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威格小說的反戰反極權表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致力維護公平正義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方熾,他選擇以自殺結束一生,令世人為之震撼與深思。

褚威格出身富裕的猶太家庭,極早就在寫作上展露頭角,他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創作漸趨成熟。結識作家羅曼羅蘭、高爾基之後,視野為之開闊,跟羅曼羅蘭一樣,關切人類的命運,信奉「和平主義」,致力維護公平正義,以「世界公民」自居。而在藝術創作上,他也更進一步突破,寫出不少富於藝術感染力的小說。一九三三年法西斯上台,納粹執政,褚威格的作品在德國遭查禁焚燬,僅僅因為他是猶太人。由於處境艱難,褚威格隨即流亡海外,於次年移居英國,一九四○年更遠渡重洋,經紐約去到巴西。一九四二年二月,褚威格和他的妻子於巴西服毒自殺,留下遺書,寫道:「我的心智清明……,實已無力重新開始,該有尊嚴地結束生命了。我曾奉獻一生智力與精神於人性自由及最純淨的喜悅,那是大地上至高的價值。祝福每一位朋友!祝願長夜將盡時,你們再見美好的晨曦!我耐性不足,先走一步。」讀之不勝唏噓,此無疑是對法西斯極權暴政做出最激烈的抗議與控訴。

(二)對戰爭的沉痛控訴

小說反映人生,褚威格作品基調為現實主義,因為他是猶太人而備受法西斯迫害,身為和平主義者而目睹世界強權發動侵略戰爭,人民苦不堪言,褚威格內心之不滿與無奈,自然而然就在小說中表現出來,形成其作品重要之意涵。茲以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三篇小說,加以闡述說明。

〈看不見的收藏〉中的古董商,為了收購更多的古董,以供應二次大戰後大家對古董喜愛的需求,他專程來到一位老收藏家的家裡,但這老人雙眼早已瞎了,又因戰時生活十分困苦,家人只好瞞著他將古董一一賣出去,可是大多被廉價收購,所以生活還是未見改善,一樣的貧苦。這位古董商獲知真相,不得不配合家屬演出,聽老人侃侃而談其實早已不存在的收藏畫,以免剝奪老收藏家僅有的幸福。古董商感受到老人的純真與對藝術的熱情,為自己原先的市儈而羞慚不已。

老人的女兒告訴古董商,因為戰爭爆發,姊夫陣亡,留下妻子和四個年幼的孩子,生活頓時陷入經濟困境,不得不變賣首飾過活;戰敗後,生活更加難以為繼,只好偷偷賣掉老人珍藏的名畫,但錢花得很快,一、兩個月就用光了,於是繼續賣畫,偏偏戰後通貨膨脹,等取得款項,百萬元已形同廢紙矣。古董商看到那些有價值的、百年之久的傳家寶,就只為了點奶油麵包而被騙光,不禁憤懣、激動。這悲慘的一切,莫不歸咎於戰爭。褚威格藉由〈看不見的收藏〉,對殘酷無情的戰爭,提出了沉痛的控訴。

(三)不願成為戰爭幫凶

〈無形的壓力〉寫的是人生活在戰爭陰影下,隨時都得面對死亡威脅的心情。畫家費迪南和妻子為了逃避戰亂,設法來到中立國瑞士,卻仍收到德國徵召入伍的體檢通知,費迪南去與不去間,內心掙扎痛苦,顯示出人類面對戰爭、極權的脆弱、不安、徬徨,以及無所遁逃的恐懼。就在最後一刻,費迪南毅然拒絕德國政府,擺脫無形壓力,不願成為戰爭的幫凶。

