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大的突破總在艱困時期出現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中國人說:危機就是轉機,在Morgan Housel 的《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一書中,探討了「危機與創新」間的關係。透過過往歷史案例,Housel說明了為何重大創新往往源於危機時刻,對於企業經營者和投資人來說,顯得格外重要。

書中指出一個貫穿歷史的真理:最劇烈的變化與最重要的創新,往往不是在順境中誕生,而是在危機時刻應運而生。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為例,在面臨國家存亡之際,科學家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創新能力。這個計畫不僅匯集了當時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更創造了全新的組織與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跨領域合作的模式,至今仍影響著現代大型研發專案的運作方式,如 SpaceX 的火箭研發計畫。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 1932 年經濟大蕭條期間,雖然將近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失業,股市暴跌近 90%,但這個時期卻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生產力與技術進步的十年之一。經濟學家 Alex Field 的研究指出,從 1929 年到 1941 年,美國的經濟產出增加了 40%,而總工時卻幾乎沒有增加。這種效率的提升,主要來自於創新的生產方法和管理制度。

在大蕭條時期,創新不只發生在科技領域。第一間超市就誕生於 1930 年,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購物方式。當時的創新源於一個簡單的問題:「在四分之一人口失業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率地銷售食品?」這促使零售業轉向自助式購物模式,大幅降低營運成本。這種創新模式直接影響了現代零售業的發展,從沃爾瑪到亞馬遜,都能看到這種效率導向思維的延續。

工廠生產也在這段期間有重大突破。根據經濟學家 Robert Gordon 的研究,1930 年代的工廠每小時產量增加了 41%,遠超過 1920 年代 21% 的成長率。這些改進主要來自對 Henry Ford 裝配線概念的改良和創新應用。這種精實生產的理念,後來被豐田汽車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豐田生產系統。

更有趣的是,教育發展也在危機中找到新方向。由於就業機會減少,更多年輕人選擇繼續升學,推動了知識型經濟的發展。高中畢業率在大蕭條期間顯著上升,這個水準直到 1960 年代才再次出現。這種現象在現今的經濟衰退期間仍然存在,2008 年金融危機後,研究所申請人數就明顯增加。

這讓我想起 2020 年疫情期間,遠距工作工具和數位轉型的爆發性發展。像是 Zoom 的使用者從 2019 年底的 1000 萬躍升至 2020 年 4 月的 3 億,而 Microsoft Teams、Google Meet 等協作工具也都經歷了類似的成長。這些工具的快速演進與普及,正是在危機壓力下加速發展的明證。

