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瓊瑤事件來談社群媒體與自殺模仿效應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近日知名作家瓊瑤自殺身亡引起討論,不管在新聞、FB、IG、Threads都能看到大家對瓊瑤身亡表示哀悼,而筆者們擔心大眾暴露自殺細節與遺書內容中而導致自殺模仿效應,所以寫了這篇文章。在此文章中我們將嘗試釐清媒體傳播跟自殺的關係、宣導WHO的自殺報導原則、以及如何辨視與支持自殺高風險族群。


一、渲染性的媒體報導可能提升自殺模仿效應

社群媒體和自殺率的關係相當複雜,社群媒體報導 可能對自殺率產生正向或負向的影響。研究發現自殺相關貼文的總數與年輕人的自殺率有正相關,可能表示暴露在自殺相關資訊之下會有負面效果。但也有文獻指出,貼文內容才是決定此效果的核心(Chen et al., 2023)。


1. 社群媒體對於自殺的傷害效果

Sinyor等人(2022)發現聚焦在自殺死亡、自殺特定方法和病態幽默(開自殺的玩笑)的貼文可能導致閱聽人忽視心理健康議題的嚴重性,也可能導致閱聽人的傷害。Kim 等人(2023)研究三位韓國名人自殺後的自殺模仿情形,發現名人自殺後一週內的自殺率攀升,後續的自殺率則比往年研究調查更低,顯示名人自殺後的可能有自殺模仿效應發生。


2. 社群媒體對於自殺的保護效果

Metzler 等人(2022)的研究發現提供「個人因應方式」或是「復原的故事」可能具有保護效果,推測可能與提升人們的希望感和提倡求助有關。然而,大部分的媒體報導並不會提及個人因應方式或是復原等正向內容,而是更聚焦在自殺死亡等資訊上,因此可能導致「自殺模仿效應」的出現。那麼,我們該如何報導自殺事件呢?WHO提出「八不六要」原則。


二、WHO的自殺報導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自殺新聞報導指引,「八不六要」原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八不

1. 不要使用聳動化的標題。

2. 不要詳細描述自殺方法。

3. 不要提及自殺事件的地點或細節。

4. 不要報導自殺遺書細節。

5. 不要使用聳動化、合理化或正常化的方式描述自殺事件。

6. 不要簡化自殺原因或歸咎單一因素。

7. 不要刊登照片/影片/音訊或社群媒體連結。

8. 不要將有關自殺的內容放在頭版,並避免過度或重複報導。

六要

1. 提供正確的求助資訊。

2. 特別謹慎報導名人自殺事件。

3. 使用正確的資訊教育民眾有關自殺防治的事實。

4. 報導如何因應壓力或自殺想法及尋求協助之人物故事。

5. 謹慎訪問自殺者遺族。

6. 留意媒體從業人員於報導自殺事件時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但在國內學者吳佳儀與李明濱(2015)的研究中,在四大平面媒體中,八不六要原則並沒有確實落實。

三、如何辨識自殺高風險族群

李明濱等人(2024)歸納出以下四大自殺高風險族群

1. 根據統計,有以下情形者比一般人容易有自殺風險

精神疾病(憂鬱症、酒癮及人格疾患)、生理疾病(重症、疼痛、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曾經嘗試自殺者、家族自殺史、離婚、鰥寡或單身、獨居/社交孤立、無業或退休、童年經歷悲慟。


2. 多數有自殺意念的人在自殺前會透露出自殺的危險警訊,若發現「近期」情緒、想法與行為變化符合下列敘述者,即為我們進一步關懷的對象:


在心情上:憂鬱、心情低落、異常緊張不安、出現易怒、悲觀、或無感情的人格改變、常感到自責、無價值或羞愧、強烈感受孤獨、無助或無望的感覺、透露自殺意念訊息。


在行為上:突然想要收拾個人事物或將心愛的物品轉送他人、飲食或睡眠的突然改變、立遺囑、無法與家人及朋友相處、安排自殺計畫、曾嘗試自殺行為、反覆提到死亡或自殺。


3. 大部份自殺身亡的人在自殺前三個月內會遭遇一些生活壓力事件

生活壓力量表(Holmes & Rahe, 1967)

https://www.listenerclinic.tw/?p=179


4. 接受精神科治療後剛出院時,因為從一個無壓力的空間回歸現實的環境,這當中的變化,可能影響當事者的身心狀況,因而再次提高自殺危險性。


在讀完上述自殺高危險群的特徵後,若發現週遭親友透露出想要自殺的訊息,守門人123 淺顯易懂的概念將成為你幫助他們的工具。


四、自殺守門人:一問二應三轉介(李明濱等人,2024)


一問、「主動關心,詢問對方的狀況」

要詢問一個人的自殺意念並不容易,循序漸進的討論主題是有幫助

的,一些有用的建議如下:

.一感到懷疑便立即詢問,要瞭解「這可能是唯一一次幫助的機會」。

.撥出一段空檔對談詢問,傾聽可以救人一命。

.選擇較隱密的地方談,可增加當事人的安全感。

.讓當事人放心自在地說,不要打斷他。

.如何問是其次,重點是「你問了」。


如何詢問?

