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生活,是「想死」的隱秘渴求——孫得欽 x 李霈群談《想死的愚人》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想死的愚人》採用寓言形式書寫,生動詮釋了「想死」的複雜情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人的心靈掙扎。在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作者孫得欽與編輯李霈群,交換了彼此對這一敏感主題的見解,「想死」與「活著」之間的矛盾與糾結,究竟背後真實的渴望為何?
raw-image

撰文|孫得欽(本書作者)、李霈群(註異文庫總編輯)

 


熟悉到想笑,但笑不出來


群:

想死的念頭會頻繁地打擾「活著」的狀態,讓人痛苦無助,讀到〈想死〉觸發了我去回溯這種「想」,背後真正的渴望究竟為何?

大家聊天時常會說到「超想死」,雖然語境上不同,但這種口頭禪的語法有著很矛盾的趣味,我們想方設法要從「想死得要命」的感覺中逃脫,日常又會以揶揄的形式將它視作一種所有問題的終極解法。

你為什麼會想寫「想死」這個特異的主題?


孫:

這也是我自言自語時最常冒出來的口頭禪,通常只是在靠杯,但我當然也熟悉真正的「想死」,而且很多年來,從實際認識的人,到社會上的氛圍,我都感覺到這是一個籠罩著許多許多人,而且隨著世代演進,越來越多,不可能視而不見的事情了。

也可以說,我所有的探索都跟這個問題有關。

這篇作品是從「『想死』/就像戀愛的心情一般/踮著腳尖到來了」開始成形的,我覺得盡可能貼近地寫下那種狀態是最重要的第一件事。踮著腳尖,可能是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可能是雀躍的小碎步。這是個刻意反差的形容,可以說是地獄梗,也許有人會覺得聽起來很熟悉,這整段的語感是從「來了!來了!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諧擬來的,我希望這樣的反差能喚起一些感受,但我不知道有沒有成功。

所以我其實想先問問,妳是第一個讀者,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群:

「來了!來了!」的語感起到了作用,我讀時掉進了你創造的熟悉感陷阱中,渾然未覺地就進入了愚人的軀體之中。

我認為「戀愛」的用法至關重要。

若你寫的是「愛」,讀來的整體感受會趨於淡漠:愛是一種無邊際的包容,可能像是神或宇宙,我們身為人類,不會是愛的主體,而是接受者。也許就不會如此觸動我。

戀愛跟愛幾乎無關,戀愛像是要把人間一切的情仇擾動,都轉嫁進去一個附體,是對「生」與「在」的執著幻想,那不就是《有些影子怕黑》中討論的重要主題嗎:想要被愛才能使人徹底瘋狂。

而且,戀愛的情境中,也多是令人想死不行的經驗啊:話語出錯的事後、誤判情境的當下……,多到無以計數的經驗,是「熟悉到想笑/但笑不出來」。

如此檢視,戀愛跟想死,不像是同一種東西嗎?

 

愚人問萬物,萬物的沉默如歌


孫:

我聽了妳的回應才更瞭解這句話包藏了什麼東西,妳把「戀愛」裡偷渡的一切暗面的東西講得很清楚。吉田修一有篇小說裡就有寫到一句「想被愛是無可救藥的惡意。」每個人看到「戀愛」這兩個字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戀愛是溫柔的,但戀愛是一個深淵,是一個無底洞,就跟想死一樣,是無孔不入又防不勝防,發現的時候他已經像寄生植物一樣爬滿你的血管、神經、大腦。

這樣的描述是恐怖的,同時也有一種距離跟冷靜。我自己看自己的時候多半是自嘲的,無論我怎麼看待任何外界的事物,永遠都有一隻眼睛在看著自己有多荒謬。

 

群:

看你寫出了「想死」,才覺得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很怪異,想要是一種動力,而死是一種停滯,想死的欲求就是最高級的我要休息,那是為了康復、為了痊癒。若論究「想死」跟「活不下去」哪個更具有向死的意念,想死反而充滿了對活下來的求饒意圖。

 

孫:

真的,為了休息。我感覺想死主要是一種疲憊感、無力感,萬念俱灰,什麼都沒有意義,什麼都不想做,那是一種根植在生命底層的東西,就算不說出口也不去執行,但偶爾就逼你不得不拿出來想一想,從這裡產生的行動的確都有一種積極的渴望在裡面。

甚至我們延伸說到例如成癮或自我傷害的任何行為,可以說都是在麻木無感的死寂中,想打破那個狀態,想感覺到一些什麼,即使是痛也好。〈想死的愚人〉主要都是在講那個「想」,「想」是跟我們如何活著糾纏在一起的。

 

█為什麼用愚人來說「想死」? 


