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反覆辯證生存姿態 ──專訪秦佐《擱淺在森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22歲即出版個人散文集的年輕創作者秦佐,其清爽俐落的臉容、表情和姿態,給人的印象,大不同於《擱淺在森林》所展現的彳亍躑躅憂傷陰翳文字風貌。時隔兩年,秦佐再談起本書,包含當時失戀的巨大痛楚、死亡念想的顱內蔓延,都讓他有前塵往事之慨。而作為一名同志、創作者,秦佐堅定而輕柔地說起自身如何從社會、家庭的既定性別認定脫逃,又是如何看待當代的性別議題與書寫。

文|沈眠 攝影|李霈群


 ▉讓人生有最大程度的選擇權

性別認同的最初震撼記憶是,小學時升旗典禮上一名秦佐喜歡的女生,在音樂與聲響之中對她告白的經驗,「我明明聽見了,直覺反應卻是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秦佐的眼神宛如籠罩著一股從過去重返當下的黑霧,「因為我非常害怕,害怕接下來會發生的事。」其時的情緒、體驗和思維,也被秦佐寫下,即是收錄於《擱淺在森林》的〈芒花之後〉。

與白先勇《台北人》、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等書所描繪的時空背景已然不同,秦佐並沒有太多關於被極端壓迫的體驗,「但整個社會確實都在想方設法將我們塑造成固定的性別樣貌,那是無形之中持續在作用的機制。而我非常確定自己不想接受這種女性低於男性的差別對待。」秦佐的語氣裡帶著鋒銳與堅決。

raw-image

諸多備受歧視的體驗,如應徵家教時因短髮、樣貌被直白地問是不是同性戀等,皆能於《擱淺在森林》讀見。秦佐直白地講述道:「仍然有人把同志當作是一種病,是異常的。但異常是群體的判定與說法,異常是一種詮釋。我在乎的比較是,就算真的是異常,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對正確或謬誤的認識,是不是太單一片面呢?各種方面來說都是,像我最近的興趣是讀語言學,我讀到語言學有一種說法是『手語不是殘缺,手語是文化』時很感動,讓我想到同志文化的經歷,早期部分語言研究認為手語並不完整,就像早年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缺陷。但其實手語不是低等、匱乏的語言系統,它本身就足夠完整了,擁有和口語一樣複雜豐沛的認知機制。它只是看起來不一樣,不是比較差。如果把同志與手語置換的話,也是這樣,同志不是殘缺,同志是文化,不也非常能夠說得通嗎?性向應該是平等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我們不一樣,但我們是平等的。」

小學好好當一個女生,國中時很想變成一個男生,大學時代成為非順性別者,而如今自認是非二元性別者的秦佐,其理想社會是有朝一日,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性別,甚至性別是「非必須」的判斷,比如身分證的性別欄不再是強制的生理判定, 秦佐支持身份證「不必」登記性別,而非「必須取消」性別,因為要給人選擇的空間。

秦佐柔聲說著:「最重要的是不害怕改變,去找到每一生命時期最適合自己的樣貌,也許下一階段我會想選擇另一種性別也說不定。人生裡,我覺得最可怕的就是沒有選擇權,無論生死或性別都是,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有最大程度的選擇權。」

▉書寫是生命中必然的活動


raw-image

定名為《擱淺在森林》,秦佐動用了二元對照,擱淺是脫離原本狀態的無處可活的痛苦,而森林是充滿生機的富饒意象,兩者是衝突的,但又無疑是生命互為表裡的真實處境。另一方面,在文章之中秦佐也融入了大量的閱讀與觀點,輻射開談各種詩集、小說、電影等,進行個體式總和思辨,顯見他能一定程度悠遊文學林的本事。

