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修煉| 謝謝大體老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期一次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有民眾問到關於器官捐贈大體捐贈給醫學院當老師的事宜。

回想起醫學院三年級的解剖課,應該是每位醫學生最深刻,也最具挑戰性的一門學科。


raw-image


習醫的必經之路:大體解剖

第一次踏入充斥著刺鼻氣味的醫學大樓地下室,學生們依照分組魚貫而入,戴上手套,在偌大的福馬林槽中尋找屬於自己組別的大體老師。

20多歲的年紀,從來沒有想像過,接觸遺體,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懷著忐忑和敬畏的心情,和組員們協力將大體老師搬運到解剖台中,面對這位將要與我們相處一學期,無聲教誨的老師。我心中不禁默念著「阿彌陀佛」,平時沒有虔誠信仰的我,此刻也找不到更能讓心情平靜的方式,心中想的是,「你應該正視著大體老師,無所畏懼,因為你將要學習,將要成為醫生,更重要的是,大體老師都能夠犧牲奉獻了,你還有什麼理由能夠退卻」? 

僅管被福馬林的氣味嗆得淚水直流,我還是想,好好的看著大體老師,每一個部分,我都要牢牢地記著,我都要深刻地記著。

首先要做的是為大體老師剃除毛髮,以便未來解剖更加順利。起初,所有人都猶豫著不知該如何動手,然而,一旦開始了以後,就像相扣的齒輪突然轉動起來,大家都放下生澀和膽怯,埋頭苦幹。在解剖學的殿堂裡,不分中醫西醫,不分男女,我們必須通過繁重課業和操刀解剖的考驗。

是誰賦予我們這種權利,能夠無所禁忌地窺視一個人身體的所有祕密? 能夠手持利刃和斧鋸,在人體上恣意割刮支解而不受道德譴責和法律追訴?

莊嚴的儀式,諄諄叮嚀,「虔誠再虔誠」「認真學習」「不要辜負老師的苦心」……第一刀劃破厚實的背部肌膚,我知道,沒有回頭的權利,從今能做的就是往前邁進,通過大三所有學科的考驗。


在震撼中快速成長,最難忘的一門課

略微僵硬的皮膚觸感,清除脂肪時手套上黃澄澄的油漬,切斷血管取出心臟的撼動,和剝開層層肌肉找到的神經脈絡。最難忘的,是手中捧著一顆眼珠仔細翻找分辨六條動眼肌的成就感;當然,還有骨骼碎裂的脆響 (鋸開骨頭的費力讓我打消了成為骨科醫師的念頭)……一幕幕都是不可抹滅的記憶,曾如此真實地在我手中停留,又隨時間而去。

從最初下課後的疲憊、食慾不振,到後來期待著每一次上刀,能夠精心地分離皮膚和皮下脂肪,和同學爭相尋找傳說中最難找到的神經,或是一面翻開肌肉一面喃喃背誦前夜桌燈下塞進腦袋的專有名詞,當我們學得愈多,愈覺得人體的奧秘無窮。


每一堂課,都要把握持刀機會,比起膽怯,短時間內學習大量的專有名詞和構造所帶來的壓力,讓我們早已忘了恐懼。畢竟,考試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紮紮實實地跑台在不同大體老師身上辨識組織構造。

當自己粗心地下錯了刀,或是找不到圖譜上該有的構造,便會覺得有點對不起大體老師,也更佩服願意捐獻大體的人。

當愈來愈習於進出解剖實驗室,持手術刀或鑷子或小剪埋首於大體老師身上的結構;也愈來愈不在乎書本是否被沾過油漬的手套碰觸,袖口是否經常接觸了肉屑或脂肪或其他;無論怎麼洗也洗不去的福馬林和石炭酸氣味,伴隨衣物回到寢室。

我們開始學會更快速地分離組織和清除多餘的脂肪,開始能將圖譜上的結構和大體老師做連結;開始不再覺得實驗室冷得令人害怕,也漸漸在解剖課後大口吃肉談笑風生。或許是那種疲憊中帶點麻木的生活,才能讓我們撐過繁重的課業和考試,學長姐口中最可怕的一學期。

