意義。

如何將挑戰融入日常生活

面對挑戰時,我們不必害怕壓力或失敗,而應該將其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並採取積極的方法應對。選擇適度挑戰自己,例如學習新技能、完成未完成的目標或參與社會活動,能讓生活更有動力與方向。挑戰帶來的並非僅僅是困難,而是讓人生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無限可能性。每一次挑戰,都是我們成長的新起點。


三、實現自我成就——從內在價值出發

成就的多樣性

成就是每個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應該被人簡單理解為社會標準下的成功,例如:高薪工作、名校學位或是職場地位。我相信更深層次的成就,應該要來自於個人「內在價值」的體現,是我們對自己生命意義的定義。

對有些人而言,成就可能是完成一場馬拉松;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在退休後種植一片花園,或是透過志願服務幫助他人。這種多樣性的成就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實現成就的核心不在於與他人比較,而是回答內心的問題:「什麼讓我的生活充滿意義?」透過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或是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我們能感受到生命的豐富與深度。

成就的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當我們達成目標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帶來愉悅與滿足感,並激勵我們追求更高的目標。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的話,成就屬於「自我實現需求」的核心部分,能幫助個體達到生命的頂峰狀態。

同時,實現成就的過程也能強化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完成目標的信念。這種信念是我們在挑戰中保持動力的關鍵,能幫助我們克服障礙,持續努力。

實現成就的三大方式

  1. 設定符合個人價值的目標
    成就的實現需要與個人價值觀一致的目標來驅動。當我們投入自己真正重視的事情時,內心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能夠激發我們克服困難並持續努力。例如:如果你熱愛藝術的話,那麼可以設定創作一系列畫作的目標;如果你重視健康,也許可能會去挑戰完成一場馬拉松。
  2. 接受角色的多樣性
    成就是動態而不是靜態的,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而不斷變化。
    在青少年時期,我們的成就可能是學業上的優秀;在職業生涯中,可能是事業上的突破。而進入中年,我們的成就形式也會改變,可能轉向家庭的和諧、社群的參與,或是對下一代的培育。(像我目前的選擇就是照顧家庭為主,同時從事職涯諮詢師和教練來幫助更年輕的朋友們。)

  3. 接受自己角色的多樣性,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堅持單一的身份,而是靈活適應不同的階段。例如說:一位全職媽媽可能會在孩子長大後重返職場,並在新的領域找到自己的價值;一位退休人士則可能選擇投身於公益活動,為社會帶來貢獻。
  4. 幫助他人成長
    幫助他人是一種深層次的成就感來源。當我們將自己的能力用於支持他人,無論是通過教育、指導,還是提供情感支持,都能在他人的進步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例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職場人士可以成為年輕員工的導師;一位退休教師可以參與社區的教育志願服務。

  5. 幫助他人還能促進人際關係的深化,建立起強大的情感連結,進一步增強幸福感。

小結:幸福的意義在於內心的豐盈

中年是一個多元而重要的階段,面對幸福、挑戰與成就這些議題時,我們需要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時期的價值。每一個困難的抉擇,每一次小小的成就,都是我們重新定義生命意義的過程。

幸福源自我們對生活的態度,而非生活條件的優劣;挑戰是磨練韌性的機會,而非壓力的代名詞;成就則是我們對生命投入後的回饋與肯定。當我們將這三者融入中年的每一天,便能賦予生活更多層次與意義。

中年從來不是停滯的時期,而是轉向新目標的契機。擁抱自己的經驗與智慧,接受生命中的角色變化,並為未來創造新的可能性,才能讓中年的光芒更加耀眼。

無論面對的是生活的挑戰還是自我的突破,只要願意行動,就能在平凡中發現幸福的契機,讓人生的每一天都更加充實。

. . .