為期30天的密集式書寫〈擱淺在森林〉系列作(《擱淺在森林》輯二),是秦佐在個人IG上以一天一連載的形式寫下的,當時由於失戀的緣故,萬分憂鬱,且存著寫完就要死去的希望,同時也像是一種自我拷問,藉由內爆性的追索,去記錄失戀時期的慘痛,以及逼向最終的生死抉擇。相較於寫下遺書也如的作品後離世的前輩們,如邱妙津、葉青,秦佐並未突進入魔模式,反而寫完此系列後,有著活下去的意念,對此秦佐坦然而語:「這個世界其實很好,有問題的也許是我。但正如同這本書印製在書背的字句『我不是被生命欺騙,才決定活下去的。』或者我並不是真的想死,所以才試著以書寫挽救傾向於死亡渴望的自己。我想,讓被判定為『有問題』的也能活下去,突顯了包容多元的人類價值。」

用字遣詞力求精準,喜歡抽象概念與理論的秦佐,某個程度來說,也像是金句發動機,脫口就能說警言妙語,彷若有大半的靈魂都活在思維辯證的世界裡。如是傾向最早或可追溯到國小三、四年級時,秦佐忽然分外不想上學,但並非遭受霸凌或其他外界因素,純粹是內心感受,他意識到像是活在牢籠裡,眼前的一切都是囚禁,他想要到外頭去,自由自在地成為自己。唯這樣的心情無法說給誰聽,包含父母,應該也都無從理解吧。於是,秦佐自然而然地往內心深入,直入孤絕之境。

raw-image

秦佐的嗓音裡有著一種驚心動魄的醒悟,「因為體內的孤獨,因為不可能被了解,所以我必須寫作,至少我可以說給自己聽,透過書寫去解放自己無可言說的強烈感知。」《擱淺在森林》輯一為記述環島旅行所思所得的「孤獨島」,顯然便寓意了寫作的起源狀態。另外秦佐也認為,移動、變遷和流離是他非常關心的主題,「我是個必須持續移動的人,移動讓我能夠有更寬闊的思考,同時也就能夠適應各種變遷,而流離這件事不必然指向失所,因為移動本身就是家啊,找到了自己最適合的生存姿態,或許就能明白到,我就是我的棲居處。」

《擱淺在森林》裡的文字猶如秦佐人生的痕跡,每一步足印都帶著個人的體驗、情感與思維。雙眼裡透露著清亮,秦佐說:「寫作於我而言,猶如吃飯睡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那是與我生活徹底黏合的東西,是心靈最平常不過的自由活動。書寫本身應該是意義的完成體,就像生命,不需要額外去定義。」也如秦佐於國中日記上莫名其妙寫下的兩個句子「某天你從生命中醒來」、「我想知道究竟生命會留下什麼」,秦佐而今依然念茲在茲地對自身持續探詢著人生的意義。

《擱淺在森林》

raw-image

性別有疆界嗎?

這是一場以愛為起點,探索性別界域的青春札記。創作新星 秦佐 首部散文作品。為離別的愛人寫下三十封信,秦佐將大量的情感刻痕鑿在字裡行間;透過電影、閱讀,行旅風景對外展示。

在生理與靈魂悖逆的長期爭鬥中,他長成細膩而清脆的「少年」,探尋愛的路徑裡收藏關於「我」的線索,讓每個似真,卻幻的自我答題,果斷而俐落地使他成熟。

文字清雅卻鞭辟入裏。推薦給青春少年少女,正在「LGBT+」混沌中追尋自我的朋友。



作者簡介

raw-image

秦佐

屏東人,國立政治大學歐語系西班牙文組畢業,另輔中文系,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在學中。曾任長廊詩社顧問,現為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

喜歡海洋、光影、寂靜、讀與寫。曾獲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臺中文學獎等。

著有散文集《擱淺在森林》。


《擱淺在森林》電子書

Kobo https://www.kobo.com/tw/zh/ebook/Sqsn5V-fzjyeY-VehVjVRA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46123?sloc=main 

