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廣受各界支持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後,衛福部擴大延伸,今年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將於2024年8月1日正式上路。
而有機構可能需要支付小額掛號費,可以到
https://sps.mohw.gov.tw/mhs?fbclid=IwY2xjawEXQCJleHRuA2FlbQIxMAABHdDyIRzxjFdrtLf2EZISraRccTxJ5-q-QIdkFBzkxdHYkgWtU7N5PQUu7Q_aem_lfqT6yJZomslKP4u2fQ2iA
查尋有合作的機構與方案的常見問答。
而這篇文主要是在講如何挑選一位心理師,以及如何維護諮商中自身的權益。 這次方案的合作對向是以「社區諮商所」、「診所」、「醫院」為主,先不討論「高中輔導室」、「大學的諮商中心」、「各縣市衛生局的諮商」及「精神科門診轉介後的心理治療」。要不然筆者建議高中生可以到高中輔導室排心理輔導;大學生則可去學生諮商中心排心理諮商,大部份的大學會提供4~8次免費的心理諮商,這比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三次諮商還來得多一些,缺點是可能需要等待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不能夠主動選擇想要的諮商師。而一般民眾也可到縣市衛生局查詢免費的諮商資源,每人一年都有一定額度的免費心理諮商服務,至於能諮商多少次則依該縣市的衛生局有所不同,請到下面網站查詢資料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558-69568-107.html
若是想要看精神科門診,在「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的精神科門診掛號後,經醫師評估與轉介,也有可能排到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但等待時間可能長達數個月。(更多資源請見附碌由林仁廷心理師所著之【心理諮商指南】免費心理諮商-資訊整合)
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1364254
在進入主題之前,為了顧及心理師的隱私與避免有業配之嫌,在此「虛擬」一位心理師與諮商所的資料做為介紹之用:
/
服務單位:窮學獨立心理諮商所
姓名:王小明
證照: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 (證書字號:諮心字第008000號)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專長:青少年與成人:自我認同、原生家庭關係探索、情感(伴侶)關係、生涯議題、自傷/殺議題、失落與哀悼。
治療取向:存在取向、敘事取向。
/
以下進入主題,如何挑選一位心理師?
就跟有醫生有分科別一樣,每個心理師也都有自己擅長的議題,以目前資訊來說,沒有「最好」的心理師,只有「適合」你的心理師。所以了解心理師擅長哪些領域是件重要的事情 。
在諮商機構網站裡,通常都應要有心理師的專長、學歷、諮商心理師字號、臨床心理師字號等。如果沒有代表需要小心,因為個案是有權利知道自己心理師的受訓背景、學歷等資料,如果沒有代表這個機構沒有足夠的透明度,你也有權利要求機構提供資料。(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22;邱瓊慧等,2013)
以上述虛構的窮學獨立心理諮商所為例,裡面有一位王小明的諮商心理師,我們從他的簡介中可以看到他擅長的族群為:「青少年與成人」,擅長的議題為:「自我認同、原生家庭關係探索、情感(伴侶)關係、生涯議題、自傷/殺議題、失落與哀悼」。有對到來談主題的人就可以考慮繼續看下去。
而如果你是LBGTQ+的族群,也可以找尋LBGTQ+友善的諮商師或諮商所,以高雄為例「小宅心理諮商所」就是個例子,他們的網址如下:
https://www.iamkhhouse.com/
在心理諮商領域裡有數百種治療取向,而Corey(2024)撰寫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是諮商界必讀的聖經,他把學派分成12種主要的取向,分別為:精神分析(含榮格取向、客體關係)治療、阿德勒治療、存在主義治療、個人(當事人)中心治療(含情緒焦點治療)、完型治療、行為治療(含眼動心身重建法、正念、辯證行為治療、接納與承諾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含理情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女性主義治療、後現代取向(含敘事治療、焦點解決治療、動機式晤談)、家庭系統治療、整合式治療。其它常見的還有:精神動力治療、認知治療、身體取向治療、心理劇、人際歷程治療、藝術治療等…。(Sharf, 2019)
這些都是你可能在心理師的自我介紹裡面看到的「學派關鍵字」,但要好好的說明這些學派應該需要一學期三學分的課程,在這實在沒有辦好好說完,筆者在網路上也沒有看到一個很好的總覽介紹。建議看到心理師的諮商學派可以去綱路查尋相關資訊、或在Youtube啟點文化「心理小學堂」中有介紹主流的諮商學,也可以去圖書館查書,書單可看由筆著所著之「心理諮商課外書單分享(2022年更新)」
