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交相賊的政治戲碼——歐陽脩〈縱囚論〉

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唐太宗大辟囚

唐太宗大辟囚

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為著名的翻案文章。論文體之一,為分析事理、議論其是非得失的文章。
「縱囚」一事,是指唐太宗在貞觀六年(西元六三二年)十二月,釋放三百九十名死刑犯還鄉與親人團聚,並約定第二年九月回來接受死刑。到了約定期限,這些囚犯全部如期返回,唐太宗感念他們遵守信約,於是下令赦免其罪刑。此縱囚之事,世人傳為美談。陽脩卻一反傳統看法,專就人情常理,層層析論,反覆辯駁,藉以闡明此事之不當且不足取法。全文強調治國必須本於人情,不應該標新立異,博取美名。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寜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信用、道義是用來對待君子,而刑罰、處決是用來懲處小人。刑罰達到處死的人,是罪大惡極的,這也是小人當中特別惡劣的。寧願為信義而犧牲,不肯背棄道義僥倖活命,而且把死亡看作像回家一樣自在,這又是君子特別難以做到的事情。

  1. 刑戮:刑罰、殺戮。戮,音ㄌㄨˋ,處決,此指死刑。
  2. 尤甚:特別壞。甚,嚴重。
  3. 寧以義死:寧願為信義而犧牲。以,因、為。
  4. 不苟幸生:不苟且偷生。幸,通「倖」,僥倖。


  • (一)段旨:點出視死如歸,為君子之所難;罪大惡極,乃小人之尤甚者,帶出下文。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囚及期,而卒自歸,無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

當唐太宗 貞觀六年,審查登錄在案的死刑犯三百多人,把他們暫時放回家去,和他們約定日期,讓他們自動回來接受死刑。這是用君子難以做到的事,卻要求特別惡劣的小人一定要做到。那些囚犯到了約定時間,結果卻全都自動返回監獄,沒有超過期限:這是連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小人卻很輕易地做到了。這難道合乎人之常情嗎?

  1. 錄:審查登錄在案者。
  2. 大辟囚:死刑犯。大辟,死刑。死刑是罪之大者,故謂死刑為大辟。辟,音ㄆㄧˋ,罪、罪刑。
  3. 就死:接受死刑。
  4. 而卒自歸:卻終於自動回來。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卒,終於、最後。
  5. 後:晚於期限,即「逾期」。


  • (二)段旨:論太宗縱囚,死囚及期自歸乃不近人情之事。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施恩德以之,可使變而為君子。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其必來以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有人說:「那些罪大惡極的人,的確是小人;等到把恩德施加到他們身上時,可以使他們變成君子。這是因為恩德深切地感化他們,並且迅速地改變他們的性格與行為,所以有如此的效果。我以為:「唐太宗做這件事,正是用來求得這種好名聲啊!但是,我們怎麼知道釋放死囚離開時的唐太宗,不是預料他們必定回來以求得赦免,所以才釋放他們呢?又怎麼知道被釋放回去的死囚,不是預料主動回來必能獲得赦免,所以才再回來呢?由此可知,預料死囚必定回來才釋放他們,這是唐太宗揣摩死囚的心理;預料自己必會獲得赦免才再回來,這是死囚揣摩唐太宗的意圖。我看見唐太宗與死囚互相以不正當的居心去揣摩對方的心意,而成就這種美名,哪有所說的唐太宗施加恩德和死囚知道信義的事情呢?如果不是這樣,唐太宗對天下萬民施行恩德到縱囚時已經六年了,仍無法讓小人不犯滔天罪行,而短時間的恩德,卻能使他們把死亡看作像回家一樣自在,而且持守信義。又是不通情理的論調。」

  1. 臨:本意是從高處往下看,引申為「施加」的意思。
  2. 蓋:承接連詞,用以表明原因。
  3. 入人:感化人心。
  4. 移人:改變人的性格與行為。
  5. 所以:用以、用來。
  6. 意:料想。
  7. 冀:音ㄐㄧˋ,希望。
  8. 賊:竊取,引申為探取。裡指以不正當的居心,揣摩對方的心意。
  9. 於茲:至今。指到貞觀六年「縱囚」時。
  10. 而:而後、然後。下句「而又來」的「而」,則是假設連詞,如果。


