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札記| 安寧不是放棄,是積極照護症狀的治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位肺癌併腦部轉移的80多歲患者,在腫瘤科醫師建議下,接受標靶藥物治療。

標靶治療是現今許多癌症最先進的療法之一,幸運的是,她的狀況符合健保給付方案,不需花大筆費用。然而患者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後,出現了此類藥物的副作用之一:皮膚潰爛、丘疹、傷口遍及頭皮、臉部、上下肢,口腔潰瘍導致進食明顯下降。

家屬為了照顧這些傷口困擾不已,患者因不適而睡不好、吃不下。曾經嘗試停止藥物使用,發現傷口似乎癒合得比較好,但每次回到門診,原主治醫師總是說治療不能停,強力建議再繼續使用藥物,對於家屬提出的問題,輕描淡寫地表示那些不如治療來得重要。

患者同時有失智症和周邊動脈血管疾病,腳趾也逐漸發黑壞死無法下床,主要照顧者女兒不忍心母親受苦,找到了安寧居家團隊,表示不知道究竟該遵從腫瘤科醫師的醫囑,繼續承受痛苦和以淚洗面的治療,還是能嘗試停藥,她們不知道如何決定才是對母親最好。

----------------------------------------------------------------------------------

照顧病人,而非治療「疾病」

第一次醫訪,我的任務就是要召開家庭會議討論這件事。時間很緊迫,因為患者和家屬都受苦太久,沒辦法再等了。

初次見面,患者的枕套上是滿滿的血漬和滲出的組織液,口唇周圍看不到什麼完整的皮膚,盡是破皮又結痂的傷口,還有發黑的腳趾,看了真的很不忍心。

與女兒、兒子、孫子花了一小時討論病況和標靶治療的優缺點,說明安寧療護能提供的協助,女兒邊哭邊說:我真的不想每天再看媽媽身上到處都是傷口,都不知道要怎麼顧了,病不會好,至少我想讓她舒服一點。

標靶藥物的適應症,存在嗎? 癌症轉移無法治癒,也許是用於控制症狀,但是患者沒有疼痛和喘的問題,顯然不合理。而且副作用造成的壞處已經超過了益處。於是我們達成共識和後續照護計畫,先停用標靶藥物2周,其他藥物依病人症狀調整。

每周訪視、討論、調整藥物、持續地追蹤症狀,加上家屬的細心照顧,在停用標靶藥改以症狀治療後,病人滿頭滿身流湯的小破皮、小丘疹、小爛瘡漸漸癒合。不到一個月,病人恢復本來面貌,精神也改善,能吃得下一碗粥。女兒看著母親能舒適乾淨地躺著,不再每日流淚,因此告訴我們堅決不再用標靶藥,也不去門診了。

本以為我們安寧團隊又成全了一個家庭,沒想到,原先腫瘤科的主治醫師卻要個管師電訪質問家屬為何不回門診治療? 為何不再用標靶藥了? 還告訴助理「那個不回來治療的病人啊,就是要轉去家醫科給居家看嘛,應該差不多死了吧」,這話傳到安寧護理師耳裡,又傳述給我,真是令人啞然失笑。2個月來,患者正在我們的照料下,安居家中,能享用冬瓜茶和喜愛的食物,能看到自己的親人,不痛不喘自適地活著。


安寧緩和是以病人為中心積極的治療

安寧緩和療護,做的是看見病人和家屬的「需要」(needs),「積極」治療症狀,傾聽病人和家屬的心聲,讓生死兩相安。而居家訪視讓醫護至家中實地探視病人,將開藥內容及流程簡化,家屬也不需到門診大排長龍,是真正地達到以病人和家屬為中心的全人照護。