https://www.dcard.tw/f/exam/p/239540277
再次以虛構的王小明諮商心理師為例,我們從他的簡介中可以裡面可以看到他的諮商取向為「存在取向、敘事取向」,許多心理師並不是單一取向,因為越來越多心理師認為以單一取向來理解一個人是不足夠的,所以你可能會看到心理師有兩個以上的取向。如果想更了解敘事取向諮商可參閱由黃錦敦(2018)所著之《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 存在取向可以參考Yalom(2015)由鄧伯宸翻譯之《一日浮生》。如果你想看更多與其他學派的書單可參見:
https://www.dcard.tw/f/exam/p/239540277
論文是成為諮商或臨床心理師的必經關卡,大家可以到國家圖書館建立的「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去查尋心理師的畢業論文與畢業年度。除了國外留學或者極早期的心理師會查不到之外,一般而言都該要有資料。這是公開且不用付費的網站,註冊完就可以使用了。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在搜尋欄位選「研究生」並輸入心理師的姓名就可以找到該心理師的論文,只是有時會有不同科系、同名同姓的學生,要翻一下。
以暢銷書作家兼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為例,他的畢業論文為《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編製及效度研究》,有些心理師從事的工作跟他的畢業論文有關係,像這位心理師就是!如果心理師的工作方向跟他的畢業論文有關係,是一個加分項!因為這代表諮商師對其工作有更多知識面上的了解。他擅長的議題可能是:學習困擾,擅長的族群可能是:國中生。然而目前陳志恆老師沒有「執業登記」所以沒在接案,所以大家不需要去找他諮商。
「執業登記」是另外一回事了,當心理師取得「證照」後,依據心理師法第二章第7條,必需向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管「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才能接案。因陳志恆心理師有諮商心理師字號,但在醫事機構查詢及醫事人員查詢系統裡沒有資料,所以我們推斷陳志恆老師目前沒有執業登記。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裡面有資料寫到他論文出版(也就是畢業年度)為2009年。我們可以依此知道他大約從事心理諮商約為2024(今年)-2009(畢業年)=15年。且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從事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年數多寡一樣見仁見智,有些人喜歡比較有經驗的心理師,因為相對而言他們看過比較多不一樣的狀況;相對的,年資比較少的心理師可能比較有新的諮商訓練(如:性別友善、社會正義知能)端看自己怎麼選擇。
如果自己想省事,或者看不太懂上面所說的,可以找一家自己喜歡諮商所,可能是離家近之類的原因,打電話或是填線上表單,告知諮商所需要預約心理諮商,總之行動就對了!
每間諮商所的預約流程並不相同,以位於新竹的「寬心自在心理諮商所」為例,他們是先在線上填表單,然後再由實習心理師以電話初步了解你的狀況後,再幫忙媒合心理師。
有些人表示,離住處遠近會影響到他們諮商的意願,且有些人在諮商後會覺得有些疲憊,這時諮商機構所在的位置就很重要,所以可以挑選離住處近的諮商機構,以讓自己有動力去諮商。
依心理師法第24條「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應將其開業執照、收費標準及所屬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之臨床心理師證書、諮商心理師證書,揭示於明顯處。」
臨床心理師證書、諮商心理師證書是考完諮商或臨床心理師考試後,國家發給考生的「證書字號」,在台灣每一位合法心理師都會有,可以到衛服部「醫事機構查詢及醫事人員查詢系統—醫事人員」查詢確認。
https://ma.mohw.gov.tw/Accessibility/DOCSearch/MASearchDOC
同樣以虛構的王小明諮商心理師為例,他的證書類別為:諮商心理師。在諮商所資料上也有出示他的諮商心理字號(諮心字第008000號),所以這位諮商師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在醫事機構查詢及醫事人員查詢查詢不到心理師,或者他在綱站上的職稱不是「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而是「心理諮『詢』、陪談服務、身心靈工作等…」就「非常有問題」!
依照心理師法第42條第1項:未取得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資格,擅自執行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業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這樣的諮商是不值得去且沒有保障的,請大家務必留意自身權益!
