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茨威格 : 她那時還太年輕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卻因納粹的迫害被迫流亡異鄉,最終定居巴西。他在完成自傳性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後,與妻子選擇服毒自盡結束生命。茨威格的辭世震動了巴西,該國為他舉行了國葬,足見他在文化與藝術界的影響力。他是一位天賦卓越的藝術家,其作品以高超的心理描寫藝術著稱。

茨威格以描繪中產階級女性的內心世界而聞名。他善於將她們特殊且悲劇性的經歷通過細膩的文字呈現給讀者,展現她們的痛苦情感與複雜心靈。茨威格對這一階層的人物有著深刻的理解,因為這些角色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的命運與心情。

放眼世界文壇,茨威格無疑是剖析人物心靈的宗師。他的小說最鮮明的特點在於對人物心理的深刻挖掘。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人性,他的文字超越時空,至今仍能讓讀者感受到他對人類內心的深刻洞察。無論是對情感的描寫,還是對命運的反思,茨威格都將其轉化為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成為文學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星辰。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經典名言,一起感受其筆下心理世界的妙處。

1.你是我的一切,別人只不過是從我生命邊輕輕擦過的路人。

"You are my everything; others are merely passersby brushing lightly past the edges of my life."

2.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She was too young back then to know that every gift fate bestows has already been secretly marked with a price."

3.我不埋怨你,我愛你,愛的就是這個你:感情熾烈,生性健忘,一見傾心,愛不忠誠。

"I do not blame you; I love you, and I love you as you are: passionate, forgetful by nature, falling in love at first sight, and unfaithful in love."

4.同情是把兩面有刃的利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

"Sympathy is a double-edged blade; those who don't know how to wield it should best not try."

5.出於喜愛世界而疏遠世界,出於對真實的熱情而顯得不真實。

"Out of a love for the world, one distances oneself from it; out of a passion for truth, one may seem unreal."

6.只想到開始,也要想到發展,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結局。

"When thinking about the beginning, one must also consider the progression, and above all, the ending."

7.人變老其實並不意味著別的,只意味著不再對往事感到害怕。

"Growing old doesn't signify much else, except that one no longer fears the past."

8.將無法實現之事付諸實現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標誌。

"Bringing the impossible into reality is the true mark of extraordinary determination."

9.有先於死亡的死,也有超越一個人生活界線的生。我們和虛無的真正分辦界線,不是死亡,而是活動的停止。

"There is a death that precedes physical death and a life that transcends one's temporal boundaries. The true line dividing us from nothingness is not death but the cessation of action."

10.思想雖然沒有實體的,也要有個支點,一失去支點它就開始亂滾,一團糟地圍著自己轉;思想也忍受不了這種空虛。

"Thoughts, though intangible, need an anchor. Without one, they tumble chaotically, spinning endlessly around themselves; even thoughts cannot bear such emptiness."

11.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In this world, there is nothing more terrifying than living in solitude while surrounded by a crowd."