孫:

我滿喜歡不適當、不得體的話題,這表示這件事戳到某些重要而又被壓抑,而且令人困惑的東西。想死算是有點不適當不得體了。

面對這件事該怎麼辦,我想應該沒人知道吧?這些故事都帶有某種喜劇基調,可能就像古代宮廷有一種弄臣,他可以瘋言瘋語的講一些真話。

碰到不知所措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會想笑,即使有時是恐怖的,但我們會想笑。面對無解的事,我想最適合用這種荒謬的方式去表現。

「愚人」的概念,我想我可以無止盡地每次都想出一些新的解釋。不過最初的起源可能是,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專屬於最聰明最有知識的人才能懂,事實上他們通常也不懂;聰明人往往都被自己的聰明困擾,除非他可以再超越他的頭腦。

有時候我想到愚人,是真的在講人的某些愚昧的面向,不一定每次都是某種大智若愚,蘊涵某種智慧。譬如最反智、最沒有邏輯的人,也都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理性文明,講話還最大聲。譬如我寫了一個邪教故事,雖然我寫的愚人是教主,但其實群眾才是主角,可以說這些人才是愚人,一個單獨的人可能是有智慧的,但一群人幾乎不可能。

再說一個,愚人也是我想要鬆動價值觀的一種企圖,不是特定的價值觀,而是任何價值觀,在我的想法裡,再好的價值觀都會腐化、僵化,直到變成那個價值觀原本反對的那個東西 (但外觀上仍然戴著原本那張面具)。我也有我既定的價值判斷、成見,但只要有警覺性,就會保留一些空間。

網路社群環境鼓勵、迫使人不斷進行黨同伐異,排除異己,社會越來越是非黑白強烈,號稱「多元」的背後不是更包容,而是更極端更敵我分明。但人不是由是非黑白的評分表構成的,就算是你眼中最壞的人,也可能壞得很複雜,有的人心理扭曲的程度,你的想像力甚至都跟不上。我喜歡愚人這個形象可能是這個原因,我借用「愚蠢」「聰明」「惡魔」「救贖」這些字,其實是要讓人懷疑這些字。

 

█編輯與作者如何看待《想死的愚人》?


群:

《想死的愚人》的三篇愚人故事都與死亡相關。我各自從中得到了不同生命情境的承接:

〈花園〉中的愚人日復一日嘗試追逐某種完成,如同旁觀了自己在生存軌道上的反覆循環。〈想死〉不僅深刻鑿劃了那些情境,也幫助我釐清欲死的背後真實的渴求;〈散步〉則帶我拉遠視角觀看生命,提醒人們在世的真諦。

 

孫:

第一篇是各種幻滅跟落空,第二篇是在談被想死這個念頭籠罩的狀態,第三篇則是試著用一種宏觀的角度看生命。

我嘗試提出一些看待這問題的方式 (而不是答案),這問題沒有答案,但看問題方式不同會徹底改變問題本身的意義。

〈愚人的花園〉就像一套動畫單元劇,像海綿寶寶那樣,他每天醒來,走進花園看看今天的神諭,每一朵花都像瑪法達的每日運勢,愛情是一種光合作用,然後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冒險。在看的時候不需要想像他有一個統一的個性,他有時候聰明有時候愚蠢,有時候勇敢有時候超廢,而且因為他幾乎每一集都掛掉,或是跟掛掉差不多,所以他隨時都可以是一個新的人,像超級瑪莉死掉就換一條命重來。對我來說愚人可以是各式各樣的人,也可以說,愚人是一個人身上很多的不同面向。出了門,他變成勇者、變成教主、變成怪物、變成外星人,甚至就是變成一個普通的,充滿無明困惑的人。

〈想死的愚人〉顧名思義寫的是一個想死的愚人,以及他該怎麼辦,這是活在現代社會難以忽視的生命場景。故事中討論的甚至不是死,而是「想」是如何占據了生命那麼大的部分,甚至就是全部。這不是一本解答之書,不會有你要快樂一點這種勸告,甚至會有更多困惑,但這困惑可能正是愚人需要的。

