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在排序開發優先順序時,會面臨哪些利害關係人?在決定需求要做與不做前,又會需要經歷什麼溝通談判?這篇想記錄我在不同產品團隊學到的「掌握籌碼、洞察動機、取得平衡」談判經驗。
⠀⠀
產品經理在某些情境下,常被說是夾心餅乾,為什麼呢?通常產品經理的利害關係人有 2 大面向:需求方、開發方。
【需求方】針對產品會提各種需求的角色:
⠀⠀
【開發方】實際開發產品的角色:
⠀⠀
這 2 群利害關係人看似站在對立面,實則需要產品經理讓雙方處於合作狀態,共同協調出一套產品路線圖(Product Roadmap)。
產品經理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角色的訴求:客戶追求越快越好的時程,業務經理追求功能上線才能進行銷售,客戶經理要掌握如何安撫客戶情緒,工程師在意技術可行性和開發時程,設計師堅持使用者體驗。
在這些看似衝突的期待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是產品經理最大的挑戰,也是最關鍵的溝通談判能力。
⠀⠀
⠀⠀
⠀⠀
在這段的談判技巧,我想記錄 3 個在工作中的案例:
⠀⠀
在與對方談判之前,產品經理要先思考「對方會不會答應?如果他拒絕了呢?他會討價還價嗎?」等各種假設,並根據不同回答,先思考自己的底線以及該怎麼應對。
當業務詢問「A 功能能否 12 月底交付」這個問題,產品經理可能會有幾種回答:
上述都是產品經理可能說的答案,但對方不一定會接受,因此我就會再往下猜想對方會怎麼回,若他不接受,我還有沒有其他籌碼可以出牌。
在這一來一回的談判,要展現出「我已經盡可能協調開發時程、優先順序,剩下的就是取捨問題」,關鍵不在於誰對誰錯,而是如何在有限資源和不同期待之間找到雙方都能「妥協」的平衡。
⠀⠀
談判除了第 1 點的「籌碼對抗」,有時也需要探查了解對方的處境,發覺對方反對的原因。
再以「A 功能能否 12 月底交付」這個問題來說明,有時對方不是要壓時程,他其實只要一個可向客戶說明的答案:
每個人背後可能都有「客戶、主管、老闆」的壓力,但經過一層層傳話後,可能會讓文字的力度加重,因此產品經理有時可以先探一下對方的處境,確認他到底「只是來問時程」還是「真的要來壓時程」。
但這個也很看重職場的 Small Talk,多在不同場合探聽一下對方遇到的問題或煩惱,找到雙方的共同利益點,有時會讓工作更順暢。
⠀⠀
上述 2 點若都經歷完,接著產品經理就要準備對外喊出一個時程了,為了避免各種突發狀況,我們都會在時程上預留緩衝(Buffer),突發狀況像是:
通常預留時間大約會抓 20–30%,例如工程師評估 8 天可以開發完,我可能對外會直接報 10 天。
一方面是盡量避免「時間到交不出來需要道歉」的情境,一方面也是讓開發團隊可以有緩衝,根據之前和不同工程師合作的經驗,過度緊湊的時程容易造成團隊負面氣氛,且只要時程一延誤,就需要有更多事後檢討會議,整體來看不一定會讓團隊更有衝勁和正向的合作默契。
⠀⠀
⠀⠀
⠀⠀
在近期產品工作中的談判,可說是在進行「權力博弈」,成功關鍵在於找到各方的共同利益,而非你輸我贏的零和對決。
在跨部門溝通中,產品經理需要掌握這些利害關係人的內容:
成功的談判就是在這些看似衝突的需求中,找到微妙的平衡點,另一個要留意的點是「不要太早亮出底牌」。
就算產品經理看起來能接受所有人的需求,有時也要展現出「有點困難,但我們會盡力」的態度,原因是前面提到的時程緩衝,就算時程上看起來可以,也一定要將緩衝時間估算進去,不能抓得剛剛好。
⠀⠀
⠀⠀
⠀⠀
談判不只是業務才需要,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不論是排定產品開發順序,或是協調產品需求內容,都是溝通談判的一環。
因此「掌握籌碼、洞察動機、取得平衡」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學習的職場法則。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