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心證:猶如司法系統中的後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由心證在民事與刑事訴訟法中的核心規範,同時揭示了法條本身設計上的雙重性:既賦予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間,又設置了一些理論上的約束,例如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然而,這樣的設計也可能為權力持有者打開一條「巧門」,導致司法運作中的問題。

以下是對這些條文的深入探討:


一、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中自由心證的設計

  1. 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的核心要點
    • 法院判斷事實時,應依據全辯論意旨與調查的證據結果進行自由心證判斷。
    • 雖要求「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但在實務中,這些約束往往難以具體操作,容易成為「形式上的約束」。
  2.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的核心要點
    • 證據的證明力取決於法院的確信自由判斷,同樣要求不得違背經驗與論理法則。
    • 刑事案件涉及被告的自由與生命權,若自由心證過度擴張,則可能造成冤錯案件。
  3. 自由心證的隱藏問題
    • 雖然條文明確提到「不得違背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但並未對其進行明確界定或設置操作指引,導致法官裁量時仍有極大的自由度。
    • 「心證理由應記明於判決」的規定也常淪為形式化,缺乏實質檢驗機制。

二、自由心證可能成為「巧門」的原因

  1. 條文表述過於彈性
    • 「不得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的具體標準並未明文定義,法官可根據個人理解選擇性適用,易導致濫權或偏頗。
    • 自由裁量權未與具體操作規範掛鉤,使其更像是一種理論性約束而非實質性約束。
  2. 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 法官的心證過程及邏輯雖需在判決中說明,但審級制度中對心證理由的審查通常限於書面內容,缺乏深入核查。
    • 當心證理由的書寫與實際內心判斷不符時,外界幾乎無從驗證。
  3. 權力傾斜與人為影響
    • 法官若受到外界壓力、權力干涉或個人偏見的影響,可能利用自由心證的彈性空間偏袒特定一方,甚至迴避重要證據。

三、自由心證運作的核心矛盾

  1. 矛盾一:自由與限制的模糊界線
    • 條文設計初衷是為了賦予法官更靈活的判斷空間,但實際上卻容易淪為無限擴張的工具。
    • 「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看似是限制,但因缺乏實質操作細則,難以對自由心證的濫用進行有效約束。
  2. 矛盾二:人性與制度的對抗
    • 理論上,自由心證的適用依賴於法官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但現實中,法官的偏見或私心可能影響其裁判結果,導致制度理想與實踐結果的背離。
  3. 矛盾三:透明性與不可檢驗性
    • 法官的心證過程屬於內心活動,除非有明顯違背邏輯的情況,否則外界難以有效質疑或檢驗其過程,另外就算違背邏輯也沒有任何罰則。

四、可能的解決方案

  1. 加強證據法則的約束力
    • 建議將「不得違背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具體化,制定細化的操作指引,使法官心證過程更具客觀性。
    • 引入「證據法則心證」,要求判決理由必須與證據的邏輯關聯清晰。
  2. 建立實質審查機制
    • 在上訴審程序中增加對心證過程的實質性審查,避免單純依賴書面材料進行形式性審查。
    • 對於明顯違背證據法則的裁判,應建立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
  3. 加強透明度與公開性
    • 引入公開審查的程序,例如對心證過程的解釋進行聽證,讓當事人及社會大眾能理解判決邏輯。
    • 在判決書中詳細說明心證推導的完整邏輯與依據,避免形式化。

五、結語

「巧門」問題實際上是自由心證制度在實踐中遭遇的一個重大挑戰。雖然條文設計意圖平衡法官的自由裁量與公平正義,但現實中,這種設計容易被濫用。只有將自由心證置於具體的證據法則框架內,並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權力傲慢,實現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觀點:

1.對於手握權力的人不要給予任何的自由及空間,心證不能給予自由,必須強制規範在證據法則之下。」

2.我們看見每每修改的法律條文好似補強了甚麼但又好像為犯法的人又開啟了後門。條文越多解釋的空間又越大?