  • (三)段旨:論太宗之縱囚,乃上下相賊,互盜美名。


 

「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既然如此,那麼該怎麼做才可以呢?」我說:「釋放死囚而等他們按期回來後,仍依法處死而不赦免;然後再釋放另一批死囚,如果他們還能按期回來,就可以知道是受恩德感化所造成的結果了。但這是絕不會有的事情。至於釋放死囚出去而他們按期回來就赦免他們,這樣的事只可偶而施行一次罷了。如果一再這樣做,那麼殺人犯都不處死,這可以當作天下恆常的法規嗎?不能當作恆常法規的,又怎會是聖人的法規呢?因此,堯帝、舜帝和三代聖君治理天下,一定根據人的常情,不標新立異來顯示高明,不違背常情來求取美名。

  1. 致:招致,指造成的結果。
  2. 若夫:至於。夫,音ㄈㄨˊ。
  3. 常法:恆常不變的法規。
  4. 其:通「豈」。
  5.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開國賢君。一說禹、湯、文;一說禹、湯、文、武。
  6. 逆情以干譽:違背常情來求取美名,意同於「矯俗干名」。干,求取。


  • (四)段旨:論縱囚不可為常法。


文本討論

  • 本文的主旨出現在第幾段?試請簡述之?

: 第四段,即施政「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本文,這句話應該為何?

:必本於人情。

  • 如果要用一個字作為本文關鍵字眼,這個字應該為何?

:即「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的「常」字。

  • 本文認為唐太宗與死囚之間是「上下交相賊」,依作者之見,他們心中所想為何?

:太宗:「求美名」以流傳青史。  死囚:「求倖免」於殺頭死罪。

  • 翻案文章必須有「破」、「立」的過程,所謂「破」是指駁倒傳統看法,「立」則是提出自己見解。說明本文的「破」、「立」之處?

:破:在於反駁世俗認為唐太宗施恩德感化死囚之說,認為是不通之論。立:主張治國必須「本於人情」才是「天下之常法」,否則便是「立異以為高,逆情以干譽」之舉。

  • 本文中共出現三層對比,請試說明之?

:以君子與小人對比,以指出以信義對待小人是不通之論。以太宗與死囚對比,指出二者間只是「交相賊」以成就美名。以歷代聖王與太宗對比,指出縱囚「不可為常法」,太宗此舉「不近人情」。



文本分析


  唐太宗「縱囚」一事,向來被視為貞觀之治的政績之一,諸多文人撰寫詩文大加歌頌。然而歐陽脩卻予以翻案,一針見血地指出唐太宗此舉意在沽名釣譽,不可以為常法。本文在寫作上有幾項特色:

  (一)採雙軌法起筆,以君子、小人對比,作為立論基礎。首段開宗明義揭示人情之常:信義用來對待君子,刑戮用以處罰小人。陽脩又從此進一步推衍最極端的層次:「刑入於死」的「小人之尤甚者」,和「寧以義死,不苟幸生」的「君子之尤難者」。一正一反,一揚一抑,雙軌發揮,並列對照,意象鮮明,凸顯小人能守信就死一事令人懷疑,作為下文論縱囚事不合理的鋪墊。

  (二)自設問答,能破能立。翻案文章寫法,宜先站在對方立場,敘述對方觀點,而後提出己見,逐一反駁。本文即運用這種技巧,在第三段「或曰」舉世人對太宗縱囚的肯定,認為施加恩德有迅速感化死囚的功效。歐陽脩則用太宗登基六年來的德政尚未感化這些死囚的事實,來否定這種不近人情的論點。第四段「然則,何為而可?」藉設問,再次破舊說,立新論,接著提出治國可行之方在「本於人情」。全文以「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兩句收結,與文章首段提出的人情相呼應。論點周延,能破能立,合情合理,使人信服。

