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冬日的午後,微微的冷風從台南北部的山區緩緩吹下來,沁入到每一顆樹裡。雖說是溫和的風速,但我的臉龐卻被劃的紅紅的,有點刺痛。 山腳下有一間小房子,裡面住著和藹可親的張大哥,他是一名果農。 他笑著和我說起一些往事:為了讓兒子有錢做生意,他把原本的農地賣了,全力讓兒子發展事業,自己則在朋友的農田裡幫忙栽種水稻、採摘果子等等,以微薄的薪資來過活。 兒子後來事業有成,在城市裡開了幾間分店,生意做的如火如荼。誰知,張大哥已經幾年沒有看過兒子一眼,一個人孤單守著小小的屋簷,坐在門口細數自己身體上的不適感。 張大哥罹患了癌症,他把原本的退休金錢都交給了兒子,所以沒有什麼存款,也因此不敢去住院、不敢去治療。雖然有和兒子打電話討論病情狀況,但兒子總是因以工作繁忙為由,不斷推遲時間。 張大哥怕給兒子添麻煩,所以自己到藥局裡買成藥亂吃,只要能克制住疼痛感,不給兒子添麻煩,他說自己一個人也能活的很好。 幾年後,兒子投資生意失利,倒賠了一屁股債。正逢其時,張大哥病倒在自己家中,被診斷為癌症惡化,已到末期,命不久矣。 龐大的醫療費用加上兒子的債務狀況,讓他們面臨基本生存的壓力,兒子在張大哥的身旁默默哭泣,悔不當初,極度痛恨自我:「要是我能早點來看他就好了,我好後悔..........」 這個故事是我去年年初在課堂上分享的期末報告內容,老師要我們分組討論關於長照的議題,於是我去借了曾經在日本風靡一時的《下流老人》來看。 這本書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讀完書之後,跑去台南的某個社會服務處擔任一星期的志工,主要任務是去關懷那些無依無靠、生活品質不佳、需要長照系統幫助的人。 我非常感謝自己做了這個決定。這一個星期的收穫勝過我讀三年書,我的心靈也正式向成熟之路邁進。 所謂的「下流老人」是指那些沒有存款、無依無靠、社會連結性薄弱、生活品質不佳,六十五歲以上之人的新統稱。 作者經過研究發現,造成不安穩的老後生活的因素主要有幾個: 1.沒有適當的理財計劃,老後沒有存款。(或是像張大哥的故事,把金錢交給後代,而沒有為自己留後路。) 2.沒有重視身體健康,因為生病的關係,把金錢都花在醫療上。 3.不善社交,所以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來不及,甚至讓自己無依無靠。 4.後代領取低薪,加上生活負擔變重,不僅養不活自己,還得父母來照顧,也就是啃老族。 作者在書裡面提到很多案例,分享不少關於下流老人的悲慘故事,讓人不禁看了捏把冷汗,而且還會因此感到珍惜,體驗到忍不住向上天道謝的那種感覺。 看完書之後最強烈的感覺,還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不安全感,深怕自己或自己的家人老後也會變成「下流老人」。 但關於這種感受,其實不必太過在意,因為作者在書中分享的案例中,早已透露出讓自己在老後增加「安穩」程度的方法。 我整理了以下四大重點: 1.學習理財投資,設法創造多重收入,並且珍惜錢財。 2.學習關於營養和運動的知識,要多運動、多吃好的食物,重視身體健康。 3.強化自己的社會連結性,多交一些朋友、與親戚保持往來、多和社區人士互動等。 4.主動瞭解社會福利制度,真正需要幫助時,千萬不要因為「愛面子」而不接受別人幫助。 這本書非常實用,非常真實,與我們息息相關,因此我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關於我們美好的老後生活,必須要從現在開始,透過日積月累,讓自己越來越好,讓我們的老後生活更「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