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幼兒來說,世界像一場奇妙冒險,處處藏著新鮮事——可能是一片飄落的樹葉,也可能是一顆意外掉進鞋裡的小石頭。但這些「迷你探險家」的感知世界方法,很多時候依靠的是我們大人的引導。特別是「善意」這個看似無形卻影響深遠的概念,要怎麼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教會他們呢?靠說教?嗯,可能五秒內他們就會分心追著氣球跑了。靠行動?那就對了!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用趣味滿滿的方式,幫助幼兒感受到善意這份世界的美好。
幼兒在認知發展上,正處於「宇宙的中心是我」的階段。不是他們自戀,只是這個年紀的小腦袋裡,自己的需求總是最先蹦出來。例如,餅乾掉了就可能感覺「世界要完了」,但看到別人掉了餅乾,他們可能只會說「嘿,你的餅乾掉了。」這時候,善意教育就是教他們多看別人的餅乾、多一點共情的開始。
幼兒的情緒像按下了一個大大加速鍵,一秒鐘前可能還在哈哈大笑,一秒鐘後就開始哇哇大哭。這種情緒化的特質讓他們對善意行為特別敏感——收到一個擁抱,他們可能立刻就「回送」一個更用力的抱抱;而看到別人沒分糖果給他們,可能馬上放聲抗議。所以,這個年紀的善意教育,簡單直接最有效!
幼兒對老師、家長、甚至動畫角色的行為都有「複製貼上」的能力。你今天對鄰居阿姨熱情打招呼,過幾天可能就會看到他們熱情地向自己的小玩偶問好:「早安!要喝咖啡嗎?」因此,行為示範是善意教育的核心密碼!
善意對幼兒來說,遠不如大恐龍、魔法棒或彩虹獨角獸有吸引力。所以,繪本就成了我們的秘密武器。像《彩虹魚》這樣的故事,能讓孩子透過角色的冒險,理解分享和友善的重要性。讀完故事後,還可以問他們一些好玩的問題,比如:「你會想和彩虹魚當好朋友嗎?如果牠不給你鱗片呢?」
小孩子天生愛演戲(有時候甚至有點「戲精」),所以角色扮演再適合不過了。設計一些簡單的情境,例如「小醫生照顧生病的小熊」或「小廚師幫忙餓肚子的娃娃做午餐」,讓幼兒在遊戲中學會幫助他人,還能順便提升社交能力。當他們「演」得特別投入時,記得說一句:「哇!你超像一位真正的醫生(或廚師)!」
每天來點小儀式,善意教育就更有趣了。比如在早晨點名時加上一個環節,讓孩子們輪流說一句:「我今天想幫助誰?」或「我感謝誰昨天幫了我。」雖然有時答案可能是:「我想幫助小貓咪吃我早餐的吐司。」但沒關係,這是讓孩子學習關注他人需求的開始!
幼兒對色彩和空間特別敏感,所以善意教育可以融入環境設計。例如設一個「分享角落」,讓孩子把玩過的玩具放回去分享給下一個小朋友,或者做一面「感謝牆」,貼滿感謝卡片或可愛的手繪,讓幼兒隨時都能看到善意在流動。
當兩個幼兒因爭搶玩具大打「哭功」時,這是善意教育的黃金時刻!老師可以充當和平大使,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需求,例如:「你是不是覺得他拿走了玩具,你很生氣?我們可以怎麼輪流玩?」這不僅讓他們學會溝通,也教會他們尊重彼此。
有時,幼兒的善意表達會出現「翻車現場」——例如,他們想分享自己的餅乾,卻因為動作太快而把餅乾弄碎了,結果雙方都哭成一團。這時候,老師可以用幽默化解:「哎呀,這餅乾碎得剛剛好,還可以變成點心拼圖呢!」並引導他們理解善意的初衷比結果更重要。
合作遊戲是讓幼兒體驗善意的絕佳方法。例如,讓全班一起搭建大型積木塔,並在完成後告訴他們:「這座塔每一塊積木都代表大家的努力,少了一塊都不行!」這樣,他們不僅會感受到團結的力量,還會學會欣賞每個人的貢獻。
回家後,給幼兒一些簡單的善意任務,例如:「今天我們一起寫一張感謝卡給隔壁奶奶,謝謝她每天早上對我們笑得這麼開心!」這能讓孩子明白善意不需要很複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陪孩子聊善意小發現
每天晚上問孩子:「今天有誰幫助你?你又幫助了誰?」如果他們回答「幫助了一隻貓躲雨」,家長可以繼續問:「那小貓感覺怎麼樣?你覺得自己開心嗎?」這種對話既能讓孩子回憶美好,也能加深對善意的理解。
身教大於言教
家長的行動是最好的示範。例如,和孩子一起整理舊玩具捐給需要的人,或在散步時撿起地上的垃圾,邊做邊說:「這樣可以讓其他人也能享受乾淨的環境,真棒吧?」
善意的教育不需要多嚴肅,用點創意和幽默,孩子不僅學得快,還會覺得善意是一件超有趣的事。當幼兒感受到並學會表達善意,他們的世界會像陽光下的小苗一樣,充滿希望與美好。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從一句「謝謝你」或一個大大的微笑開始,陪孩子一起探索善意的魔法吧!
思考時間
在引導孩子感受和表達善意的過程中,您可能會遇到以下具體情境,試著思考您會如何處理:
情境一:兩個幼兒為了同一個玩具吵了起來,甚至有推擠的行為。
情境二:一名幼兒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位同伴,但他看起來既不道歉也不關心對方。
情境三:有個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得很害羞,常常避免與其他同伴互動。
情境四:有幼兒主動幫助了同伴,但沒有被對方注意到或感謝,他看起來有些失落。
透過這些具體情境,嘗試反思您的應對方式,並思考可以融入哪些具體做法來幫助孩子理解和表達善意。您的每一次引導,都將成為孩子成長中的重要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