小說中,褚威格藉由堅定、勇敢的妻子之口,不斷地對法西斯極權統治以及戰爭,予以嚴厲的批判。丈夫認為法西斯政府是一部屠夫的機器,一台沒有靈魂的工具,既沒心臟也沒理性,人民根本無法去反抗它。妻子聽了,不以為然,瘋了似的叫道:「你不能反抗,我能!你要是軟弱,我可不軟弱,我不會屈服於這樣一張破紙,我不會為了一句話把活生生的一條命送掉。」妻子認為,法西斯極權所謂的「祖國」、「責任」、「英雄事蹟」等,全都是用來麻醉人的空話,如今的「祖國」,其實意謂著「謀殺和奴役」。她痛罵執意要去領事館報到的丈夫:「你已經根本沒有自己的意志,你讓人家決定你的意志,這就是你的罪行。」又說:「你若是作為人,為了人類,為了你的信念要回國去,我不攔你。可是為了在野獸當中去當隻野獸,在奴隸當中當個奴隸,那我就堅決反對你回去。你可以為你自己的思想而犧牲自己,而不應該為了別人的瘋狂,讓那些相信這種瘋狂的人去為祖國而死吧……」此番反戰反極權的嚴正表白,猶如振聾發聵。終於,丈夫在車站看到獲釋的受傷戰俘們,斷肢截臂,蒼白憔悴,不禁心想,政府當局要他做這種事?把人傷害成這樣?只會用仇恨的眼光去注視弟兄們的眼睛?自覺自願地去參加這巨大的罪行?此時,他感覺到「巨大的真理在他心頭強勁有力地一躍而起,砸爛了他胸中的那台機器,自由從心裡幸福而又宏偉地升起,把服從撕得粉碎」,可謂大快人心!

(四)批判納粹惡行

〈西洋棋的故事〉是褚威格最後一部中篇小說,也是直接批判納粹惡行的唯一作品。寫二次大戰前夕,一艘由美國駛往巴西的輪船上,驕傲的棋王與工程師等車輪戰,經神秘的旁觀者B博士從旁指點,眾人竟與棋王打成平手。B博士原為奧地利律師,德國入侵維也納後,遭蓋世太保逮捕、監禁、審問,為了對抗疲勞審訊,身心備受折磨的B博士,日日以想像的棋盤跟自己對奕,導致精神分裂,卻因禍得福,獲得釋放,搭船流亡海外。在眾人起鬨下,B博士應棋王要求,二人對決,聲明以一盤為限。雖然B博士贏了,然因棋王堅持,二人於是再戰,氣氛變得緊張萬分,B博士就在舊疾復發之際,毅然棄子認輸,留下一盤耐人尋味的殘棋。

小說中採「劇中劇」的形式來敘事,褚威格對於B博士遭秘密警察之迫害,著力描寫,讓人深深感受到極權政府的恐怖與無辜人民的恐懼。B博士指出,當時每一個辦公室、每一個企業,都有希特勒「國社黨」所謂的基層組織,他們的間諜和奸細到處都是。又說,希特勒分子用盡一切辦法,折磨他們的心靈和肉體,把積聚起來的憤懣都發洩在他們身上。但為了從身為教會和修道院財產委託人的他那裡,獲得需要的「材料」,蓋世太保並非採用粗暴的拷打或者肉體的折磨,而是採用更加精緻、更加險惡的酷刑──把一個人完全孤立起來,讓被監禁者無事可做,沒有什麼可聽,沒有什麼可看。B博士說,「我的身邊是一片虛無,一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虛無之境,處處如此,一直如此」。審訊時,問題真真假假,有的明確,有的刁鑽;有的打掩護,有的設圈套。B博士知道,「如果我承認了他們還不知道的某件事,我就可能毫無必要地使別人遭殃;而如果我否認的事情過多,結果我就害了自己」。可怕的是,周遭的一切都一成不變,B博士想著,「這兒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分散我的注意力,使我擺脫我的思想、我的瘋狂的想像和我的病態的重複。而這個恰好就是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他們企圖用我的思想來窒息我,直到我喘不過氣來,那時我只好把我的思想傾吐出來,招出口供,招出他們想要知道的一切口供,供出別人和材料,此外別無出路」。褚威格因為飽受法西斯與納粹政權的殘酷迫害,毋怪乎對於上述逮捕、監禁、審訊的過程與心理描寫,能夠如此深刻、有力的呈現,讓人讀之難以忘懷。

