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感想:再讀約拿書-10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對於上帝的憐憫,約拿氣死了,這是一種作為旁觀者會有點好笑,但身在其中的時候真的也是會氣死的狀況。

正如在園子裡工作的人一樣,上帝給了一樣多的工錢,早進去工作的人就開始不爽了。

人類阿!不是想拿多一點,不然就是希望別人拿少一點,反正就是一直比較……

於是上帝回答:「你按呢受氣豈著?」

這很有趣,因為這的確跟耶穌講的比喻呼應。

主人應其中一個人講:『朋友,我對你毋是無公道。你豈毋是及我約定一日一個銀?提你的工錢,轉去!我欲互上尾來的及你領平多。我用家己的物做我愛做的豈𣍐用得?我慷慨,你啲目眶赤是無?』(太20:13-15)

耶穌不但有提及約拿,實際上這裡祂複述了約拿書的故事,有關天國的比喻(其實浪子回頭的比喻也很相似)。

約拿書跟耶穌的比喻同樣在闡明一件事情--上主的拯救是一致的,而救了就是救了,沒有什麼救多救少的問題,至少在「拯救」這個議題上面,只要你認罪悔改,領受的全都一樣,就是得救。

當然,這裡可能要跟天國的財富,或者各種獎賞、處罰分開討論(而且這些其實是比較「次要」的「附帶」),因為進天國的關鍵是審判的結果,但審判之前還有救贖,而且上帝擺明打算全都要救(當然,如果都這樣了還自己不想被救……上帝有給你自由意志,自己決定吧!只是自由從來都不代表不用負責,實際上,自由永遠伴隨著責任)。

如果我們因此不爽……沒錯,我就是會很不爽,所以上帝反問我們「你按呢受氣豈著?」、「我慷慨,你啲目眶赤是無?」。

好吧!這些人悔改,的確是失而復得的孩子……

對,就算我完全理解上帝這樣講的道理,但會不爽還是會不爽……如果壞人沒有慘兮兮我們好像很難快樂得起來,至少我看見藍白立委的臉會很想一拳揍下去阿!如果他們還笑得出來就更惹人厭了。

 但或許我們該注意到的其實是,如果那些惡人,上帝都願意憐憫,那我們這些弱小又卑微的人,得到的憐憫又有多大?

所以雖然很多人稱約拿是「悖逆者約拿」,但我稱約拿是「撒嬌者約拿」。

我完全沒立場質疑約拿,實際上,我多少敢說我比聖經裡某些人物好一點,但遇到約拿,我完全知道我就只是這種程度的而已,而且信心可能還比約拿小很多。

實際上我讀約拿書,只注意到他應該是舊約裡這些先知中跟上帝感情最好的一個,雖然他評價當然遠遠不及摩西、但以理這些屬靈的偉人,但正如雅各特別寵愛「看來不怎樣的」便雅憫一樣,我想上帝跟約拿相處應該也是很輕鬆愉快的。

