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修行」與「自我保護」? (下)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修行不只是靈性或宗教的追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透過修正內在的五毒,實踐五常,讓生活越好。(參考 這裡

然而,修行並不意味著無條件忍讓或放棄自我,而是在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時,懂得如何智慧地反擊與保護自己。

1.修行並非軟弱,而是內在的強大

修行讓我們培養內在的穩定與清明,並非讓我們變得軟弱,而是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不被情緒牽著走,做出更有力量的回應。(情緒沒問題,被情緒牽著走的行為才是須要負責及注意的地方)

• 例:面對不公或被欺負時,並非一味忍讓,而是冷靜評估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反擊或保護自己。

堅強是一種內在的穩定與自信,而不是剛硬或對抗。真正的堅強是保持冷靜,並能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底線。

2.智慧的反擊:不讓善良成為弱點

智的應用:

修行中的「智」教我們在面對不公時,運用策略而非衝動反應。反擊並非違背修行,而是保護自己與維護正義(不助長不良行為)的一部分。

• 例:當有人試圖佔便宜時,我們可以堅定拒絕,而不是為了表現「仁」而委屈自己。真正的仁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利益。

推薦書籍:《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

3.修行的重點是「覺察」與「選擇」

修行是對自己負責

修行並不是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犧牲品,而是透過五常與五毒的覺察,選擇如何回應外界

• 例:面對挑釁時,可以選擇冷靜處理,而不是被憤怒(嗔)控制。同時,若對方越界,也要懂得設立界線並堅守。

推薦書籍:《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4.修行並非對自己苛刻,而是對自己慈悲

善待自己:

修行的核心是內在的和諧與成長,而非壓抑自己或一味自責。

• 例:我們覺察自己的貪念或憤怒,不是要否定它們,而是看見觸犯情緒的地雷,看見內在的界線。

「界線感」的重要性:

修行中的「仁」與「禮」,都包含了對自己與他人界線的尊重。面對不合理對待時,懂得設立界線,是一種智慧與自愛。推薦書籍:《好的愛,有邊界》


修行並非逃避現實,也不是讓自己變得軟弱,而是透過「五常」與「五毒」的覺察,培養出內在的智慧與力量。讓我們在面對任何情境時,能在善良與堅強之間找到平衡,既不傷害他人,也不讓自己受到傷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愚閱之旅
2會員
17內容數
歡迎來到「愚閱之旅」,這裡分享生活啟發。 「故事是意義的載體,透過紀錄生活故事,覺察自我,看見意義。」
愚閱之旅的其他內容
2024/12/22
「把每件待辦事項,都賦予自主的意義,視為自己想要規劃或執行的工作,以化被動為主動的態度轉念,認為每件事都是我真正想做,也樂於學習的課題,時間的標籤因此而翻轉,原本的『非自主時間』,就變成是『自主時間』。壓力變小,痛苦消失,即使稱不上快樂,但至少可以保持自在與平靜。」——摘自 吳若權 《大人的青春,就
Thumbnail
2024/12/22
「把每件待辦事項,都賦予自主的意義,視為自己想要規劃或執行的工作,以化被動為主動的態度轉念,認為每件事都是我真正想做,也樂於學習的課題,時間的標籤因此而翻轉,原本的『非自主時間』,就變成是『自主時間』。壓力變小,痛苦消失,即使稱不上快樂,但至少可以保持自在與平靜。」——摘自 吳若權 《大人的青春,就
Thumbnail
2024/12/20
「認命」是認清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努力方向,避免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接受現實並專注當下,能減少焦慮,活出平凡中的踏實與幸福。
Thumbnail
2024/12/20
「認命」是認清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努力方向,避免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接受現實並專注當下,能減少焦慮,活出平凡中的踏實與幸福。
Thumbnail
2024/12/18
透過和學生抽塔羅牌,一同梳理思緒。
Thumbnail
2024/12/18
透過和學生抽塔羅牌,一同梳理思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关于修行心性,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1.何谓心性好? 2.心性大概可以分哪几方面? 3.心性的修行方式应该如何进行? 何谓心性好? 首先,大家要有一个概念,就是心性是一个综合各方面的指标,是一个大概念。 而所好心性的大方向是静。而静判断的标准是有没有修出【心静光】,心静光有多少等等。
Thumbnail
关于修行心性,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1.何谓心性好? 2.心性大概可以分哪几方面? 3.心性的修行方式应该如何进行? 何谓心性好? 首先,大家要有一个概念,就是心性是一个综合各方面的指标,是一个大概念。 而所好心性的大方向是静。而静判断的标准是有没有修出【心静光】,心静光有多少等等。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說:「修行的高低,是看忍辱的程度,凡事要忍耐,忍辱才能負重。若被打壓,要心不記掛,還要不起嗔恨,心境要如平常,他造他的,你修你的;若無法保持這個原則,證明你的心性還是在塵世的漩渦中無法超越,修的都是假相,請多加油。」回想自己未接觸佛法前,脾氣很暴躁,常常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說:「修行的高低,是看忍辱的程度,凡事要忍耐,忍辱才能負重。若被打壓,要心不記掛,還要不起嗔恨,心境要如平常,他造他的,你修你的;若無法保持這個原則,證明你的心性還是在塵世的漩渦中無法超越,修的都是假相,請多加油。」回想自己未接觸佛法前,脾氣很暴躁,常常
Thumbnail
道理人人都會說上二句,經書也是人人都會念,還有每日打坐冥想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覺得是在修行。在身心靈圈,不時的會看到一些引經據典的貼文。
Thumbnail
道理人人都會說上二句,經書也是人人都會念,還有每日打坐冥想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覺得是在修行。在身心靈圈,不時的會看到一些引經據典的貼文。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有許多我們未知的高維規則,其實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那我們不想觸碰到這些規則,要怎麼做呢? 第一,增加自己的認知 在修行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有許多我們未知的高維規則,其實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那我們不想觸碰到這些規則,要怎麼做呢? 第一,增加自己的認知 在修行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Thumbnail
情緒急救箱的三個法寶,結合正向心理學與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可以搭配「五種感官」的正向經驗或正念覺察。 正向經驗也包括自己的成功經驗,以及美好的正向關係。比如回想自己表現最好的高光時刻,或是最愛的人給我們支持鼓勵的一句話。
Thumbnail
情緒急救箱的三個法寶,結合正向心理學與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可以搭配「五種感官」的正向經驗或正念覺察。 正向經驗也包括自己的成功經驗,以及美好的正向關係。比如回想自己表現最好的高光時刻,或是最愛的人給我們支持鼓勵的一句話。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 ◆ ◇◇ ◆ ◇◇ ◆◇◇ (修行篇) 1.若遇逆境的人事物,係自己在消業,故要有歡喜心,而不是一直逃避對自己不好的人事物。 2.修行,不是只在深山中修就好,而是能在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 ◆ ◇◇ ◆ ◇◇ ◆◇◇ (修行篇) 1.若遇逆境的人事物,係自己在消業,故要有歡喜心,而不是一直逃避對自己不好的人事物。 2.修行,不是只在深山中修就好,而是能在
Thumbnail
將修行二字剖析來看,你會以為是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其實不然。
Thumbnail
將修行二字剖析來看,你會以為是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其實不然。
Thumbnail
話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法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法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然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師亦難了知。 以上這一段廣論裡的描述耐人尋味。 在勵志型
Thumbnail
話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法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法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然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師亦難了知。 以上這一段廣論裡的描述耐人尋味。 在勵志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