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注意到有些農作物不能在同一塊土地上連作、到懂得施肥與輪作,甚至開始利用豆科植物來提升農作物的產量,中間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
到了公元1860年,Julius Sachs發明了水耕法,找到了哪些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可說是一大進步。雖然當時因為種種限制,Sachs並沒有找到全部的必需元素,不過對於必需元素的研究,從此進步得越來越快。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對所有的植物來說,有十七個元素是必需的。少了它們,植物就會長不好、會死掉。
但是,除了這十七個必需元素,有些植物需要更多一點點!例如之前就發現,禾本科植物需要矽(Silicon)。缺矽的植物容易倒伏、根部容易被真菌感染。添加了矽,會讓它們長得更好。
但是,到底禾本科植物如何吸收矽呢?吸收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呢?最近有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矽信號蛋白」(SSS,Shoot-Silicon-Signal),讓我們對這些問題有了一些答案。
他們是如何發現SSS的呢?一開始,研究團隊是在研究水稻節部的營養分配調控。那個時候,他們在進行轉錄體分析時,發現了一個看似節部特異表現的候選基因。
後來,當他們在另一項研究時,在分析矽敏感突變株siet4時,發現SSS在缺矽的葉片中表現,但在添加矽處理一天後表現量就明顯下降啦。
這這就讓他們開始強烈的懷疑,SSS是不是與矽信號調控有關呢?於是他們進行了SSS的詳細表現分析。結果發現,在營養生長期,SSS只在地上部分表現,而且只要矽一出現,它很快就有反應,還存在著劑量依賴關係。
為了要證實SSS對水稻有多重要,研究團隊製作了sss基因剔除突變株。結果發現,sss突變株的稻穀產量降到只有野生種的1/3!仔細分析發現,sss突變株每株穗數減少到剩下野生種的51-70%,這使得總產量僅為野生種的26-32%。
他們分析突變株,發現雖然突變株株高與野生種相近,甚至可說整體外觀並沒有明顯差異,而且開花時間也幾乎不受影響(這點特別有趣,因為SSS是開花素florigen的同源基因);但是根部吸收矽的能力降至野生種的一半,而稻殼中的矽含量降至野生種的72-79%、旗葉中的矽含量降至野生種的37-40%。也就是說,SSS的確對矽的吸收很重要。
另外,他們還分析了野生種以及sss突變株的轉錄體,而且還做了加矽與不加矽的處理。結果發現,在缺矽時,有100個基因在突變株中表現量下降,其中也包括了Lsi1、Lsi2和Lsi3等矽運輸相關基因。
雖然大部分受影響的基因與野生種添加矽後的表現模式相似,但是他們發現,Lsi1和Lsi2的基因表現,在突變株中降至基線,且不論加不加矽,表現量都比較低,明顯的與野生種在矽處理後才降低表現的狀況不同。也就是說,Lsi1和Lsi2這兩個矽運輸蛋白,的確會受到SSS基因的影響喔。
由於Lsi1和Lsi2出現在根部,而之前曾觀察到,SSS在水稻的節部表現。因此研究團隊想瞭解,究竟SSS出現在水稻的哪些部分。首先,他們使用西方墨點法,在水稻的根部測到SSS蛋白質的存在。這證實了SSS可能在根部影響水稻對矽的吸收。而sss突變株的性狀也告訴我們,它可能被運輸到根部,在根部影響植物對矽的吸收。為了要看看植物是否會運輸SSS,他們開發了「昆蟲-雷射」的方法,來收集水稻韌皮部的液體,結果發現SSS可透過韌皮部從葉片運輸到根部。
他們觀察到,SSS蛋白質在韌皮部中可以被運輸到根部周期細胞(pericycle)。但是Lsi1和Lsi2並不會出現在這個地方。所以SSS是如何與這兩個運輸蛋白發生互動的?研究團隊把SSS加上兩個綠色螢光蛋白(GFP),讓它大到無法被韌皮部運輸,結果這個超大SSS就不出現在根部了。這個發現意味著,SSS一定要靠著韌皮部運輸,才能到達根部。
雖然研究團隊在使用Lsi1啟動子驅動SSS表現時,的確可以讓Lsi1和Lsi2的表現量上升,但是效果並不如預期。這暗示了,從SSS到Lsi1和Lsi2之間,可能存在著複雜的調控網路。
另外,轉錄體分析也發現,SSS也調控其他礦物運輸相關基因,包括Lsi3(矽外流轉運體)和Nramp5(錳/鎘轉運體)。所以,這個發現也意味著SSS可能是更大調控網路的一部分,可能不是直接與Lsi1和Lsi2進行互動。
總而言之,透過一系列縝密的實驗設計和驗證,研究團隊確認了SSS在水稻矽營養調控中的重要作用。雖然它如何與Lsi1和Lsi2進行互動還不明瞭,但是水稻的矽吸收肯定是少不了它的。
那麼,SSS是否也存在於其他禾本科植物中?
答案是肯定的。研究團隊在三種禾本科植物中發現了SSS的同源基因。它們都只在地上部分表現,根部不表現。而且,也都會受到矽處理的調控而表現量下降。其中小麥 (Triticum aestivum)有三個(TaFTL12A、B、D),而其中兩個(A和D)表現類似。不過,與水稻不同的是,這些基因在基部節部並不表現。玉米 (Zea mays)也有一個(ZmFTL12),不過即使長期矽處理後,它仍然保持基礎的表現量。而孟宗竹 (Phyllostachys edulis)也有一個(PeFTL12),它在長期矽處理後表現完全消失,也與水稻不同。
所以,這些發現告訴我們,SSS信息傳導途徑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雖然在演化過程中不同物種發展出略微不同的調控機制,但基本上都還是會對矽有反應。它們不同的調控機制,也反映不同禾本科植物對矽的需求和利用策略差異。
參考文獻:
Yamaji, N., Mitani-Ueno, N., Fujii, T. et al. Shoot-Silicon-Signal protein to regulate root silicon uptake in rice. Nat Commun 15, 10712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