.最近是不是不快樂 ?(不快樂到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會不會希望能夠一直睡下去且不要再醒來 ?

.會不會覺得活著沒意義、沒價值,也沒有人在乎 ?

.是否有想到要自殺呢 ?

.想尋求永遠的解脫嗎 ?


不要做什麼

.不要這樣問:「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 ?」

.不要太急著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

.不要發誓保守秘密。

.不要爭辯自殺是對或錯。

.不要使自殺者增加罪惡感。

.不要對當事人說他只是開玩笑。


在我們關心他人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對方有情緒的困擾,卻不知他們困擾的程度,心情溫度計可幫助我們具體地了解對方的心情與情緒困擾的程度,並且可以根據得分結果做適當的處理。


心情溫度計


二應、「聆聽對方的問題,並做適當的回應與支持陪伴」

經詢問確定當事人有自殺意念後,守門人的任務即轉為協助當事人延續生命。此時,適當回應與提供陪伴是很重要的。在回應的過程中,也可評估當事人的自殺風險,以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尋求專業協助。


評估自殺的危險性

下列問題可協助你評估當事人的自殺風險,並可依據當時情況做適度的內容調整。

. 是否有明確的自殺計畫

. 出現自殺想法多久了?

. 自殺想法出現的頻率?

. 有任何結束自己生命的「計畫」嗎?

. 自殺行為或計畫的致命性?是否有執行自殺行為的工具?

. 曾尋求幫助嗎?


可將當事人的問題回答紀錄起來,讓當事人帶去給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評估。


三轉介、「針對對方的問題,給予適當資源協助與持續關懷」

當他的問題已經超過你能處理的程度與範圍時,就是你幫當事人進行資源連結的時候。就如同當我們的家人有疾病時(如心臟病),我們立即的反應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而非自己試圖治療。


什麼時候需要轉介?

. 心情溫度計分數高於10分者,或「有自殺的想法」≥2建議尋求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協助。

. 有潛在精神疾病者建議諮詢神科醫師醫師。

. 之前有嘗試自殺的紀錄建議諮詢神科醫師醫師。

. 無社會支持,例如獨居老人,建議轉介社會局等單位連結資源。


五、關於生死

在每一個人的世界裡,我們都有對於生和死的主觀感受。有人說瓊瑤自殺是一種對生命的尊嚴,但我們其實也沒有資格評斷瓊瑤自殺是否「正確」,我們能夠處理的是避免自殺模仿效應。希望看到這裡的你能找回對「生」的主控權,並且相信此時的隧道化視野或許有開展的一天。


如果需要找尋心理師的相關資料可見

https://www.dcard.tw/f/psychology/p/256258752


六、求助專線

衛福部安心專線(24小時):1925

生命線(24小時):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七、參考資料

吳佳儀、李明濱(2015)。新聞媒體自殺事件報導之探討。自殺防治網通訊,10(1),2-5。https://doi.org/10.30126/NSPN.201503_10(1).0002


李明濱、陳俊鶯、吳佳儀、詹佳達、吳恩亮、戴萬祥、陳宜明、林俊媛、黃立中、王弘

裕、溫惟婷(2024)。珍愛生命守門人。衛生福利部。https://www.tsos.org.tw/media/5589


Holmes, T. H., & Rahe, R. H. (1967). 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1, 213-218.


Kim, L. H., Lee, G. M., Lee, W. R., & Yoo, K. B. (2023). The Werther effect following the suicides of three korean celebrities (2017-2018): an ecological time-series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3(1), 1173.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3-16080-1


Metzler (2022). Detecting Potentially Harmful and Protective Suicide-Related Content on Twitter: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4(8):e34705-e34705. doi: 10.2196/34705


Mark, Sinyor., Maya, Hartman., Rabia, Zaheer., Marissa, Williams., Jane, Pirkis., Marnin, J., Heisel., Ayal, Schaffer., Donald, A., Redelmeier., Amy, Cheung., Alex, Kiss., Thomas, Niederkrotenthaler. (2022). Differences in Suicide-Related Twitter Content According to User Influence.. Crisis-the Journal of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Suicide Prevention, doi: 10.1027/0227-5910/a000865


Phillips, D.P. (1974).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9 3, 340-54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3). Preventing suicide: a resource for media professionals.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Ying-Yeh, Chen., Feng, Chen., Kevin, Chien-Chang, Wu., Tsung-Hsueh, Lu., Ying-Chen, Chi., Paul, S.F., Yip. (2023). Dynamic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ditional media reports, social media postings, and youth suicide in Taiwan between 2012 and 2021. doi: 10.1016/j.ssmph.2023.101543