Readmoo https://readmoo.com/book/210253065000101

UND讀書吧 https://reading.udn.com/v2/bookDesc.do?id=203579


《擱淺在森林》紙本書

博客來

誠品線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註異文庫
0會員
8內容數
用閱讀,伴異常者同行
註異文庫的其他內容
2025/04/09
《想死的愚人》採用寓言形式書寫,生動詮釋了「想死」的複雜情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人的心靈掙扎。在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作者孫得欽與編輯李霈群,交換了彼此對這一敏感主題的見解,「想死」與「活著」之間的矛盾與糾結,究竟背後真實的渴望為何? 撰文|孫得欽(本書作者)、李霈群(註異文庫總編輯)
Thumbnail
2025/04/09
《想死的愚人》採用寓言形式書寫,生動詮釋了「想死」的複雜情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人的心靈掙扎。在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作者孫得欽與編輯李霈群,交換了彼此對這一敏感主題的見解,「想死」與「活著」之間的矛盾與糾結,究竟背後真實的渴望為何? 撰文|孫得欽(本書作者)、李霈群(註異文庫總編輯)
Thumbnail
2025/02/03
像是童話,也像詩,像繪本,也像口傳的故事。也許詩人從來甚麼都是,畢竟世界上最早的史詩既是報導文學也是神話,成就了偉大悲劇的出現。也許詩人什麼也都不是......
Thumbnail
2025/02/03
像是童話,也像詩,像繪本,也像口傳的故事。也許詩人從來甚麼都是,畢竟世界上最早的史詩既是報導文學也是神話,成就了偉大悲劇的出現。也許詩人什麼也都不是......
Thumbnail
2024/12/27
新銳小說家吳水筆下的中國境內,是一個充滿貧窮、絕望、暴力、傷害與絕望的悲慘世界。《餘波蕩漾》堪稱人性絕境錄,畢露了高度強調經濟發展後、政治則是完全箝制的社會副作用。吳水生動、深刻地描繪出年輕人群像因為封閉、僵固環境所激起的瘋狂樣貌,且展現更為社會底層的生存實景,寫出了經濟富強形象以外的另一種中國。
Thumbnail
2024/12/27
新銳小說家吳水筆下的中國境內,是一個充滿貧窮、絕望、暴力、傷害與絕望的悲慘世界。《餘波蕩漾》堪稱人性絕境錄,畢露了高度強調經濟發展後、政治則是完全箝制的社會副作用。吳水生動、深刻地描繪出年輕人群像因為封閉、僵固環境所激起的瘋狂樣貌,且展現更為社會底層的生存實景,寫出了經濟富強形象以外的另一種中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小野在序裡談到〈試管蜘蛛〉這篇同名小說,說:「我想寫的不止是求生存,還有屬於哲學上的思考。」人活著,並不僅僅是性命的延續或生活上的飽食暖衣,有時它可能更強調心靈上的思考、成長與安頓,個人理想的實現,和生命永恆的追尋。每個人生不同階段,我們都曾面臨掙扎與困頓,心靈上這些自我碰撞的痕跡,反而是活著的明證
Thumbnail
小野在序裡談到〈試管蜘蛛〉這篇同名小說,說:「我想寫的不止是求生存,還有屬於哲學上的思考。」人活著,並不僅僅是性命的延續或生活上的飽食暖衣,有時它可能更強調心靈上的思考、成長與安頓,個人理想的實現,和生命永恆的追尋。每個人生不同階段,我們都曾面臨掙扎與困頓,心靈上這些自我碰撞的痕跡,反而是活著的明證
Thumbnail
生活是繁瑣的。很多時候,我們將許多的時間,花在執著眼前、追趕未來,或者糾結過往。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與當下,卻鮮少留意聆聽和關心。所以我們未曾發現窗戶外頭,沾滿雨露的蜘蛛網;也未曾停駐在行道樹下享受庇蔭,或者凝視沙河魚游 ;更沒有閒適的時間,欣賞黎明虹彩與吱吱鳥啼。當我們無法體認到自己當下擁有的,卻對
