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曾規劃過為期 21 天的日本海外訪查,涵蓋京都、大阪、奈良等地,並曾前往鹿兒島進行為期一年的教學工作。此次為了推動國際專案,我們計畫於 2024 年 6 月 19 日至 21 日 前往日本人吉市進行初次探查,隨後於 2025 年 1 月 5 日至 9 日 開展第二次出訪,實施所謂的「典範轉移」。
此次典範轉移的目標是將我們與台灣社區合作精研八年的寶貴經驗,透過移地教學的形式,將這些成功的實務經驗應用到日本人吉市矢岳町,以實現當地的在地關懷。這不僅是一次跨國交流,也是我們將本地成果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看似簡單的旅行,當轉換為學生的戶外教學或校外參訪時,對於老師而言卻充滿挑戰。從遊覽車的租賃、導覽對象的預約,到選擇這樣的導覽者及其與課程的相關性,每一個環節對老師來說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在上一篇提到的課程與場域教學基礎上,這裡想分享的「典範轉移」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其實建立在過去教師在班級中執行的課程設計之上。這些設計經過內化與迭代,才讓學生有機會感受到課程理論與實務之間的緊密聯繫。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出訪時,我們都需要統計修課學生的名單,主要是為了辦理保險。校外保險費用通常為每人33元,而遊覽車費用則因行程而異。如果是前往鄰近社區,一輛45人座的大巴約需5000元;若使用五年內的新車,費用甚至可能高達6000元。
對於新手老師來說,如果事前未做好調查與準備,這些細節都可能成為難題。首先,經費申請可能會出現問題;其次,由於缺乏合作經驗,萬一遇到廠商遲到或學生延誤,該如何應對這些突發狀況,都是執行過程中需要特別考量的。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假如學生在活動中發生意外或受傷,老師該如何處置?
這些問題看似瑣碎,但卻是校外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也反映了教師在策劃與執行這類活動時所需的細心與周密準備。只有在不斷累積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讓這些挑戰逐步轉化為教學中的寶貴資源。
有了上述的經驗,將其轉化為適用於日本的實踐並非難事,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戰,尤其是在人脈建立方面。對於尚未建立關係的情況,需要依賴中介者協助接洽。
在我們第一次前往田野調查時,面臨的挑戰包括與不熟悉的日本市長、溫泉社長、酒廠社長以及當地扶輪社會長等進行交流。透過中介者的引導,我們得以順利展開初步參訪。這樣的中介服務涉及的費用範圍也是我在這次經驗中學到的重要環節,並成為未來可以累積的經驗。
中介費用通常包括行政費用和服務費用,而在國際交流中,口譯費用尤為重要。與一般專業口譯不同,國際交流中的口譯還需同時處理行政事務與服務協助,確保整個流程的順利進行與參與者的安全感。
以這次的經驗來看,中介費用的參考值約為一天一萬台幣。一位中介者全程協助三天的國際交流,其總費用也在此範圍內。若將這樣的費用與企業內訓講師的費用相比,基本相當於一天的內訓價格。不同的是,內訓講師主要專注於課程內容的引導,而國際中介則更側重於行政協調與國際體驗的實務支持,為整個活動提供穩定與安全的環境保障。
這樣的對比不僅有助於理解中介費用的價值,也為未來的國際交流活動提供了參考標準。
113.06.20台日交流晚會
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如果你是一位擅長語言的人,還需要培養跨域整合能力和強大的社交技巧。此外,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強大的心臟」。這是什麼意思呢?你需要能掌握時間的臨界點,清楚了解對方能接受的最糟情況,以及自己能提供的最佳表現範圍。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理解自己與中介之間的角色分工,並拿捏好彼此的關係。同時,教師需要清楚自己在國際交流中的定位,尤其在移地教學的典範轉移過程中,這點尤為重要。所謂的典範轉移,實際上是建立在過去八年中教師們精心設計的課程基礎上,並經歷了至少四到五次的迭代優化。這些課程內容的迭代,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專業知識與技能,並進一步轉化為自身的能力。
對教師而言,這過程不僅需要專案管理能力,還需熟悉學校的公文系統,包括教師與校內其他教師及行政長官之間的協作與溝通。這些要素對於活動的順利運作至關重要。
在這樣的經驗中,筆者深刻感受到,雖然專業能力很重要,但「做人」與「人為善」更為關鍵。尤其對於人文領域的教師而言,這種能力是推動國際交流與協作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第一次踏查的青年旅館Dot River
在規劃長輩生命故事專案的過程中,主軸教師已經在四個社區的八個大一班級中,透過「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進行過高齡者訪談。而對於合作教師而言,我也將這些訪談文本內容融入多元文化行銷課程中,進一步執行與發展。基於這樣的模式,參與專案的學生多為大四學生,他們在USR課程中已修習至少 10 至 18 學分,因此對於大學社會責任的理念與實踐已具備扎實的基礎和概念。