不過該責備的還是要責備,該教導的還是要教導,約拿接下來就有「一點」苦頭吃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19會員
1.1K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2025/04/20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Thumbnail
2025/04/20
不同群體會有自己的文化,這很正常,而自己的文化最終會產生自己的語彙,變成一種只有自己人才聽得懂的溝通方式,這種事情越封閉、越專業的場域就越容易出現,像我以前在醫院上班,很自然會出現一些只有醫療人員才懂的英文縮寫混雜在對話當中,而在阿宅群體裡面,很自然會出現各種意味不明的假名單詞。 在教會當然也是這
Thumbnail
2025/04/16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Thumbnail
2025/04/16
關於聖經裡的政治信息,這邊簡單整理一下: 創世紀: 被擄時期為了凝聚國族意識而正式成卷的書籍,雖然傳說是摩西寫的,但其實至少有四個來源,所以聖經不是大公會議的時候才開始挑書,而是一開始就在挑書,目的就是守護以色列人的國族認同,不被外族文化洗清(正如國民黨在台灣進行的母語滅絕政策,是長老教會帶頭堅
Thumbnail
2025/04/15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Thumbnail
2025/04/15
這本書是參觀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時獲贈的,正好我很愛這種歷史書籍,所以拿到很快就看了,也讓我對於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史有更完整的認識。 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60年了,不過這當然不是基督教最早來台的紀錄,荷蘭時期自然也有宣教士來台,而且也有進行宣教活動,所以當年其實也有不少人受洗,尤其是平埔族聚落,後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對於上帝的憐憫,約拿氣死了,這是一種作為旁觀者會有點好笑,但身在其中的時候真的也是會氣死的狀況。 正如在園子裡工作的人一樣,上帝給了一樣多的工錢,早進去工作的人就開始不爽了。 人類阿!不是想拿多一點,不然就是希望別人拿少一點,反正就是一直比較…… 於是上帝回答:「你按呢受氣豈著?」 這很有趣
Thumbnail
對於上帝的憐憫,約拿氣死了,這是一種作為旁觀者會有點好笑,但身在其中的時候真的也是會氣死的狀況。 正如在園子裡工作的人一樣,上帝給了一樣多的工錢,早進去工作的人就開始不爽了。 人類阿!不是想拿多一點,不然就是希望別人拿少一點,反正就是一直比較…… 於是上帝回答:「你按呢受氣豈著?」 這很有趣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悔改了,上帝也憐憫了,我們還要繼續不滿嗎?呵呵,當然會繼續不滿,你看滿街都是死刑愛好者,整天叫囂著殺人償命天經地義,連悔改的機會都沒有勒!現代人多得是擔心壞人得到悔改的機會,要訴審速決勒!  總之約拿書可以作為我們對於公平正義與憐憫寬容的一個測試,這正好是我們面對上帝時非常掙扎的一面,而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悔改了,上帝也憐憫了,我們還要繼續不滿嗎?呵呵,當然會繼續不滿,你看滿街都是死刑愛好者,整天叫囂著殺人償命天經地義,連悔改的機會都沒有勒!現代人多得是擔心壞人得到悔改的機會,要訴審速決勒!  總之約拿書可以作為我們對於公平正義與憐憫寬容的一個測試,這正好是我們面對上帝時非常掙扎的一面,而
Thumbnail
約拿在魚肚裡,陷入一種「現在是怎樣」的困惑當中,於是他的禱告中,進入死亡、即將死亡被混為一談,但重點在於拯救的確實性,這一點是約拿完全不懷疑的,他完全知道上帝將會施行拯救。 但這裡面其實有個有趣的地方,因為約拿很清楚自己其實根本不聽話,也知道自己活該被罰,但他卻說著拯救的話語。 某方面來說這根本
Thumbnail
約拿在魚肚裡,陷入一種「現在是怎樣」的困惑當中,於是他的禱告中,進入死亡、即將死亡被混為一談,但重點在於拯救的確實性,這一點是約拿完全不懷疑的,他完全知道上帝將會施行拯救。 但這裡面其實有個有趣的地方,因為約拿很清楚自己其實根本不聽話,也知道自己活該被罰,但他卻說著拯救的話語。 某方面來說這根本
Thumbnail
但我是困苦憂傷的;神啊,願你的救恩將我安置在高處。~~~詩篇69:29
Thumbnail
但我是困苦憂傷的;神啊,願你的救恩將我安置在高處。~~~詩篇69:29
Thumbnail
「我好苦啊!人生為什麼要有苦難呢?」每過一段時間總在教會中聽到這樣的聲音,甚至將自己比喻成聖經中的約伯……我想這個類比大部分時候是不恰當的。我們或許需要釐清一下,聖經中苦難的類型……
Thumbnail
「我好苦啊!人生為什麼要有苦難呢?」每過一段時間總在教會中聽到這樣的聲音,甚至將自己比喻成聖經中的約伯……我想這個類比大部分時候是不恰當的。我們或許需要釐清一下,聖經中苦難的類型……
Thumbnail
經文:傳道書 3:9-13 2022年9月18日 臨安教會華語堂
Thumbnail
經文:傳道書 3:9-13 2022年9月18日 臨安教會華語堂
Thumbnail
比勒達在討論上帝公義的同時也是在暗指約伯是因為自身或者其兒女有罪才會因此受難,但約伯他堅定的表示自己沒有罪,是有義而且完全的。9-10章約伯以審判的概念來檢視他與上帝之間的事端,他的辯駁比起回應比勒達的論述,更像是在於為自己的冤屈平反。
Thumbnail
比勒達在討論上帝公義的同時也是在暗指約伯是因為自身或者其兒女有罪才會因此受難,但約伯他堅定的表示自己沒有罪,是有義而且完全的。9-10章約伯以審判的概念來檢視他與上帝之間的事端,他的辯駁比起回應比勒達的論述,更像是在於為自己的冤屈平反。
Thumbnail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上帝要使我遇到這些事,莫名遭受各種攻擊、傷害,即使我知道所謂的「上帝一直都在」,但我為了主像進到水深之處時,我感受不到上帝有幫助我。 就算祢很看重我,賜給我恩賜去做許多專業性的事奉, 但為何我得到的是一堆傷害?
Thumbnail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上帝要使我遇到這些事,莫名遭受各種攻擊、傷害,即使我知道所謂的「上帝一直都在」,但我為了主像進到水深之處時,我感受不到上帝有幫助我。 就算祢很看重我,賜給我恩賜去做許多專業性的事奉, 但為何我得到的是一堆傷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