  (三)全篇造語平易,卻極具說服力。歐陽脩此文不用比喻和典故,不用華辭麗句,只以簡明平易的文字取勝。文中議論,推理周密詳盡,深入淺出,語氣堅定,斬截有力。歐陽脩是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縱囚論 〉是宋代文人疑古風氣下的代表性翻案文章,後來蘇洵 〈管仲論 〉、蘇軾 〈留侯論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 之類的翻案名作,莫不受其影響。



內容鑑賞


  本文就寫作內容而言,是託古諷今的史論;就形式技巧而言,是一篇翻案文章。本文作法可用「欲擒故縱」形容之。一開始,先立下「罪大惡極的小人(小人之尤甚者)絕不可能視死如歸」此一命題。此為人情之常,讀者斷無拒絕之理。一旦讀者接受這個命題,那麼任何與之牴觸的說法,均將無法成立。據此,接下來二、三段,明白說出太宗施恩縱囚與死囚守信自歸是「不近人情」之舉。即又從世俗角度提出質疑,然後便依首段所確立的命題加以引申,予以一一駁斥,一舉推翻太宗「施恩德」感化死囚、死囚「心存信義」的論點,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達到翻案的目的。

  從歷史上看,「縱囚來歸」的佳話並非始自唐太宗。在後漢書戴封傳就已記載過當時任職中山相的戴封縱囚一事:「時諸縣囚四百餘人,辭狀已定,當行刑。封哀之,皆遣歸家,與剋期日,皆無違者。詔書策美焉。歐陽脩不提更早的戴封縱囚,卻直接把矛頭指向享有歷史美名的唐太宗縱囚,這種「擒賊先擒王」的作法,就讓本文的翻案性質更加凸顯,對於傳統人云亦云的定論產生了振聾發聵的作用。種作法,當然會引來評議。如宋代學者黃震就說:「縱囚是三代後盛事,論上下交相賊恐太甚」(黃氏日鈔),清代文人林雲銘也說:「帝王好名,便是足以為善處,未可苛論」(引自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然而,這些非難之語,卻讓我們更加見識到歐陽脩過人的膽識。在大膽破除世俗錯誤觀點之餘,歐陽脩還具體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做法,強調施政立法「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這實際上是一種法治高於人治的進步性見解,至今仍然具有意義。



託古諷今的弦外之音


  縱囚,其來有自。東漢戴封、西晉曹攄都曾經縱放過囚犯,歐陽脩為何不論二人,卻專挑唐太宗的毛病呢?

  根據歷史記載,太宗初即位,有人建議實施嚴刑峻法,藉以收攝天下人心。魏徵提出反對,主張應以仁德恩愛來照顧天下蒼生。太宗接受他的看法,便以寬厚仁愛之心來治理天下,對於刑科更是小心謹慎。貞觀四年,全國死刑犯只有二十九人;到了貞觀六年,死刑犯人數激增,太宗在親自檢核登錄在案的死囚資料時,對其中三百九十人心生憐憫,便先放他們回家,約定明年秋天再回來受刑。此即本文所提之事。歐陽脩說縱囚一事「不可為常」,這個道理其實唐太宗也知道,在歐陽脩與宋祁合撰的新唐書刑法志中便有以下紀錄,唐太宗說:「吾聞語曰『一歲再赦,好人瘖啞』。吾有天下未嘗數赦者,不欲誘民於幸免也。而且唐太宗並非光說不練,日後他還請房玄齡修改刑法科條,力求毋枉毋縱。可見歐陽脩心知肚明,唐太宗並不是個濫刑任赦之人。歷史記載,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縱囚僅有四次,相對於其他帝王,算是一個「慎赦」的國君。那麼,歐陽脩這篇衝著太宗而來的縱囚論究竟有何意圖?