然而,這種「危機催生創新」的觀點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當今社會,我們是否一定要等到危機發生才能激發創新?企業是否能在日常經營中,創造適度的危機意識,以維持創新動能?特別是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如何在保持穩定經營的同時,持續推動創新,是每個管理者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最後,Morgan Housel 提醒我們:創新並非來自舒適,而是源於必要。正如書中提到某位二戰士兵所說:「保持恐懼」反而是避免粗心大意的最佳方式。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在危機中保持清醒,在壓力下找到突破,這或許才是創新智慧。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avatar-img
16會員
38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透過 Will Smith 的奧斯卡事件為引,探討了過度追求可能帶來的反效果。文章指出,無論在投資市場還是人生發展中,了解並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限度,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成長。這種「適度」的智慧,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透過分析新冠疫情的案例,探討了過度安全感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正是因為人類在對抗傳染病方面的巨大成就,反而讓我們在面對新型傳染病時變得更加脆弱,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探討了經濟學家 Hyman Minsky 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分析了為何經濟的穩定反而可能導致不穩定的現象。文章透過具體例子說明這個理論如何應用於現代投資決策,並提供了實務上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市場行為中難以量化的人性因素,透過多個實際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投資決策中,需要同時考慮數據分析與人性因素,並提供了具體的實務應用建議與批判性思考。
本文探討了在現代決策過程中常被忽視的人性因素,透過越戰期間 McNamara 的管理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商業決策中,需要在數量分析與人性考量之間取得平衡,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故事力量在現代資訊傳播中的重要性,透過 Morgan Housel 的著作分析為何優秀的故事往往比正確的答案更具影響力。文章同時探討了這種現象的優勢與潛在風險,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本文透過 Will Smith 的奧斯卡事件為引,探討了過度追求可能帶來的反效果。文章指出,無論在投資市場還是人生發展中,了解並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限度,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成長。這種「適度」的智慧,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透過分析新冠疫情的案例,探討了過度安全感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正是因為人類在對抗傳染病方面的巨大成就,反而讓我們在面對新型傳染病時變得更加脆弱,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探討了經濟學家 Hyman Minsky 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分析了為何經濟的穩定反而可能導致不穩定的現象。文章透過具體例子說明這個理論如何應用於現代投資決策,並提供了實務上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市場行為中難以量化的人性因素,透過多個實際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投資決策中,需要同時考慮數據分析與人性因素,並提供了具體的實務應用建議與批判性思考。
本文探討了在現代決策過程中常被忽視的人性因素,透過越戰期間 McNamara 的管理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商業決策中,需要在數量分析與人性考量之間取得平衡,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故事力量在現代資訊傳播中的重要性,透過 Morgan Housel 的著作分析為何優秀的故事往往比正確的答案更具影響力。文章同時探討了這種現象的優勢與潛在風險,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中國創新」於二零二四年六月舉辦了「創新思維和跨界視野」讀書分享會。員工們圍繞主題分享推薦書目,並結合不同書籍中的視角如商業管理、金融理財、社會心理等,提出了自身對創新思維的理解。從簡述、啟發到運用,員工們在書籍分享中碰撞思維火花、求同存異下凝聚團隊共識、回顧總結裏領悟創新思維與企業賦能的內在聯繫。
Thumbnail
經由解析現代社會產生的現象,找出自主創新的藍海特性,再將這一切回歸到工作裡時,在工作時就會產生奇異點,感激幸福的被愛著,只因為已經看見我們要去的方向與目的地。
Thumbnail
反向定位適用在既有事業的預期損失促使在位者作出不投資的決定,也就是在位者評估投資新事業所得到的報酬無法補償舊事業蒙受的損失,這時就是挑戰者可以切入的空檔。作者用條理分明的邏輯架構,搭配簡化的數學模型,讓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反向定位中新舊事業間各要素的作用。
Thumbnail
7大領域 x 18國先例 x 69項嶄新變革的獲利模式大全 原田曜平、小祝譽士夫.2022/03.采實文化.楊孟芳譯. 推薦給: ❦ 想回顧當年疫情逐漸解封後的商業模式是如何轉變的人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借鏡別人的失敗經驗;促使自己加快成功的腳步。
Thumbnail
從個人到組織不改變就衰退! 不斷改變的環境,在走到盡頭前,就該鋪設新路,不是適應環境而是讓變動根本追不上你。 在人力資源運用必須跨越鴻溝!  鴻溝理論 高科技企業因為某項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能跨越市場中的「鴻溝」。 要想破除失敗的詛咒,必須做到認識鴻溝、跨越鴻溝。 在主流市場之前,還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中國創新」於二零二四年六月舉辦了「創新思維和跨界視野」讀書分享會。員工們圍繞主題分享推薦書目,並結合不同書籍中的視角如商業管理、金融理財、社會心理等,提出了自身對創新思維的理解。從簡述、啟發到運用,員工們在書籍分享中碰撞思維火花、求同存異下凝聚團隊共識、回顧總結裏領悟創新思維與企業賦能的內在聯繫。
Thumbnail
經由解析現代社會產生的現象,找出自主創新的藍海特性,再將這一切回歸到工作裡時,在工作時就會產生奇異點,感激幸福的被愛著,只因為已經看見我們要去的方向與目的地。
Thumbnail
反向定位適用在既有事業的預期損失促使在位者作出不投資的決定,也就是在位者評估投資新事業所得到的報酬無法補償舊事業蒙受的損失,這時就是挑戰者可以切入的空檔。作者用條理分明的邏輯架構,搭配簡化的數學模型,讓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反向定位中新舊事業間各要素的作用。
Thumbnail
7大領域 x 18國先例 x 69項嶄新變革的獲利模式大全 原田曜平、小祝譽士夫.2022/03.采實文化.楊孟芳譯. 推薦給: ❦ 想回顧當年疫情逐漸解封後的商業模式是如何轉變的人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借鏡別人的失敗經驗;促使自己加快成功的腳步。
Thumbnail
從個人到組織不改變就衰退! 不斷改變的環境,在走到盡頭前,就該鋪設新路,不是適應環境而是讓變動根本追不上你。 在人力資源運用必須跨越鴻溝!  鴻溝理論 高科技企業因為某項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能跨越市場中的「鴻溝」。 要想破除失敗的詛咒,必須做到認識鴻溝、跨越鴻溝。 在主流市場之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