資料參考 : 茨威格小說集、Wik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33會員
296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2025/05/01
大家好,我是路。盲盒又叫做盒玩。是時下年輕人的新潮流,其火熱程度甚至已經可以給經濟學家專門研究這一領域。盲盒經濟變成為了近年來新的消費經濟,而這樣全新的市場活水,理應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但其實年輕人豪擲千金式購買這些「盲盒」存在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來細究其原因 :
Thumbnail
2025/05/01
大家好,我是路。盲盒又叫做盒玩。是時下年輕人的新潮流,其火熱程度甚至已經可以給經濟學家專門研究這一領域。盲盒經濟變成為了近年來新的消費經濟,而這樣全新的市場活水,理應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但其實年輕人豪擲千金式購買這些「盲盒」存在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來細究其原因 :
Thumbnail
2025/04/30
1912年6月23日艾倫·圖靈 ( Alan Mathison Turing ) 生於倫敦,從小天資聰慧。9歲時他就讀的小學校長曾給他以下評語:「我見過聰明的孩子和勤奮的孩子,但艾倫是個天才。」圖靈13歲時,雖然數學老師讚揚他是天才少年,但在一所重視人文和經典教育的學校裏,他的數學天份並未得到認可。
Thumbnail
2025/04/30
1912年6月23日艾倫·圖靈 ( Alan Mathison Turing ) 生於倫敦,從小天資聰慧。9歲時他就讀的小學校長曾給他以下評語:「我見過聰明的孩子和勤奮的孩子,但艾倫是個天才。」圖靈13歲時,雖然數學老師讚揚他是天才少年,但在一所重視人文和經典教育的學校裏,他的數學天份並未得到認可。
Thumbnail
2025/04/30
你是否曾在職場中看見資源總是傾向某些特別「出風頭」的人?他們總能拿到更多機會、資源與掌聲,彷彿有無形的磁場將一切好處吸引而來。這種現象,其實正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資源向已有資源者集中。
Thumbnail
2025/04/30
你是否曾在職場中看見資源總是傾向某些特別「出風頭」的人?他們總能拿到更多機會、資源與掌聲,彷彿有無形的磁場將一切好處吸引而來。這種現象,其實正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資源向已有資源者集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卻因納粹的迫害被迫流亡異鄉,最終定居巴西。他在完成自傳性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後,與妻子選擇服毒自盡結束生命。茨威格的辭世震動了巴西,該國為他舉行了國葬,足見他在文化與藝術界的影響力。
Thumbnail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卻因納粹的迫害被迫流亡異鄉,最終定居巴西。他在完成自傳性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後,與妻子選擇服毒自盡結束生命。茨威格的辭世震動了巴西,該國為他舉行了國葬,足見他在文化與藝術界的影響力。
Thumbnail
造訪克拉科夫的重頭戲 - 奧茲維辛,這個充滿歷史傷痕的地方。我們沉浸在專業導覽員沉痛又充滿情感的解說中,想像這個線在看似寧靜的地方,曾經是許多無辜生命的終結站。彷彿置身於《辛德勒的名單 》的故事中,時間回到了1940-1945...
Thumbnail
造訪克拉科夫的重頭戲 - 奧茲維辛,這個充滿歷史傷痕的地方。我們沉浸在專業導覽員沉痛又充滿情感的解說中,想像這個線在看似寧靜的地方,曾經是許多無辜生命的終結站。彷彿置身於《辛德勒的名單 》的故事中,時間回到了1940-1945...
Thumbnail
集中營旨在讓一個人變成非人。透過食物的剝奪、高壓的勞動環境與日夜重複的壓迫和暴力,促使人在當下已經遺忘死亡就在眼前,只得專注在當下的存活。此一看似違反了人之本性的邏輯,瓦解了生而為人的存在意義,也消滅了一個人言說的能力。
Thumbnail
集中營旨在讓一個人變成非人。透過食物的剝奪、高壓的勞動環境與日夜重複的壓迫和暴力,促使人在當下已經遺忘死亡就在眼前,只得專注在當下的存活。此一看似違反了人之本性的邏輯,瓦解了生而為人的存在意義,也消滅了一個人言說的能力。
Thumbnail
《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奧茲的代表作,講述自己的家族故事,家族每一個人的經歷、問題和磨難,就真真實實是整個猶太民族歷史的縮影。 在以色列,除了荒蕪還是荒蕪,物質的荒蕪,文化的荒蕪,精神的荒蕪,這漫無邊際的荒蕪正在壓垮每一個人的神經。他們在以色列永遠無法獲得安寧和幸福。
Thumbnail
《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奧茲的代表作,講述自己的家族故事,家族每一個人的經歷、問題和磨難,就真真實實是整個猶太民族歷史的縮影。 在以色列,除了荒蕪還是荒蕪,物質的荒蕪,文化的荒蕪,精神的荒蕪,這漫無邊際的荒蕪正在壓垮每一個人的神經。他們在以色列永遠無法獲得安寧和幸福。
Thumbnail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
Thumbnail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
Thumbnail
要守望相助還是互相攻奸不擇手段讓自己得以「上位」留在相對安全的處境;要讓所有人都齊齊整整的完成任務還是忍痛放棄會拖累所有人的人,這些都是大時代下對我們的一些黠問。
Thumbnail
要守望相助還是互相攻奸不擇手段讓自己得以「上位」留在相對安全的處境;要讓所有人都齊齊整整的完成任務還是忍痛放棄會拖累所有人的人,這些都是大時代下對我們的一些黠問。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像哈西迪社群這樣牢牢記得集體受害的過往,將之刻印成血脈相承的傷痛與憤怒,這讓社群無比團結,卻排外並整肅異己。於是,艾絲蒂的出逃,她到了柏林後的自由,發揮音樂天賦時的快樂,不僅是身為一個女性反抗了保守的宗教傳統,同時也是身為集體受害者的後代,勇於以自我、而非群體的面目而活。
Thumbnail
像哈西迪社群這樣牢牢記得集體受害的過往,將之刻印成血脈相承的傷痛與憤怒,這讓社群無比團結,卻排外並整肅異己。於是,艾絲蒂的出逃,她到了柏林後的自由,發揮音樂天賦時的快樂,不僅是身為一個女性反抗了保守的宗教傳統,同時也是身為集體受害者的後代,勇於以自我、而非群體的面目而活。
Thumbnail
這是發生在1945年猶太人大屠殺後,幸運活下來的男人與他的朋友的故事。整部片的節奏,是緩慢的、優雅的,卻沉重的,好似將心懸在那,隨時一個觸碰都要碎了。
Thumbnail
這是發生在1945年猶太人大屠殺後,幸運活下來的男人與他的朋友的故事。整部片的節奏,是緩慢的、優雅的,卻沉重的,好似將心懸在那,隨時一個觸碰都要碎了。
Thumbnail
史蒂芬史匹柏將恐龍從六億五千萬年前帶回到現代的同一年,又挖掘出二戰時期一段難以卒睹的屠殺傷痕,史蒂芬史匹柏於1993年,用童真與嚴肅兩個極端的面向,為自己的生涯留下關鍵的里程碑。 我六歲的那一年,有
Thumbnail
史蒂芬史匹柏將恐龍從六億五千萬年前帶回到現代的同一年,又挖掘出二戰時期一段難以卒睹的屠殺傷痕,史蒂芬史匹柏於1993年,用童真與嚴肅兩個極端的面向,為自己的生涯留下關鍵的里程碑。 我六歲的那一年,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