3.司法改革如果不限縮自由心證的範圍等於沒有改革司法官永遠都可以用見解逃避規範與監督。

avatar-img
8會員
286內容數
期望人們開發自己的思考,追尋引領自己的道路,這世上擁有荊棘或是美好,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來,如何有智慧地活著,為自己解答一切的困惑,是追求解脫的第一步,為什麼要追尋解脫?是因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因為有諸多的苦惱所以需要解脫之道,而解脫之道不在外人的教化,而在自我內心醒悟與追求,人心就如有一指南針,會指引你必須行走的道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地學堂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描繪了70至80年代竹北鄉村的生活景象,著重於老黃牛與農夫之間的緊密合作。透過女孩牽著老黃牛的畫面,展現了曾經的純樸生活與人情味。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鄉村的生活方式漸漸被取代,老黃牛成為過去的象徵,使人懷念那段珍貴的時光。本文引發人們對失去的反思,強調人際關係和生活本質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自由心證制度可能導致的司法危機,特別是當法官的判斷基於主觀而非證據時,如何侵蝕公平與正義的根本價值。透過虛構案例,分析法官偏見對判決影響,並強調在司法過程中,確保證據為裁決基礎的重要性。文章呼籲改善裁判透明度及強化對法官的問責機制,以推動公正的司法環境。
以證據為審判的基石,是實現公平與正義的核心原則。司法的根基應該建立在客觀事實與證據之上,因為只有基於證據作出的裁判,才能真正做到對事實的忠實還原,從而保障公平與正義。要落實沒有證據就沒有心證,必須以一套證據法則標準以限制司法官任意擴張及濫用的心證。
本文是關於溫暖的食物森林家園設計的理想及元素: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溫暖的食物森林家園」,結合自然生態與家庭溫情的元素,使其成為承載愛與記憶的地方。人們已經失去對家園的想像,作者希望燃起人們重新對家園建立夢想!
本文探討公平與正義在司法制度中的重要性,強調公平為正義的基礎。若程序缺乏公平,正義難以實現。文中提出保障程序正義、建立清晰法律規則、增加透明問責機制及平等待遇的措施。公平缺失會侵蝕正義根基並損害社會信任,文章以「先公平,再正義」為核心理念,強調公平是司法公正的關鍵前提。
本文探討了司法制度中人性的不完美如何對公正與公平構成挑戰,並就如何改進制度提出了建議。文章強調了在司法運作中,公平正義不僅依賴於法律形式,也需要程序與結果的公正。此外,強調心證應受證據法則規範,並且呼籲對權力有效監督與制衡,以保障司法透明度與問責。提出變革的具體措施,旨在提高司法體系的公信力與效率。
這篇文章描繪了70至80年代竹北鄉村的生活景象,著重於老黃牛與農夫之間的緊密合作。透過女孩牽著老黃牛的畫面,展現了曾經的純樸生活與人情味。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鄉村的生活方式漸漸被取代,老黃牛成為過去的象徵,使人懷念那段珍貴的時光。本文引發人們對失去的反思,強調人際關係和生活本質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自由心證制度可能導致的司法危機,特別是當法官的判斷基於主觀而非證據時,如何侵蝕公平與正義的根本價值。透過虛構案例,分析法官偏見對判決影響,並強調在司法過程中,確保證據為裁決基礎的重要性。文章呼籲改善裁判透明度及強化對法官的問責機制,以推動公正的司法環境。
以證據為審判的基石,是實現公平與正義的核心原則。司法的根基應該建立在客觀事實與證據之上,因為只有基於證據作出的裁判,才能真正做到對事實的忠實還原,從而保障公平與正義。要落實沒有證據就沒有心證,必須以一套證據法則標準以限制司法官任意擴張及濫用的心證。
本文是關於溫暖的食物森林家園設計的理想及元素: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溫暖的食物森林家園」,結合自然生態與家庭溫情的元素,使其成為承載愛與記憶的地方。人們已經失去對家園的想像,作者希望燃起人們重新對家園建立夢想!
本文探討公平與正義在司法制度中的重要性,強調公平為正義的基礎。若程序缺乏公平,正義難以實現。文中提出保障程序正義、建立清晰法律規則、增加透明問責機制及平等待遇的措施。公平缺失會侵蝕正義根基並損害社會信任,文章以「先公平,再正義」為核心理念,強調公平是司法公正的關鍵前提。
本文探討了司法制度中人性的不完美如何對公正與公平構成挑戰,並就如何改進制度提出了建議。文章強調了在司法運作中,公平正義不僅依賴於法律形式,也需要程序與結果的公正。此外,強調心證應受證據法則規範,並且呼籲對權力有效監督與制衡,以保障司法透明度與問責。提出變革的具體措施,旨在提高司法體系的公信力與效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進入了訴訟階段後 我在網路上看了非常多的案例 我也在現實的法院課程中遇到比我處境更艱難的同學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 我想可以代表我們這群 「在法院與家庭之間奔波的爸爸們」 真心想要對抗的就是: 《不合理的》最小變動原則與《不合理的》幼兒從母原則
Thumbnail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認定現行民法第限制唯一有責配偶不得請求裁判離婚,原則上並不違反憲法對婚姻自由之保障,同時翻轉了法院長期以來的見解。
Thumbnail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大家好,今天要來向大家分享,關於刑事訴訟法「交付審判」一詞修法為「准許提起自訴」之新修法議題。 一、修法目的: (一) 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民國112年6月21日經總統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258-1條、第258-2
Thumbnail
以前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為範圍。」這其實表示真實的自由還是受到社會人我之間的分際,而呈現受限的狀態。 同樣的,「一個人的人權也以不侵犯到他人的人權為範圍」,這在某些程度也表明人權是受限,特別是當他侵犯到他人的人權以後,人權勢必受到限制,甚至取消,不然政府就沒有權力把侵犯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進入了訴訟階段後 我在網路上看了非常多的案例 我也在現實的法院課程中遇到比我處境更艱難的同學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 我想可以代表我們這群 「在法院與家庭之間奔波的爸爸們」 真心想要對抗的就是: 《不合理的》最小變動原則與《不合理的》幼兒從母原則
Thumbnail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認定現行民法第限制唯一有責配偶不得請求裁判離婚,原則上並不違反憲法對婚姻自由之保障,同時翻轉了法院長期以來的見解。
Thumbnail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大家好,今天要來向大家分享,關於刑事訴訟法「交付審判」一詞修法為「准許提起自訴」之新修法議題。 一、修法目的: (一) 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民國112年6月21日經總統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258-1條、第258-2
Thumbnail
以前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到他人的自由為範圍。」這其實表示真實的自由還是受到社會人我之間的分際,而呈現受限的狀態。 同樣的,「一個人的人權也以不侵犯到他人的人權為範圍」,這在某些程度也表明人權是受限,特別是當他侵犯到他人的人權以後,人權勢必受到限制,甚至取消,不然政府就沒有權力把侵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