當你在面對職涯瓶頸,或是感到職業發展停滯不前,也許正是時候尋求一些專業支持。

讓我們一起找到突破的方向,歡迎預約我的諮詢服務,為你的未來開啟新的可能。

raw-image

歡迎預約我的諮詢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4/12/02
謝謝您的分享❤️
avatar-img
第二曲線的修煉
17會員
42內容數
探索中年之路,在中年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中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變的階段,面對身體的變化、職涯的再定位以及家庭角色的調整,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軌跡上開創新的可能,是我們要一起討論的主題。 將聚焦於中年人的心理調適、生活重心的再探索,以及突破自我瓶頸的方法,讓我們在中年時期也能擁抱新的成長與機會。
第二曲線的修煉的其他內容
2025/04/18
一、破除迷思:返鄉,不是只能「找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在考慮返鄉時,直覺就想問: 「那邊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有沒有像我這樣資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 這樣問,本身就透露了兩個危險的假設: 一、我只能靠現成的工作機會生存 二、地方市場能給的選擇很少 但如果你把職涯思維從「被動等待」轉成「
Thumbnail
2025/04/18
一、破除迷思:返鄉,不是只能「找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在考慮返鄉時,直覺就想問: 「那邊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有沒有像我這樣資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 這樣問,本身就透露了兩個危險的假設: 一、我只能靠現成的工作機會生存 二、地方市場能給的選擇很少 但如果你把職涯思維從「被動等待」轉成「
Thumbnail
2025/04/16
你擔心的,從來就不是「沒有錢」 你其實早就知道家裡的狀況撐不了太久。 你也不是沒想過回去,但每次真的動念,心裡就浮出一個模糊又沈重的問題: 「我回去之後……要做什麼?」 「以前在都市累積的那些經驗、那些年薪、那些努力,不就都浪費了?」 說穿了,你不是怕沒錢過生活,你是怕「人生的價值感被抽空
Thumbnail
2025/04/16
你擔心的,從來就不是「沒有錢」 你其實早就知道家裡的狀況撐不了太久。 你也不是沒想過回去,但每次真的動念,心裡就浮出一個模糊又沈重的問題: 「我回去之後……要做什麼?」 「以前在都市累積的那些經驗、那些年薪、那些努力,不就都浪費了?」 說穿了,你不是怕沒錢過生活,你是怕「人生的價值感被抽空
Thumbnail
2025/04/16
用五種財富觀,重新思考返鄉照顧家人的選擇 你真的「輸」了嗎? 當你終於鼓起勇氣打開人力銀行網站,查了一下中南部的薪資水準,心裡突然有點空。 你看著螢幕,想起台北現在的年薪、職位、名片上的頭銜,以及那棟還沒繳完貸款的房子。 然後你又想起,幾天前返鄉陪父親從醫院回家、看著他手裡拿著一疊檢查報告,
Thumbnail
2025/04/16
用五種財富觀,重新思考返鄉照顧家人的選擇 你真的「輸」了嗎? 當你終於鼓起勇氣打開人力銀行網站,查了一下中南部的薪資水準,心裡突然有點空。 你看著螢幕,想起台北現在的年薪、職位、名片上的頭銜,以及那棟還沒繳完貸款的房子。 然後你又想起,幾天前返鄉陪父親從醫院回家、看著他手裡拿著一疊檢查報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幸福曲線」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討論,並且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這一理論。這一曲線主要描述了人的幸福感在一生中的變化,顯示出它隨著年齡而出現特定的波動模式。 根據研究,幸福感通常在青少年和二十多歲時較高,這一階段充滿希望和探索的可能性,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較高。然而隨著進
Thumbnail
「幸福曲線」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討論,並且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這一理論。這一曲線主要描述了人的幸福感在一生中的變化,顯示出它隨著年齡而出現特定的波動模式。 根據研究,幸福感通常在青少年和二十多歲時較高,這一階段充滿希望和探索的可能性,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較高。然而隨著進
Thumbnail
你可能是感到職涯正在往下走的勝利組,或是你準備要退休尋找人生第二春,你也可能還年輕,卻對目前的生活、工作不滿意,想轉換跑道。轉型期讓我們暫時逃離慾望跑步機,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命。 作者從自身經驗出發,佐以豐富的實徵證據,提出了重啟人生的可能性:藉由生命轉型,追求新意義,我們在人生下半場依舊能活出精彩。
Thumbnail
你可能是感到職涯正在往下走的勝利組,或是你準備要退休尋找人生第二春,你也可能還年輕,卻對目前的生活、工作不滿意,想轉換跑道。轉型期讓我們暫時逃離慾望跑步機,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命。 作者從自身經驗出發,佐以豐富的實徵證據,提出了重啟人生的可能性:藉由生命轉型,追求新意義,我們在人生下半場依舊能活出精彩。
Thumbnail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教授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     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     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
Thumbnail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教授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     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     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
Thumbnail
按內政部公告的國人平均壽命80.6歲, 40歲已過了一半的人生, 正常來說此時不論在工作,家庭或個人性格上都趨於穩定的狀態, 為什麼有中年危機的現象?!
Thumbnail
按內政部公告的國人平均壽命80.6歲, 40歲已過了一半的人生, 正常來說此時不論在工作,家庭或個人性格上都趨於穩定的狀態, 為什麼有中年危機的現象?!
Thumbnail
人們常常說中年的人生一片灰暗,了無生趣,更以危機處處來形容這一個步入中年的年齡群組。就這樣,中年與危機又被劃上等號......
Thumbnail
人們常常說中年的人生一片灰暗,了無生趣,更以危機處處來形容這一個步入中年的年齡群組。就這樣,中年與危機又被劃上等號......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