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休克是急救現場中最常見且致命的情況之一。其主要特徵是因創傷導致的大量失血或血液分布異常,進而引發組織灌流不足與多器官功能障礙。EMT在處置創傷性休克時,首要任務是迅速辨識並有效控制失血。
1. 創傷性休克的病理機制
創傷性休克多因失血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引起,其核心病理為血容量減少,導致:
2. 臨床表現:如何快速辨識?
- 主觀症狀
- 生命徵象異常
- 脈搏快而弱: 提示低血容量性休克。
- 血壓下降: 收縮壓<90 mmHg(休克晚期特徵)。
- 呼吸速率增快: 20~30次/分鐘或以上。
- 皮膚蒼白濕冷: 末梢血流減少,典型的休克表現。
- 物理徵象
- 顯著的外出血(如肢體動脈出血)。
- 胸部、腹部、骨盆或長骨骨折的明顯損傷。
- 潛在危險
- 內出血:如肝臟或脾臟破裂導致的腹腔出血。
- 開放性氣胸或張力性氣胸。
3. EMT的處置要點
- 快速辨識休克
- 檢查生命徵象、觀察外傷情況,並結合創傷機轉進行初步判斷。
- 使用微血管充填測試:指壓指甲床超過2秒未恢復正常顏色,提示低灌流狀態。
- 立即控制出血
- 直接加壓止血: 用消毒紗布壓迫傷口。
- 止血帶: 用於肢體大出血且壓迫無效的情況,放置於出血點近心端約5~7公分處。
- 填塞止血: 用於腹股溝或腋窩等難以加壓的部位,使用止血紗布或專用止血劑填塞傷口。
- 固定損傷部位
- 疑似骨折時,用夾板或軟墊固定,避免二次損傷與內出血加重。
- 對於骨盆骨折,使用骨盆帶或紗布包裹固定。
- 氧氣供應
- 所有休克患者都應給予高濃度氧氣,維持血氧飽和度(SPO2)在94%以上。
- 建立靜脈通路或骨內注射(IO)
- 迅速建立IV或IO通路,開始液體復甦(如乳酸林格氏液或生理鹽水)。
- 注意:避免過度輸液,導致稀釋性凝血功能障礙。目標是維持收縮壓在80~90 mmHg(允許性低血壓策略)。
- 快速後送
- 優先選擇創傷中心或有能力處理多重創傷的醫院。
- 在後送途中,持續監測生命徵象並記錄液體輸注量與失血情況。
4. 案例分析:創傷性休克的處置
案例:交通事故中的多處創傷患者
一名30歲男性因車禍受傷,EMT到場後發現患者躺於地面,意識模糊,左大腿明顯變形並伴有動脈出血。
處置步驟:
- 生命徵象與初步判斷:
- 收縮壓85 mmHg,脈搏130次/分鐘,呼吸速率28次/分鐘,皮膚蒼白濕冷,診斷為創傷性休克。
- 出血控制:
- 固定骨折:
- 液體復甦:
- 建立骨內注射通路,輸注乳酸林格氏液500 mL,避免過度輸液。
- 後送醫院:
結果:
患者經急診輸血與手術修復動脈後恢復穩定,無後遺症。
5. 特殊考量:內出血與多重創傷
- 內出血的快速處置
- 如果懷疑胸腔、腹腔或骨盆內出血,避免過多操作,儘快後送醫院進行手術處理。
- 多重創傷的資源分配
- 在大量傷病患事件中,優先處理有可能存活的紅標患者,並通過檢傷分類合理分配資源。
6. 結語
創傷性休克是需要迅速干預的高危急症。EMT必須熟練掌握止血技術、液體復甦策略以及現場固定技巧,並結合創傷中心的專業力量,為患者贏得寶貴的黃金救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