作者與繪圖者:

乙烯c2h4|學習 X 心理 X 日常

部落客

北一數資➙政治大學

學習心法|心理學推廣

《學霸筆記術:抓住重點,超越讀書的人生祕笈》上市


第二作者:

李秉修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士畢

窮學獨立出版社老闆

[email protected]

頭貼為邱顯翔心理師所繪

若想與繪者合作請Email:[email protected]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窮學獨立出版社
0會員
4內容數
本行是心理諮商。
窮學獨立出版社的其他內容
2024/12/27
這篇文章提供選擇心理師的建議,並探討如何維護諮商權益,包含依據心理師專長、諮商取向、論文、諮商所協助、距離遠近等面向選擇,以及如何辨識合格心理師與有效諮商的特徵,並提供相關資源連結。
Thumbnail
2024/12/27
這篇文章提供選擇心理師的建議,並探討如何維護諮商權益,包含依據心理師專長、諮商取向、論文、諮商所協助、距離遠近等面向選擇,以及如何辨識合格心理師與有效諮商的特徵,並提供相關資源連結。
Thumbnail
2024/12/21
本文探討心理師在社會正義諮商框架下,如何面對政治議題。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涉及個案的心理健康,還必須考量社會文化脈絡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透過近期政治事件的分析,文章強調心理師應主動參與政治與社會運動,以促進社會公義,並反思如何在實踐中應對政治環境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2024/12/21
本文探討心理師在社會正義諮商框架下,如何面對政治議題。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涉及個案的心理健康,還必須考量社會文化脈絡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透過近期政治事件的分析,文章強調心理師應主動參與政治與社會運動,以促進社會公義,並反思如何在實踐中應對政治環境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2024/12/14
為什麼要再多寫一篇諮商所推甄心得呢?版應該很多類似的文章了吧?但我的心理師提醒我「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所以我決定把我自己獨特的經驗寫下來。
Thumbnail
2024/12/14
為什麼要再多寫一篇諮商所推甄心得呢?版應該很多類似的文章了吧?但我的心理師提醒我「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特的」,所以我決定把我自己獨特的經驗寫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什麼是自殺汙名化? 自殺污名化是指社會對於自殺行為、企圖自殺者以及自殺遺族所持有的負面標籤和偏見。
Thumbnail
什麼是自殺汙名化? 自殺污名化是指社會對於自殺行為、企圖自殺者以及自殺遺族所持有的負面標籤和偏見。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華人社會很忌諱談到「死」這個字,但正視死亡對生活有正向影響。文章探討死亡觀念,提出理性看待死亡的建議。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這幾年應邀講<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替代性創傷>的演講,對「替代性創傷」議題有研究,也熟悉此議題。剛好最近社會新聞,不外乎都跟自殺、殺人等重大事件有關,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想略盡棉薄之力,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了解自己看完新聞後的一些身心反應,很可能就是「替代性創傷」的反應,並協助大家做一些自我照顧的動作~
Thumbnail
這幾年應邀講<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替代性創傷>的演講,對「替代性創傷」議題有研究,也熟悉此議題。剛好最近社會新聞,不外乎都跟自殺、殺人等重大事件有關,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我想略盡棉薄之力,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了解自己看完新聞後的一些身心反應,很可能就是「替代性創傷」的反應,並協助大家做一些自我照顧的動作~
Thumbnail
當我們周邊有自殺者遺族時, 他們的困境是什麼? 我們應該怎麼樣協助他們呢?
Thumbnail
當我們周邊有自殺者遺族時, 他們的困境是什麼? 我們應該怎麼樣協助他們呢?
Thumbnail
我們認識完自殺者遺族會有的悲傷反應之後,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樣可能的療癒方式吧!
Thumbnail
我們認識完自殺者遺族會有的悲傷反應之後,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樣可能的療癒方式吧!
Thumbnail
這數月之間,有許多年輕人因不堪壓力而選擇自殺,大眾對此感到萬分沉重與傷痛。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自殺事件或已造成連鎖效應,甚至成為模仿行為。有鑑於現今資訊科技已發達至每個人都可以是「傳媒人」,不當處理自殺消息和新聞影響很大。以下將附上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制有關處理自殺新聞時的「六不六要」準則。
Thumbnail
這數月之間,有許多年輕人因不堪壓力而選擇自殺,大眾對此感到萬分沉重與傷痛。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自殺事件或已造成連鎖效應,甚至成為模仿行為。有鑑於現今資訊科技已發達至每個人都可以是「傳媒人」,不當處理自殺消息和新聞影響很大。以下將附上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定制有關處理自殺新聞時的「六不六要」準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