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漫談】使用科技? | 或是被科技所使用? | 文化觀察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是工具,還是我們生命的枷鎖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甚至重塑了我們的價值觀。然而,科技究竟是我們手中的工具,還是我們生命的枷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raw-image

科技,依賴還是工具?

現代人對科技的依賴幾乎無法避免。就像我自己,桌面上擺滿了各式電子設備:桌上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還有兩部手機,隨身攜帶的充電寶更是不可或缺的“救命神器”。但問題在於,我們到底在使用這些科技做什麼?它們是幫助我們提升效率、擴展創造力,還是成為消磨時間的工具?

如果我們僅僅是沉迷於滑手機、瀏覽無止盡的短視頻,這些科技就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為一種虛耗時間與精力的陷阱。然而,如果我們能用手機來記錄生活、創作內容、與朋友保持有質量的聯繫,那麼它的價值就大不相同。

科技如何塑造互動方式

在與朋友的互動中,科技改變了溝通的方式。有人喜歡用手機與朋友保持緊密的日常聯繫,每天問候、分享生活細節;而我更傾向於高效率的溝通,當需要幫助或合作時,直接向對方表達需求並快速得到回應。真正的友誼並不依賴於每天的寒暄,而是能在需要時提供實際的支持。

溝通與創作平台

科技還為我們提供了創作的可能性。對我來說,手機不僅僅是溝通工具,更是創作平台。我用它拍照、記錄生活,用語音轉文字完成文章創作,甚至測試各種應用程序的效果。這些活動讓我感受到,科技真正的價值在於如何幫助我們實現目標,而非讓我們沉迷其中。

沉迷與創造:科技的兩面性

當我們討論沉迷科技時,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更是整個時代的現象。有人聽AI朗讀的故事,把那些虛構的情節當作現實,沉迷於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這種沉迷或許是一種逃避,或者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帶來心靈的慰藉

然而,沉迷並非全然是壞事。就像以前我們沉浸在瓊瑤的愛情故事或金庸的武俠世界裡,那些文字構築的世界給我們帶來心靈的慰藉,也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沉迷於別人的世界,或者利用科技打造自己的世界,兩者並非對立,而是可以並存。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能在適當的時候跳脫出這些世界,回到現實,找到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科技中的主動與被動

這種主動與被動的選擇,其實與我們的工作模式十分相似。我們可以選擇被動地接受別人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也可以選擇主動創造,設計自己的工作模式,讓別人跟隨我們的步調。這兩種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找到平衡是關鍵。完全依賴科技,或者完全脫離科技,都不是理想的狀態。

科技之外的生活

當我們過於依賴科技時,偶爾也需要徹底擺脫它,回到最純粹的生活狀態。煮一頓飯、畫一幅畫,甚至只是靜靜地坐著冥想,這些與科技毫無關聯的行為,能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透過這種“數位斷捨離”,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思考:是我們在使用科技,還是科技在使用我們。