我寧願相信,許多刻板印象都源於「不了解」,也誠摯希望,那位醫師起身坐上車,進到病人沒有冷氣的家中,親眼看一看,病人在家中真實生活裡的樣貌,實際面對的問題,再自問是否願意為一個病人花一小時的時間,做完整的評估、照護計畫和醫病共享決策? 不要讓SDM(share decision making)只是一種競賽和口號。這樣毫無根據的評論,對耗時耗力的安寧團隊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再說一次,安寧緩和療護,是為末期病人積極的照護方式。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學院的解剖課,應該是每位醫學生最深刻,也最具挑戰性的一門學科。
聽說現在的醫學生在申請醫院和專科時,帶個幾篇SCI論文或研究經驗是基本的,雖然大學時代離我有點久遠,趁記憶尚存,還是來記錄及分享一下這段經歷。
臺灣的就醫環境,看似便利,然而對於失能患者來說,即使在臺北,住在無電梯公寓二樓以上,要外出就醫也相當困難。分科過於精細,患者數過多的門診,不少慢性病患都有重複用藥,及藥物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居家醫療和在宅醫療,也許能改善這類患者的就醫困境。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長期照護的家庭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顫顫巍巍地走在鋼索上,當疾病如大浪般襲來,放手與不放手,都是生死攸關的困難決策。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醫學院的解剖課,應該是每位醫學生最深刻,也最具挑戰性的一門學科。
聽說現在的醫學生在申請醫院和專科時,帶個幾篇SCI論文或研究經驗是基本的,雖然大學時代離我有點久遠,趁記憶尚存,還是來記錄及分享一下這段經歷。
臺灣的就醫環境,看似便利,然而對於失能患者來說,即使在臺北,住在無電梯公寓二樓以上,要外出就醫也相當困難。分科過於精細,患者數過多的門診,不少慢性病患都有重複用藥,及藥物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居家醫療和在宅醫療,也許能改善這類患者的就醫困境。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長期照護的家庭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顫顫巍巍地走在鋼索上,當疾病如大浪般襲來,放手與不放手,都是生死攸關的困難決策。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心情筆記 2024、7、30 @健康的秘方 七月底完成第三階段化療,副作用反應,比前二次輕微許多。雖然一樣會發燒、噁心、嘴破、頭暈、頻尿、傷口疼痛,但只有前二天的不舒適,第三天起就一切恢復正常,可以正常活動。 每週五做一次,當天晚上開始有徵兆出現,第二天早上繼續,是藥物和身體的白血球、癌細胞
Thumbnail
本文探討家族遺傳基因,以及化療治療過程中的常見副作用,並提供相關建議和應對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對化療的副作用反應可能不同,所以建議密切關注個人身體狀況,並在需要時與醫療人員討論。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肺癌治療發揮良好的成效,一旦診斷了晚期肺腺癌後,只要可以選用到對的藥物,病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標靶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病友也大多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建議病友在治療的旅途中,積極面對,勇敢的對抗它,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持續穩定控制下去,後續就有更多的新藥,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超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請蔡俊明教授說明。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一位年約50多歲的病友,在十幾年前就診斷晚期肺癌,「剛開始他來看病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因為他就覺得自己大概活不久了。」
Thumbnail
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平時不僅要工作還要照顧小孩,卻突然被診斷肺腺癌且已腦部轉移,在確定有EGFR基因突變後,便開始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李岡遠醫師說,病友因為合併有腦轉移,建議再接受加馬刀治療。病友在服用標靶藥物一個禮拜後,大部分症狀就明顯改善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心情筆記 2024、7、30 @健康的秘方 七月底完成第三階段化療,副作用反應,比前二次輕微許多。雖然一樣會發燒、噁心、嘴破、頭暈、頻尿、傷口疼痛,但只有前二天的不舒適,第三天起就一切恢復正常,可以正常活動。 每週五做一次,當天晚上開始有徵兆出現,第二天早上繼續,是藥物和身體的白血球、癌細胞
Thumbnail
本文探討家族遺傳基因,以及化療治療過程中的常見副作用,並提供相關建議和應對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對化療的副作用反應可能不同,所以建議密切關注個人身體狀況,並在需要時與醫療人員討論。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肺癌治療發揮良好的成效,一旦診斷了晚期肺腺癌後,只要可以選用到對的藥物,病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標靶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病友也大多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建議病友在治療的旅途中,積極面對,勇敢的對抗它,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持續穩定控制下去,後續就有更多的新藥,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超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請蔡俊明教授說明。
Thumbnail
2024年1月22日 轉載『乳癌權威饒坤銘醫師』FB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gcpswWZfmbuDpdg5/?mibextid=vDLjQR 『醫生,我鄰居是肺癌,他的醫生說有標靶治療,而且健保還有給付?為什麼我只能打化療?而且你還不給我用標靶
Thumbnail
一位年約50多歲的病友,在十幾年前就診斷晚期肺癌,「剛開始他來看病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因為他就覺得自己大概活不久了。」
Thumbnail
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平時不僅要工作還要照顧小孩,卻突然被診斷肺腺癌且已腦部轉移,在確定有EGFR基因突變後,便開始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李岡遠醫師說,病友因為合併有腦轉移,建議再接受加馬刀治療。病友在服用標靶藥物一個禮拜後,大部分症狀就明顯改善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