根據邱珍琬(2020)對一群大學生與研究生做的研究,諮商有效的原因有:
(1)個案能感覺到諮商師對你的經驗是好奇且尊重的。
(2)個案說的話有被諮商師聽懂,且不被評價的接納,也不會亂給建議。
(3)諮商過程中有幫助個案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與產生新的行動。
(4)個案能感受到諮商師的支持與陪伴。
(5)個案在諮商中能漸漸了解自己且能夠有新的自省與領悟。
(6)個案覺得自己被諮商師所信任,並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困境 。
諮商無效的原因有:
(1)諮商師因自身焦慮而影響到晤談品質。
(2)諮商師急於協助或太快切入而忽略個案的步調。
(3)諮商師只對某些議題感興趣(如個案是LBGTQ+族群,但諮商師並沒有性別友善知能)。
(4)諮商師誤會個案的意思或無法對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使談話停留在表面。
(5)諮商師在晤談前後沒有做好功課,以致於諮商沒有結構性(如倉促的結束整個晤談)。
(6)個案不信任諮商師,也不敢說出實情。
(7)個案不了解諮商師處理方式的意義。
(8)雙方在晤談的時候沒有辦法形成明確目標。
(9)個案的時間不夠。
我們可以發現一段諮商是否有效,諮商師和個案雙方都負有責任。我們能夠盡可能的讓自己成為有效能的個案,但如果發現心理師不適任,如:感覺到諮商師在指責你、諮商師沒有辦法同理你的處境、或是任意且沒有理由的增加諮商頻率或次數,若在與諮商師討論後沒有改善的話,也不要忘了自己有其他選擇。
李俊宏(2023)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認為:年輕族群三次補助方案的目的有三:一是對於簡單議題的個案,用一到三次極短期諮商,問題聚焦的方式協助解決問題。二是為原本就在諮商中的個案省下四千八百元的諮商費用。三,成為個案進入醫療的門徑。他也不認為為三次能解決年青族群的所有問題。
在一篇經典的研究裡,Howard等人(1984)整合分析了三十年,2431位個案治療的過程發現:二次諮商只能讓30%的個案有明顯改善,四次諮商能讓41%的個案有明顯改善,筆者因此推估三次諮商約能讓36%的個案有明顯改善,意思是說我們推估有64%的個案在三次補助方案後仍需進一步轉介並維持治療,Howard等人(1984)也認為26次可能為限期諮商最合理的次數。而在一篇較新的研究裡,Nordmo等人(2019)則認為必須要依個案狀況來調整諮商次數,狀況越嚴重的個案需要越多的諮商。他們發現,以整體來說,接受80至120次心理諮商的個案有最大的改善,在研究資料裡甚至有個案做到350次諮商。在心理治療大師Yalom的書裡,兩三年以上的諮商更是常見且有意義的,特別是有長期生命困境的個案。
然而目前台灣要做長期諮商似乎只有學校諮商中心或者是自費諮商,而大學方面的資源不足(陳德倫,2023),自費諮商的花費也實在很高,這就是我們台灣民眾心理健康的困境。雖然有一些免費的管道(請見下的連結:【心理諮商指南】免費心理諮商-資訊整合),但仍然是以短期解決導向的諮商為主,長期的諮商仍有賴自費諮商。所以才會有「把心理諮商納入健保」的公民提案,然而目前衛服部仍沒有定論。
在筆者的經驗裡,有許多人不太清楚自己需不需要諮商,這個時候可以藉由量表來協助了解自己的狀況,以下羅列幾個量表供大家參考使用。請注意,量表不能取代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若發現自己屬於高風險群請務必盡速就醫或尋求心理師的協助。
(1)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憂鬱症自我檢測:病人健康問卷(PHQ-9)
https://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index_04.asp
(2)廣泛性焦慮症簡式量表(GAD-7)
https://www.listenerclinic.tw/?p=157
(3)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壓力知覺量表(PSS)。
https://www.mindfulness.com.tw/blog-detail/PSS
(1)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2)林仁廷心理師所著:【心理諮商指南】免費心理諮商-資訊整合
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1364254
(3)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一覽表(心理健康司)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558-69568-107.html
(4)心理諮商課外書單分享(2022年更新)
https://www.dcard.tw/f/exam/p/239540277
(5)衛服部醫事機構查詢及醫事人員查詢系統-醫事人員
https://ma.mohw.gov.tw/Accessibility/DOCSearch/MASearchDOC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22)。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輔導與諮商專業倫理守則。
https://www.guidance.org.tw/ethic202210.pdf
李俊宏(2023年8月3日)。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29314960995200&set=a.1683211556806
邱珍琬(2020)。影響諮商服務的成效因素探討-大學生與研究生之當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42(1),1-15。
邱瓊慧、邱韻蓉、陳宜燕、黃莉婷(2013)。另一種選擇:後現代取向諮商的實踐。種子心靈。
陳德倫(2023年2月20日)。大專心理師耗竭前的SOS:不被納入「正規軍」,如何支撐接住學生的安全網?。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mental-health-in-college-counseling-psychologist
Corey G.(202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余振民、王淳弘、江文賢譯)。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24)
Howard, Kenneth I., Kopta, S. Mark, Krause, Merton S., Orlinsky, David E.(1986).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2), 159-164.
Sharf S.S.(2019)。諮商與心理治療(第二版)(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林延叡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13)
作者:李秉修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學生
窮學獨立出版社老闆
下圖左上方之商標為邱顯翔心理師所繪
審閱者:馮子旂
諮心字第005415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