在前往移地教學之前,我們也會在國內社區進行訪談試驗與成果製作。原本需耗時半學期的課程內容,透過學生團隊的運作,能在一周內完成長輩生命故事的製作,進一步落實在地關懷。許多高齡者在與學生訪談時,會說出過去自己想說但無人傾聽,或者說出來後卻無法改變現狀的經歷。透過教師的帶領,學生能以實際行動執行大學社會責任,看見社會底層人們的努力與奮鬥。
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這些高齡者的生命故事中充滿艱辛。他們可能經歷過日本殖民時期,面對丈夫離開、孩子創業失敗,甚至是在現實壓力下無能為力的困境。社區發展協會中的熱血理事長或服務於社會的志工,常因為不熟悉賽局理論或底層邏輯,遇到病態人格者時可能承受了長達數年甚至十年的官司糾紛。而這些故事往往因為高齡者對學生的信任,才得以被說出。
這些故事揭示了許多當代年輕人難以接觸到的現實,特別是那些出身於富裕、中產或小康家庭的學生。他們可能因受害者心態,認為自己的遭遇已經很糟,但真正經歷過創傷的人往往沉默不語,或者早已無能為力。
透過記錄高齡者的生命故事,我們發現,參與這些專案的學生多來自小康或低收入家庭。他們需要一個亮點或機會來累積自己的經驗,而這種模式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平台。這樣的專案模式不僅對學生有所助益,也體現了大學的社會責任與教育價值。
113.10.14向來訪的人吉市長與日本企業說明說明國際合作專案
從小我就是一個十分害羞的人,站在人群前時常感到極度緊張,甚至不需要外界給予壓力,在大班級面前就會全身僵硬,說話語無倫次。然而,也正因如此,我渴望爭取能強化說話能力的機會。然而,現實的鐵拳告訴我,學校中更多機會總是屬於那些更為優秀的同學。天賦論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並清楚地體現在我的認知中。
然而,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反思道:為什麼不嘗試與那些天賦卓越的人做朋友呢?我該如何與他們建立連結?最終,我發現「觀察力」成為我身上一項強大的能力。我學會捕捉他人在瞬間釋放的訊息,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價值,從而逐漸有機會在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或許這是一種「錯覺資產」,因為前期大量的努力塑造了「努力認真」的形象,才讓我獲得更多展示的機會。
隨著這些機會增加,我也逐漸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將觀察力轉化為敘事能力。對於一個害羞的人來說,能夠面對這些挑戰,好的團隊支持是關鍵。好的團隊並不是讓我把不擅長的部分全部依賴他們,而是讓我在緊張的狀態下,從「恐懼型選手」逐漸轉變為「舞台型選手」。
這讓我回想起在書店老闆第一季讀書會中的一個亮點:我可以詳細記錄所有事情,這源自於田野調查中訓練出來的能力。透過後天的努力,我舉辦讀書會和各式體驗課程,並將對日語的恐懼轉化為與日籍老師討論時的日常練習。隨著時間推移,那些害怕的門檻逐漸消失,反而因為自己的主動積極,與許多留日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例如,一個跨領域的營養食農專案便是與一位留日老師討論後推動的。表面上看起來與我的專業毫無相關,但自我反思後發現,來自家中經營蔬菜店的背景,讓我對農業體驗和營養議題不排斥,甚至因此深入了解更多新領域。同時,與資訊系老師合作推動 AI 健身器材的計畫,通過教師社群專案,我學會了如何帶領學生,並與優秀學生建立信任關係。
這一切讓我明白,對於一個害羞的人而言,背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我們需要主動創造減緩恐懼的場合與氛圍,從而逐步克服內心的害怕,走向更自信、更積極的人生舞台。
113.10.14接待人吉市市長
我發現,許多人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這看似是一個最佳解。然而,對於起跑點可能在負值的我們而言,冷靜地面對局勢的流動反而成為更好的選擇。學會冷靜洞察,並在正確的時間精準出手,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
那麼,如何做到精準打擊呢?我認為 復盤、情緒調適 和 運動 是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這三者需要達到平衡,才能在面對重大挫折時迅速恢復心態,在短短五分鐘內重新思考接下來的行動。如同《排球少年》中面對 24:25 決勝時刻的壓迫感,平衡心態與快速應變變得至關重要。而這也逐漸成為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能夠打入全國大賽的強者,不僅僅是獲得了一張門票,更是展現了他們在壓力下保持平衡心態及面對高強度競爭的賽局能力。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可能是有「長老」在背後的引導。他們的教誨讓我逐漸將外來的指引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應用於生活與工作中。
當責之下的壓力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這麼久了,為什麼還是 Beta?」這句話讓我深刻反思。或許,對於中產階級而言,成為 Alpha 並非易事。它需要底層邏輯的長期累積與疊加。
正是這樣的反思,我將過去海外訪查時依靠補助的經驗,逐漸轉化為異地教學中的底層邏輯,並將這些經驗談轉化為行動研究,推動自身的成長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