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的人們,大概很難想像沒有玉米的日子。我們以不同的形態「吃」玉米:動物的肉、飲料的糖漿、包裹炸物的粉、藥物的填充劑;甚至,我們也「用」玉米:包裝的防撞「乖乖」(喔,可以吃的乖乖也是玉米做的!)、紙杯紙盤...玉米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付費限定
玉米如何來到美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4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植物)研究新發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271會員
916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5/01
其實橙劑本身的主要成分2,4-D與2,4,5-T並沒有多強的毒性,問題其實是出在2,4,5-T的原料之一:TCP裡面的污染物TCDD。
但是,當時的人是怎麼知道TCDD在裡面的?又怎麼知道TCDD就是導致皮膚病變(稱為氯痤瘡 Chloracne)的元凶呢?

2025/05/01
其實橙劑本身的主要成分2,4-D與2,4,5-T並沒有多強的毒性,問題其實是出在2,4,5-T的原料之一:TCP裡面的污染物TCDD。
但是,當時的人是怎麼知道TCDD在裡面的?又怎麼知道TCDD就是導致皮膚病變(稱為氯痤瘡 Chloracne)的元凶呢?

2025/05/01
上個月真的很熱鬧,不過我們還是要來看一下上個月最多人看的文章是哪幾篇?
這個月的第一名並不是植物科普,不過我個人覺得那個題目很有趣囉!

2025/05/01
上個月真的很熱鬧,不過我們還是要來看一下上個月最多人看的文章是哪幾篇?
這個月的第一名並不是植物科普,不過我個人覺得那個題目很有趣囉!

2025/04/30
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去看《前進高棉》(Platoon)。當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越戰對美國人留下多麼深的傷痕。但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越戰在越南人民身上留下的傷痕,只怕不是三五十年去得掉的。
這個傷痕,來自於橙劑(Agent Orange)。
橙劑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為什麼會造成傷害呢?來看看吧!

2025/04/30
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去看《前進高棉》(Platoon)。當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越戰對美國人留下多麼深的傷痕。但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越戰在越南人民身上留下的傷痕,只怕不是三五十年去得掉的。
這個傷痕,來自於橙劑(Agent Orange)。
橙劑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為什麼會造成傷害呢?來看看吧!

你可能也想看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隨著歐洲船隊,貿易開始連結全世界,包含了食物、商品等等,每一天,我們都在重構人生與自我及與世界的關係。

隨著歐洲船隊,貿易開始連結全世界,包含了食物、商品等等,每一天,我們都在重構人生與自我及與世界的關係。

我在這裡提出一個概要,來呈現那些塑造我們成為糧食生產者、購買者、烹製者與消費者等的結構與做法,它們的歷史變化。我會來檢察目前給認為是“傳統的”兩種主要做法與結構:糧食生產與貿易的國際式樣,以及那促進糧食取得與分享的家庭關係。

我在這裡提出一個概要,來呈現那些塑造我們成為糧食生產者、購買者、烹製者與消費者等的結構與做法,它們的歷史變化。我會來檢察目前給認為是“傳統的”兩種主要做法與結構:糧食生產與貿易的國際式樣,以及那促進糧食取得與分享的家庭關係。

co + me = 禾 + 麥 = 禾麥 = 來 = come,直譯即「禾麥」即「來」。也許是因爲漢字「麥」中有符號「止」(象形符號似顛倒的足板形或腳板形) 的符號,come ㄧ語也被引申爲某種行動的意義,與漢字「來」由「麥禾」的本意被引申爲某種行動的意義之情況似乎極爲相似。......

co + me = 禾 + 麥 = 禾麥 = 來 = come,直譯即「禾麥」即「來」。也許是因爲漢字「麥」中有符號「止」(象形符號似顛倒的足板形或腳板形) 的符號,come ㄧ語也被引申爲某種行動的意義,與漢字「來」由「麥禾」的本意被引申爲某種行動的意義之情況似乎極爲相似。......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想要有這個專欄、甚至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植物社會史過去只有歐美版本,讓我想寫一個屬於臺灣人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