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札記| 二樓以上即是偏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某次參與在宅醫療學會的年會時,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二樓以上即是偏鄉」


距離市區僅10多分鐘車程,老舊華廈裡,一位重度肥胖的失能患者,身旁只有60多歲的老伴照顧,別說外出就醫,連離開房間,都是個大問題。

病人在大醫院就診,看的都是掛號數上百的名醫。心臟科、腎臟科、胸腔科……,都有專家為她把關,然而只有老伴前往門診拿藥,病人從來也出不了門。藥物拿回家中,有時病況變了,有時換了藥跟家屬想的不一樣,家屬不確定該不該吃,也不知道要問誰,於是整包好好的放著,5-6種心臟和血糖藥,都沒給病人吃。


在居家現場,才會發現很多,醫學教育沒教的事,更多在醫院想像不到的事。

病人看似做了許多檢查,在多科門診就醫得到良好照顧,但是藥袋拿起來一看,不少的藥物交互作用與衝突,重複性用藥。因為沒有實際看到病人,忙碌的診間沒有時間好好了解病人還看了那些科別,開了什麼藥,家屬的轉達又常不夠精確,於是,藥物一袋一袋的領,病人卻沒有得到她真正需要的評估和治療。

病人的老伴說,去過幾家醫院,卻沒有醫生找得出病人為何下肢無力無法移動的原因,好不容易找到大醫院有醫生願意排詳細檢查,現在他卻煩惱著,究竟要如何讓病人到達檢查間呢? 即便找來了復康巴士,但卻無人能協助他搬運移動病人,包含整個就醫的過程,他一個人根本無法完成。


台灣的醫療資源可近性高是事實,但對某些族群的病人來說,就醫不便也是事實。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就算在台北,只要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2樓,出門就醫就是一件費心勞力難以達成的事。

隨著居家醫療和在宅醫療的推廣,期待未來,二樓,再也不是偏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和醫療以外的事
11會員
106內容數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2025/04/07
醫療行為,是專業服務? 還是商業交易? 全民健保,是保險? 還是福利? 對於醫療資源使用的期待、合理性,與其背後的時間、知識、經驗成本為何? 你的看法呢?
Thumbnail
2025/04/07
醫療行為,是專業服務? 還是商業交易? 全民健保,是保險? 還是福利? 對於醫療資源使用的期待、合理性,與其背後的時間、知識、經驗成本為何? 你的看法呢?
Thumbnail
2025/03/31
80多歲的曾老太太罹患重度失智症,由兩個兒子輪流照顧,照護理念卻大相逕庭。鼻胃管倒底要不要放? 家人分歧,醫護難為。如何生死兩相安? 我們需要更多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及準備。
Thumbnail
2025/03/31
80多歲的曾老太太罹患重度失智症,由兩個兒子輪流照顧,照護理念卻大相逕庭。鼻胃管倒底要不要放? 家人分歧,醫護難為。如何生死兩相安? 我們需要更多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及準備。
Thumbnail
2025/03/24
一個尋常的夜晚,卻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2025/03/24
一個尋常的夜晚,卻是一個家庭的破碎。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探討遠距傷口照護的可能性,並反思臺灣醫療體系中,民眾過度依賴醫療院所,缺乏自我照護能力的現象。以國外經驗為例,說明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確保敷料的可及性、以及提供完善的換藥技術指導,讓民眾在家也能自行照護傷口。同時,也呼籲醫療人員改變心態,鼓勵民眾學習獨立自主,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提升醫療效率。
Thumbnail
探討遠距傷口照護的可能性,並反思臺灣醫療體系中,民眾過度依賴醫療院所,缺乏自我照護能力的現象。以國外經驗為例,說明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確保敷料的可及性、以及提供完善的換藥技術指導,讓民眾在家也能自行照護傷口。同時,也呼籲醫療人員改變心態,鼓勵民眾學習獨立自主,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提升醫療效率。
Thumbnail
單手打字是不方便,但住在單人病房,保險能負擔相關支出,極其幸運的在手術前看完,略窺老窮生活樣貌。底層嗎?政治不正確的覺得結構因素有之,自尋窄路有之。有點同情不來某些行為,但也覺得逼仄。 街友的狀態原因很多,群友提醒這個群體的狀態特殊,恐怕不是正常身心狀態。也的確在街上餐風露宿、有一餐沒一餐,怎可能
Thumbnail
單手打字是不方便,但住在單人病房,保險能負擔相關支出,極其幸運的在手術前看完,略窺老窮生活樣貌。底層嗎?政治不正確的覺得結構因素有之,自尋窄路有之。有點同情不來某些行為,但也覺得逼仄。 街友的狀態原因很多,群友提醒這個群體的狀態特殊,恐怕不是正常身心狀態。也的確在街上餐風露宿、有一餐沒一餐,怎可能
Thumbnail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Thumbnail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Thumbnail
居家醫療為患者提供了在家中接受專業醫療服務的便利,尤其適合慢性病患者和高齡長者。文章探討了居家醫療的多項好處,如更舒適的環境、個性化照護及家屬參與,同時也提及其面臨的挑戰,如醫療資源限制和緊急應對能力不足。
Thumbnail
居家醫療為患者提供了在家中接受專業醫療服務的便利,尤其適合慢性病患者和高齡長者。文章探討了居家醫療的多項好處,如更舒適的環境、個性化照護及家屬參與,同時也提及其面臨的挑戰,如醫療資源限制和緊急應對能力不足。
Thumbnail
「15階樓梯,是他跟世界的阻隔... 就連生病要去看個醫生都很困難...」 大家應該都有到過醫院,而絕大多數都不是令人太舒服的經驗,長時間的候診、周遭滿是生病的人、看完還要等領藥... 拖著已經不適的身體要完成這些困難的任務,實在很難讓人感到「舒適」。 那麼,可以想像如果是臥床的患者呢?
Thumbnail
「15階樓梯,是他跟世界的阻隔... 就連生病要去看個醫生都很困難...」 大家應該都有到過醫院,而絕大多數都不是令人太舒服的經驗,長時間的候診、周遭滿是生病的人、看完還要等領藥... 拖著已經不適的身體要完成這些困難的任務,實在很難讓人感到「舒適」。 那麼,可以想像如果是臥床的患者呢?
Thumbnail
居家醫療,打破距離阻隔,在最熟悉的地方接受治療 居家醫療的服務方式,跟傳統的看病模式:病人自己到醫療單位進行診療,是完全相反的!假如病人有看診需求,但是因為身體條件的限制或是一些其他家庭因素,無法前往自行醫療單位就診時,就可以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請醫療團隊到家裡來看診。 今天節目的特別來
Thumbnail
居家醫療,打破距離阻隔,在最熟悉的地方接受治療 居家醫療的服務方式,跟傳統的看病模式:病人自己到醫療單位進行診療,是完全相反的!假如病人有看診需求,但是因為身體條件的限制或是一些其他家庭因素,無法前往自行醫療單位就診時,就可以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請醫療團隊到家裡來看診。 今天節目的特別來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