而在這學期的尾聲,聽著同學們的感言,我也彷彿看見自己的成長和轉變。

大體老師身上留下了無數刻劃和我們縫補的痕跡,最後的深深一鞠躬,代表我們通過了試煉,朝向醫師之路前進 。

 

*初稿完成於2009年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聽說現在的醫學生在申請醫院和專科時,帶個幾篇SCI論文或研究經驗是基本的,雖然大學時代離我有點久遠,趁記憶尚存,還是來記錄及分享一下這段經歷。
臺灣的就醫環境,看似便利,然而對於失能患者來說,即使在臺北,住在無電梯公寓二樓以上,要外出就醫也相當困難。分科過於精細,患者數過多的門診,不少慢性病患都有重複用藥,及藥物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居家醫療和在宅醫療,也許能改善這類患者的就醫困境。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長期照護的家庭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顫顫巍巍地走在鋼索上,當疾病如大浪般襲來,放手與不放手,都是生死攸關的困難決策。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積極治療與安寧療護,從來不是二選一。進行醫療決策時,理解病人的真實意願至關重要。被疾病、管路所束縛的趙叔,表達欲被急救的意願,背後其實有更深的渴望。面對困難情境,透過傾聽、與家屬的深入交流,有助於協助醫病雙方,共同為病人制定合適的照護方案。
聽說現在的醫學生在申請醫院和專科時,帶個幾篇SCI論文或研究經驗是基本的,雖然大學時代離我有點久遠,趁記憶尚存,還是來記錄及分享一下這段經歷。
臺灣的就醫環境,看似便利,然而對於失能患者來說,即使在臺北,住在無電梯公寓二樓以上,要外出就醫也相當困難。分科過於精細,患者數過多的門診,不少慢性病患都有重複用藥,及藥物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居家醫療和在宅醫療,也許能改善這類患者的就醫困境。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長期照護的家庭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顫顫巍巍地走在鋼索上,當疾病如大浪般襲來,放手與不放手,都是生死攸關的困難決策。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積極治療與安寧療護,從來不是二選一。進行醫療決策時,理解病人的真實意願至關重要。被疾病、管路所束縛的趙叔,表達欲被急救的意願,背後其實有更深的渴望。面對困難情境,透過傾聽、與家屬的深入交流,有助於協助醫病雙方,共同為病人制定合適的照護方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隨著醫檢師分科化,除了病理醫檢師,有細胞醫檢師的證照求職時可以加分喔!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分享醫學生在一般外科實習的經驗和心得,包括在實習中學到的技能和遇到的挑戰。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介紹臨床病理科的業務範圍,實習內容及經驗心得分享,並強調個人經歷與成長,以及醫學生在不同科別實習的獨特性。
Thumbnail
醫療這條路,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條又漫長之路,而在工作上往往遇到不同的人事物發生,所以就會持續分享我的經驗及人生觀點,藉由臨床案例來告訴更多民眾醫療的重要性及醫療的困境。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0727 陪你走一段 - 謝謝大體老師 有幾次特別的臨終關懷,與中陰引導經驗。 第一次,在士林的新光醫院。 個案癌末,應家屬請求,前往臨終關懷。 我教導家屬持念「藥師經」( 當時,我正修持此本尊 )。 基於緣分,我每天在個案病床前,修法、持經迴向。
Thumbnail
隨著醫檢師分科化,除了病理醫檢師,有細胞醫檢師的證照求職時可以加分喔!
自從近一年來開放醫師跟診後,我才知道以前我的老師們的心情 一如往常,我都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先說好我診間的規則:首要一定要對患者尊重、有禮貌;再者因學校交通往返的問題,所以可以遲到、可以早退,只要注意安全就好!請假也很自由,因為這是自主性的學習,沒有強迫,我們也沒有收錢,一切都以自在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分享醫學生在一般外科實習的經驗和心得,包括在實習中學到的技能和遇到的挑戰。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介紹臨床病理科的業務範圍,實習內容及經驗心得分享,並強調個人經歷與成長,以及醫學生在不同科別實習的獨特性。
Thumbnail
醫療這條路,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條又漫長之路,而在工作上往往遇到不同的人事物發生,所以就會持續分享我的經驗及人生觀點,藉由臨床案例來告訴更多民眾醫療的重要性及醫療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