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放榜時刻,認識的幾個小朋友,都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學校。
她從國中一年級開始,就想去當護士。朋友為此,從開始的旁敲側擊、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希望女兒多考慮,可女兒不為所動,最終朋友決定給予支持,陪伴她走自己想走的路。
她今年如願地考上護專,接下來要展開通勤的生活。
Ref:「說服」,竟然只要一個問句?
朋友B的兒子,運動健將,成績有機會考上該縣市的前三志願,是個文武雙全的小孩。最特別的是他個性大方又貼心,每次見到大人在忙,總是會過來訊問:「阿姨(叔叔),要我幫忙嗎?」又或者直接開始幫忙。
他還很能跟大人聊天,並詢問你的意見,我覺得這個小孩很討人喜歡又聰明,很會使用大人這種「資源」。
他覺得前三志願離他家很遠,而就算考上也是吊車尾,所以他的第一志願是:從可接受的通車範圍內,挑選他覺得比較好的那間,這樣一來,身體健康跟課業都可以兼顧。
結果當然也考上了,進了他心中的「第一志願」。
朋友C的女兒,從小就被長輩寄予厚望,花大把時間讀書。她想要賺錢、想要當醫生,國中三年幾乎都是全校第一。每次見到她,我都感受到她的壓抑與孤獨,令人不捨。
一番努力後,她也順利考上第一志願。為了方便上學,決定開學後寄宿在親戚家。
三個小孩當中:
朋友A的女兒最有個性,儘管身邊的大人多番勸阻,她還是選擇了她要的路。
朋友B的兒子,則是跟父母討論、分析自身狀況,思考後決定了他的選項。
朋友C的女兒,看似光明,卻也沒有比另外兩個孩子讓人放心。因為她生活中的其他面向,與另外兩個孩子相比,似乎略嫌不足。
終究,孩子還是走了自己想走的道路!
終究,孩子還是走了自己想走的道路?
What you determine,never out of what you see.
再怎麼聰明的孩子,還是受大人影響極深,也或者說共同生活著的我們,原本就是彼此影響著。
祝福我們,祝福每個孩子。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