Thumbnail
生活是繁瑣的。很多時候,我們將許多的時間,花在執著眼前、追趕未來,或者糾結過往。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與當下,卻鮮少留意聆聽和關心。所以我們未曾發現窗戶外頭,沾滿雨露的蜘蛛網;也未曾停駐在行道樹下享受庇蔭,或者凝視沙河魚游 ;更沒有閒適的時間,欣賞黎明虹彩與吱吱鳥啼。當我們無法體認到自己當下擁有的,卻對
Thumbnail
谷川: 自己並不認為生和死是恰恰相反的。 所以生存和死亡是相同的,這成了我的書寫題材。 詩 「生存」 草 為何低偃 藍天 延伸至宇宙 我生存著 甚麼也沒做 腳邊傳來 甚麼聲音? 是蟲鳴嗎? 微弱的 生命之聲 又或歌聲 甚麼也不必解釋 我活出自己 不需歌唱不需祈願 從某處 花芬香 海
Thumbnail
谷川: 自己並不認為生和死是恰恰相反的。 所以生存和死亡是相同的,這成了我的書寫題材。 詩 「生存」 草 為何低偃 藍天 延伸至宇宙 我生存著 甚麼也沒做 腳邊傳來 甚麼聲音? 是蟲鳴嗎? 微弱的 生命之聲 又或歌聲 甚麼也不必解釋 我活出自己 不需歌唱不需祈願 從某處 花芬香 海
Thumbnail
讀,吳星瑩的長詩《土裡的蚯蚓蜷曲身體以保護自己》,讓人沈默。 沈默,不是不喜歡,是種消化的表現,因為尚在咀嚼、反思,還沒能對治「既同意又抗拒」的感受。我喜歡詩中的直白,內容中所提及的矛盾,從來都存在,就像知道世界不止有黑白,仍舊擺脫不了慣性的制約一樣⋯⋯
Thumbnail
讀,吳星瑩的長詩《土裡的蚯蚓蜷曲身體以保護自己》,讓人沈默。 沈默,不是不喜歡,是種消化的表現,因為尚在咀嚼、反思,還沒能對治「既同意又抗拒」的感受。我喜歡詩中的直白,內容中所提及的矛盾,從來都存在,就像知道世界不止有黑白,仍舊擺脫不了慣性的制約一樣⋯⋯
Thumbnail
作者:小泉吉宏 二十年前剛接觸到這本書 我是書中那個不斷提出問題的人 二十年後再次閱讀這本書 我卻成了心裡默默有答案的人......
Thumbnail
作者:小泉吉宏 二十年前剛接觸到這本書 我是書中那個不斷提出問題的人 二十年後再次閱讀這本書 我卻成了心裡默默有答案的人......
Thumbnail
「當你被認為在一個相對『典雅』或者是說『傳統』的情境,那個承繼的東西可以是養分,那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包袱。我覺得『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它必須是不斷成形的,不能夠因為站穩位子之後,就覺得可以不斷重複。重複自己就是一種怠惰。」
Thumbnail
「當你被認為在一個相對『典雅』或者是說『傳統』的情境,那個承繼的東西可以是養分,那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包袱。我覺得『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它必須是不斷成形的,不能夠因為站穩位子之後,就覺得可以不斷重複。重複自己就是一種怠惰。」
Thumbnail
《孤獨培養皿》是鄭宜農的第二本散文集,收錄她25篇散文。其實這書已看完一段時間了。挺喜歡,但不大知道要怎麼寫心得,於是就拖著。最近又翻了一遍,感受還是有些模糊,不過就寫寫看吧。偷偷預告一下文末有彩蛋哦。
Thumbnail
《孤獨培養皿》是鄭宜農的第二本散文集,收錄她25篇散文。其實這書已看完一段時間了。挺喜歡,但不大知道要怎麼寫心得,於是就拖著。最近又翻了一遍,感受還是有些模糊,不過就寫寫看吧。偷偷預告一下文末有彩蛋哦。
Thumbnail
《南方從來不下雪》作者陳育萱,與《FIX》作者臥斧,日前在讀字書店展開對談。兩人同樣是以作品介入社會議題的小說家,本日他們便來分享如何以作品揭露不公不義,希冀照亮社會暗角。
Thumbnail
《南方從來不下雪》作者陳育萱,與《FIX》作者臥斧,日前在讀字書店展開對談。兩人同樣是以作品介入社會議題的小說家,本日他們便來分享如何以作品揭露不公不義,希冀照亮社會暗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