(五)挖掘小說深度

無可諱言,褚威格的小說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節奏緊湊,重視人物的心理分析與描寫,可謂「精采絕倫」,故其作品十分好看,的確深具吸引力,是褚威格小說特色及其成功之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作品如〈看不見的收藏〉、〈無形的壓力〉、〈西洋棋的故事〉等,於反戰反極權方面的文學表現,挖掘小說的深度,比起極端浪漫癡情、易於討好一般讀者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這些作品反而耐看得多,即使在多年以後的二十一世紀,依然讓讀者回味再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6會員
1.5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天星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2/26
(一)以寫實手法敘述故事 現代主義者強調所謂的「藝術表現」,認為小說表現選擇人人看得懂的寫實主義形式,就是保守落伍,往往流於膚淺,不值得分析。其實,讀者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 文藝理論家姚一葦說,「一個小說
Thumbnail
2025/02/26
(一)以寫實手法敘述故事 現代主義者強調所謂的「藝術表現」,認為小說表現選擇人人看得懂的寫實主義形式,就是保守落伍,往往流於膚淺,不值得分析。其實,讀者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 文藝理論家姚一葦說,「一個小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卻因納粹的迫害被迫流亡異鄉,最終定居巴西。他在完成自傳性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後,與妻子選擇服毒自盡結束生命。茨威格的辭世震動了巴西,該國為他舉行了國葬,足見他在文化與藝術界的影響力。
Thumbnail
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卻因納粹的迫害被迫流亡異鄉,最終定居巴西。他在完成自傳性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後,與妻子選擇服毒自盡結束生命。茨威格的辭世震動了巴西,該國為他舉行了國葬,足見他在文化與藝術界的影響力。
Thumbnail
佛洛伊德認為,父子之間的衝突是天生的,遲早要發生的: 「弑父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一種基本的和原始的罪惡。」 《德語課》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不用弑父, 不用毀掉上一代留下來的東西,只要我們能夠保持懷疑。
Thumbnail
佛洛伊德認為,父子之間的衝突是天生的,遲早要發生的: 「弑父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一種基本的和原始的罪惡。」 《德語課》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不用弑父, 不用毀掉上一代留下來的東西,只要我們能夠保持懷疑。
Thumbnail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
Thumbnail
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的小説作品譯文種類多,銷售量大,是二十世紀作家裏面,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位,尤以中篇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廣為流傳。不過,褚威格猶太裔的身分,深深影響其寫作。
Thumbnail
要守望相助還是互相攻奸不擇手段讓自己得以「上位」留在相對安全的處境;要讓所有人都齊齊整整的完成任務還是忍痛放棄會拖累所有人的人,這些都是大時代下對我們的一些黠問。
Thumbnail
要守望相助還是互相攻奸不擇手段讓自己得以「上位」留在相對安全的處境;要讓所有人都齊齊整整的完成任務還是忍痛放棄會拖累所有人的人,這些都是大時代下對我們的一些黠問。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製圖:Yo Chen) 維斯康堤一生的藝術,或許不在指控法西斯,而是看見自己和最愛如何成為法西斯... 🌹 發酵腐敗的美好時代-《無辜》🥀 維斯康堤死了。 〈世界日報〉記者法蘭斯瓦於1976年衣香鬢影的坎城影展,從《無辜》的首映會出場,回憶起兩個月前,從電視新聞聽到導演死訊,心頭一震-「這
Thumbnail
(製圖:Yo Chen) 維斯康堤一生的藝術,或許不在指控法西斯,而是看見自己和最愛如何成為法西斯... 🌹 發酵腐敗的美好時代-《無辜》🥀 維斯康堤死了。 〈世界日報〉記者法蘭斯瓦於1976年衣香鬢影的坎城影展,從《無辜》的首映會出場,回憶起兩個月前,從電視新聞聽到導演死訊,心頭一震-「這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