〈愚人散步〉寫了一個框架,有點像世界的源起與終結,所有的愚人故事,都只是這小盒子框架裡的幻影。我最想做的是提供一個畫面,不管生命中經歷了什麼樣的騷動跟混亂,最後可以在這個畫面安穩下來,把這個畫面帶回你的人生,愚人仍然會進行各式各樣的冒險,但他也隨時可以回到這個畫面裡。所以這篇放在這本愚人書的最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註異文庫
0會員
8內容數
用閱讀,伴異常者同行
註異文庫的其他內容
2025/02/03
像是童話,也像詩,像繪本,也像口傳的故事。也許詩人從來甚麼都是,畢竟世界上最早的史詩既是報導文學也是神話,成就了偉大悲劇的出現。也許詩人什麼也都不是......
Thumbnail
2025/02/03
像是童話,也像詩,像繪本,也像口傳的故事。也許詩人從來甚麼都是,畢竟世界上最早的史詩既是報導文學也是神話,成就了偉大悲劇的出現。也許詩人什麼也都不是......
Thumbnail
2024/12/27
專訪新生代散文作家秦佐,探討其首部散文集《擱淺在森林》創作理念及性別認同議題。文章深入淺出,從秦佐的個人經驗出發,闡述其對性別、社會、自我認同的獨特見解。
Thumbnail
2024/12/27
專訪新生代散文作家秦佐,探討其首部散文集《擱淺在森林》創作理念及性別認同議題。文章深入淺出,從秦佐的個人經驗出發,闡述其對性別、社會、自我認同的獨特見解。
Thumbnail
2024/12/27
新銳小說家吳水筆下的中國境內,是一個充滿貧窮、絕望、暴力、傷害與絕望的悲慘世界。《餘波蕩漾》堪稱人性絕境錄,畢露了高度強調經濟發展後、政治則是完全箝制的社會副作用。吳水生動、深刻地描繪出年輕人群像因為封閉、僵固環境所激起的瘋狂樣貌,且展現更為社會底層的生存實景,寫出了經濟富強形象以外的另一種中國。
Thumbnail
2024/12/27
新銳小說家吳水筆下的中國境內,是一個充滿貧窮、絕望、暴力、傷害與絕望的悲慘世界。《餘波蕩漾》堪稱人性絕境錄,畢露了高度強調經濟發展後、政治則是完全箝制的社會副作用。吳水生動、深刻地描繪出年輕人群像因為封閉、僵固環境所激起的瘋狂樣貌,且展現更為社會底層的生存實景,寫出了經濟富強形象以外的另一種中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對於一個沒有品格、沒有信念、沒有價值的人來講,知識只是他為惡的工具而已啦!”-吳叡人老師   好書分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品格型塑經典,影響日本深遠的一本書 作者:吉野源三郎 脇田和-繪,陳昭蓉-譯 先覺出版   這本日文書名-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就是蒼鷺與少年的電影原
Thumbnail
“對於一個沒有品格、沒有信念、沒有價值的人來講,知識只是他為惡的工具而已啦!”-吳叡人老師   好書分享: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品格型塑經典,影響日本深遠的一本書 作者:吉野源三郎 脇田和-繪,陳昭蓉-譯 先覺出版   這本日文書名-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就是蒼鷺與少年的電影原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強調追求內在價值大過外在價值的重要性,並提到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領悟,強調追求內在價值大過外在價值的重要性,並提到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信念、善惡、因果和心靈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的寫作動機、對善與惡的看法、以及對人生的體悟。同時引用了一些哲理書籍和電影,提出對於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信念、善惡、因果和心靈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的寫作動機、對善與惡的看法、以及對人生的體悟。同時引用了一些哲理書籍和電影,提出對於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Thumbnail
中年自省,面對趨利世界的困境與真相。名人的故事提供了啟發與答案。村上春樹提倡誠實面對自己,而福樓拜主張存在之難仍須保持淳樸的心。馬爾克斯則強調獨善其心。
Thumbnail
中年自省,面對趨利世界的困境與真相。名人的故事提供了啟發與答案。村上春樹提倡誠實面對自己,而福樓拜主張存在之難仍須保持淳樸的心。馬爾克斯則強調獨善其心。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終局✨ 現在什麼都不剩了,只能繼續跳舞。 今天讀了一本書《像樹那樣生活》,作者禹鍾英是韓國的樹醫生,他在人生走投無路準備尋短時,看見一旁屹立於山頂的松樹無畏環境險惡,在岩石縫隙中依然展現強韌的生命力。仿佛在對他說:「 我也還活著呀,你為什麼想要放棄寶貴的生命?」
Thumbnail
✨終局✨ 現在什麼都不剩了,只能繼續跳舞。 今天讀了一本書《像樹那樣生活》,作者禹鍾英是韓國的樹醫生,他在人生走投無路準備尋短時,看見一旁屹立於山頂的松樹無畏環境險惡,在岩石縫隙中依然展現強韌的生命力。仿佛在對他說:「 我也還活著呀,你為什麼想要放棄寶貴的生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