可怕的是我們對它的態度

科技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的態度。如果我們能將科技作為實現目標的工具,而不是讓它控制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就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在使用科技的同時,也要記得偶爾放下它,回歸生活的本質,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普普文創
506會員
4.6K內容數
普普文創、水彩速寫、迷你短篇、文創漫談、心靈雞湯、踏青步道、智慧音樂、美食天堂、超級房間。
普普文創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根據最新的新聞報導,台灣總統賴清德近期公布了所謂的「拒統17條」或「國安17條」,旨在反制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滲透和威脅。這些措施涵蓋了國防、內政等多個層面,主要針對中國大陸被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後,台灣所面臨的五大國安威脅。 以下是根據新聞報導整理的「拒統17條」的主要內容(由於各家媒體報導側重點
Thumbnail
2025/04/14
根據最新的新聞報導,台灣總統賴清德近期公布了所謂的「拒統17條」或「國安17條」,旨在反制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滲透和威脅。這些措施涵蓋了國防、內政等多個層面,主要針對中國大陸被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後,台灣所面臨的五大國安威脅。 以下是根據新聞報導整理的「拒統17條」的主要內容(由於各家媒體報導側重點
Thumbnail
2025/04/05
平田晃久建築展 今天是假日,我來到大直忠泰樂生活隨意逛逛。走了一圈,來到了三樓的鳥屋書店,樓下有一個展覽,是平田晃久的建築展。展場內都是建築師的模型作品,一棟棟,不同的模樣與美感都被他呈現出來,並變成有模有樣的建築結構。這些作品並不是隨便一種風格,而是根據地理環境不方的條件來調整,最終將建築與人生
Thumbnail
2025/04/05
平田晃久建築展 今天是假日,我來到大直忠泰樂生活隨意逛逛。走了一圈,來到了三樓的鳥屋書店,樓下有一個展覽,是平田晃久的建築展。展場內都是建築師的模型作品,一棟棟,不同的模樣與美感都被他呈現出來,並變成有模有樣的建築結構。這些作品並不是隨便一種風格,而是根據地理環境不方的條件來調整,最終將建築與人生
Thumbnail
2025/04/02
憑個人情感做出判斷 近年來,兩岸關係持續受到各界關注,而在這樣的討論中,我們時常見到情緒激動的言論。然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是否應該先回歸理性,審視自己應盡的責任,而非僅憑個人情感做出判斷? 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 以家庭為例,若一個人對自己的年邁母親置之不理,卻頻頻對外批評他人如何不
Thumbnail
2025/04/02
憑個人情感做出判斷 近年來,兩岸關係持續受到各界關注,而在這樣的討論中,我們時常見到情緒激動的言論。然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是否應該先回歸理性,審視自己應盡的責任,而非僅憑個人情感做出判斷? 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 以家庭為例,若一個人對自己的年邁母親置之不理,卻頻頻對外批評他人如何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科技時代,科技的發展確實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它的本質仍是工具,最終的決策與創造力仍取決於人類的智慧與判斷。 人工智慧、數據分析、自動化系統等技術能夠提升效率、擴展知識的邊界,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人類的運算能力。然而,它們並不具備真正的理解與思考能力。換句話說,科技的價值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
Thumbnail
在科技時代,科技的發展確實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它的本質仍是工具,最終的決策與創造力仍取決於人類的智慧與判斷。 人工智慧、數據分析、自動化系統等技術能夠提升效率、擴展知識的邊界,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人類的運算能力。然而,它們並不具備真正的理解與思考能力。換句話說,科技的價值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
Thumbnail
是工具,還是我們生命的枷鎖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甚至重塑了我們的價值觀。然而,科技究竟是我們手中的工具,還是我們生命的枷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科技,依賴還是工具? 現代人對科技的依賴幾乎無法避免。就像我自己,桌面上擺滿了各式電子設備:桌上電腦、筆記型
Thumbnail
是工具,還是我們生命的枷鎖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甚至重塑了我們的價值觀。然而,科技究竟是我們手中的工具,還是我們生命的枷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科技,依賴還是工具? 現代人對科技的依賴幾乎無法避免。就像我自己,桌面上擺滿了各式電子設備:桌上電腦、筆記型
Thumbnail
「用科技產品來創造更多價值,而不是只是消磨時間,或受過多資訊摧殘。」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在網際網路上有不計其數的資訊,我們每天隨處可見,所有可傳達資訊的媒介,報章雜誌、手機、電腦裡四處都能看到,我們每天都接受著各式各樣的資訊,但有哪些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哪些是對我們較沒幫助的,我們需要一個分類。
Thumbnail
「用科技產品來創造更多價值,而不是只是消磨時間,或受過多資訊摧殘。」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在網際網路上有不計其數的資訊,我們每天隨處可見,所有可傳達資訊的媒介,報章雜誌、手機、電腦裡四處都能看到,我們每天都接受著各式各樣的資訊,但有哪些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哪些是對我們較沒幫助的,我們需要一個分類。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不用心只懂工具只是工匠,用心就有可能成為藝術家。 人人有腦,但有用腦嗎? 努力也要腦力,不要聊天要講重點, 不要瀏覽要用心觀察,不要迷信科技要了解人性。
Thumbnail
不用心只懂工具只是工匠,用心就有可能成為藝術家。 人人有腦,但有用腦嗎? 努力也要腦力,不要聊天要講重點, 不要瀏覽要用心觀察,不要迷信科技要了解人性。
Thumbnail
科技是生來服務於人,不是人生來服務於科技。問題不是用不用,而是怎麼用。
Thumbnail
科技是生來服務於人,不是人生來服務於科技。問題不是用不用,而是怎麼用。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網路四周都存在,手機、電腦、平板……,數都數不清,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反之,它又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麼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網路四周都存在,手機、電腦、平板……,數都數不清,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反之,它又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麼樣的變化呢?
Thumbnail
蘋果手機每年都會更新並產出新的商品,但每一代手機之間少有重大的創新,卻不斷以花俏的行銷方式吸引全世界的蘋果迷買單。這樣的商業模式,嚴重地忽視了科技的其他社會功能,特別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若再一次陷入資本主義的新花樣,缺乏精神文化的進步,根本不是科技造成人類孤獨,而是人類自願孤獨
Thumbnail
蘋果手機每年都會更新並產出新的商品,但每一代手機之間少有重大的創新,卻不斷以花俏的行銷方式吸引全世界的蘋果迷買單。這樣的商業模式,嚴重地忽視了科技的其他社會功能,特別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若再一次陷入資本主義的新花樣,缺乏精神文化的進步,根本不是科技造成人類孤獨,而是人類自願孤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