  原來,自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橫行,刑戮慘酷。迨宋太祖建國,欲矯五代之弊,故赦令頻繁。這些赦令名目,包括:大赦(特赦)、郊赦(三年一次的冬至郊祭,祭祀後固定赦囚)、曲赦(不應赦免,但理由特殊者而赦之)、德音(犯死刑及流刑者減刑,其餘釋放),可說是一赦再赦,不可勝數。種為了博取「仁惠之政」美名的做法,就是歐陽脩所說的「立異以為高,逆情以干譽」,只會助長奸邪,導致社會秩序脫軌。

  因此,想要導正帝王們這種錯誤想法,拿東漢戴封、西晉曹攄當作批評對象是不夠的,因為二人與帝王的身分懸殊,只是「拍蒼蠅」罷了!於是歐陽脩端出素有「明君」之譽的唐太宗,告誡這些君主:連英明的唐太宗都犯過這種錯,更遑論是您!這才是「打老虎」的方法。由此可見,歐陽脩的用心是相當深遠的。


raw-image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平裝版作家 的其他內容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文集,是一篇記敘兼抒情的散文。軒,小屋子;志,亦稱「記」。項脊軒是歸有光年少時的書齋,名為「項脊」,用意有二:一因九世祖歸道隆曾居住在項脊涇(在今江蘇省 太倉市),取名項脊軒,有紀念遠祖之意;二因書齋狹小,如頸項跟背脊相連之處,故以「項脊」名軒。 全篇分正文和後記兩部分,正文寫於作
「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與世隔絕的世界,沒有暴政徭役,沒有改朝換代,沒有紀曆的日誌,沒有動亂戰爭,甚至連政府與稅收都沒有。在這個樂土中,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充滿著和平、寧靜、安樂的氣氛。 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不過是太平時代平凡普通的農村景象,但在陶淵明所處干戈不斷的東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文集,是一篇記敘兼抒情的散文。軒,小屋子;志,亦稱「記」。項脊軒是歸有光年少時的書齋,名為「項脊」,用意有二:一因九世祖歸道隆曾居住在項脊涇(在今江蘇省 太倉市),取名項脊軒,有紀念遠祖之意;二因書齋狹小,如頸項跟背脊相連之處,故以「項脊」名軒。 全篇分正文和後記兩部分,正文寫於作
「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與世隔絕的世界,沒有暴政徭役,沒有改朝換代,沒有紀曆的日誌,沒有動亂戰爭,甚至連政府與稅收都沒有。在這個樂土中,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充滿著和平、寧靜、安樂的氣氛。 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不過是太平時代平凡普通的農村景象,但在陶淵明所處干戈不斷的東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东汉末年,十常侍和朝中大臣的对立日益明显,当时掌握大权的大将军何进出了一个昏招,那就是召地方诸侯进京试图共诛十常侍。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東漢時代姚期的故事,並且通過籤詩的敘述,討論了不同版本的故事發展。通過分析光武帝在故事中的處理方式,提出了作者對於處理權力與職責的見解。文章著重於歷史故事與觀點解析。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二十二回,說到雍親王到訪山東「聖手崑崙鎮東俠」侯大俠和「一輪明月照九州」侯二俠的家,二位俠客聽說雍親王來了,都歡歡喜喜、恭恭敬敬地迎接,彷彿蓬蓽生輝、臉上有光⋯⋯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东汉末年,十常侍和朝中大臣的对立日益明显,当时掌握大权的大将军何进出了一个昏招,那就是召地方诸侯进京试图共诛十常侍。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東漢時代姚期的故事,並且通過籤詩的敘述,討論了不同版本的故事發展。通過分析光武帝在故事中的處理方式,提出了作者對於處理權力與職責的見解。文章著重於歷史故事與觀點解析。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二十二回,說到雍親王到訪山東「聖手崑崙鎮東俠」侯大俠和「一輪明月照九州」侯二俠的家,二位俠客聽說雍親王來了,都歡歡喜喜、恭恭敬敬地迎接,彷彿蓬蓽生輝、臉上有光⋯⋯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