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常在博物館和畫廊等藝術空間出沒的人,原因是出自一種複雜的心理。
很愛各種類型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畫作、雕像、甚至是建築等等,都會讓我的腳步停駐很久,總是一顆心懸在作品裡,欣賞完還不忍離去。
要解析一個藝術作品是非常勞心費神的,大部分的作品雖然懂得欣賞,卻不明瞭作品裡想要傳達的意涵,也不像藝術專家那樣看的懂作品的創作技法。堅持放慢腳步,停下來欣賞的唯有自己強烈的好奇心思,我猜這才是像我這樣的一般人願意細細品味的真正原因。
如果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有個人能為你解析其中的奧妙,絕對是一種非常棒的體驗。
某次,我去奇美博物館走走的時候,看到紀念品店的架上放著一本解說畫作的書籍,也就是我想推薦的這本《世界名畫鑑賞入門》,才翻了幾頁來看,就決定要把它帶回家了。
本書的編著者挑了101幅世界名畫,解說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到近現代藝術創作的許多關於畫作的故事。讀完故事與解說之後,就能更加認識這些經典畫作,品味其中的絕妙之處。
我挑了自己最愛的四幅畫作,來與大家分享。
「智慧與知識的盛宴」
《雅典學院》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藝術家拉斐爾的重要作品之一。文藝復興在當時的歐洲,被視為一種「再生」,在神學巨大的統治權利下,經過幾場大規模瘟疫橫行的考驗後,人們漸漸明白了神與神學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在這其中孕育出的理性思維,讓人們開始從人與自我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各種議題。
西元1509年,26歲的拉斐爾被當時的羅馬教皇聘請來為梵蒂岡宮作裝飾,《雅典學院》是裝飾工作上最傑出的一幅壁畫。壁畫主題取材自「柏拉圖學院」,這是世上第一所系統化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希臘學術的中心點。
壁畫中間的兩位人物便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他們正在進行激烈的辯論。亞里斯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說明現實世界才是他所關注的;柏拉圖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知識都是源於神靈的啟示。一方面是人性,一方面則是神性,人性與神性的辯論在一群專注於知識的人們之中,展開一場平衡與辯證的追求。
《英雄的旅程》
一個出生於科西嘉島的年輕小伙子,統領法國軍隊,連連戰勝歐洲各國組織起的反法聯盟。科西嘉島是義大利的政治籌碼,他們將科西嘉島拱手送給法國,以作為國家之間的利益交換。這個被國家輕視的科西嘉島上,竟然出現一個力挽狂瀾的人,這無疑是跌破了大家的眼鏡。
拿破崙挑選的是一條極端危險的道路,他率領軍隊越過蜿蜒崎嶇的阿爾卑斯山,山徑既窄且長,稍微不甚就會掉落山谷裡。四周的山巔被白雪覆蓋,暴風雪和雪崩更是恐怖的威脅,但在拿破崙的眼裡,這只是一條必經的道路。
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完全想不到,拿破崙所統領的軍隊會從這種危險之地進發,因此奧地利軍隊根本不會將軍力分配在防守山隘口上,逼得奧地利軍隊只能倉促迎戰,根本無法抵擋其攻勢。
拿破崙在對義大利的戰爭勝利後,重新與西班牙王室建立起外交關係。這幅《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是在西班牙王室的請求下,指示畫家大衛所著的一幅畫,象徵著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大衛的畫作也塑造出拿破崙無畏無懼的經典形象。
《揭竿而起》
德拉克洛瓦是法國浪漫派主義的傑出畫家,《自由女神領導人民》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幅畫作。其中帶著強烈情感張力的畫作技法,是德拉克洛瓦極為擅長的。
畫作中,自由女神一手拿著步槍,一手高舉著法國的旗幟,號召人民向前衝鋒,推翻民主專制體系。畫面左側的男子穿著敞開的白襯衫,頭戴西瓜帽,手持長刀,象徵著工人階級的起義;另一名男子頭戴黑高帽,身著禮服,手持步槍,代表著知識份子與資產階級的革命;右側一名孩童,手持雙槍,意味著這場革命是不分年齡與階級的。
整幅畫作透過自由女神的引導,賦予作品激昂而義憤的,極為強烈的革命號召力,象徵著光榮革命之後,即將出現一道振奮人心的自由之光。
《日出的光影》
莫內是印象派的創始人,對於印象派的理論與實踐有著極大的貢獻,他曾經說過:「試著忘卻你眼前的一切,不論它是一棵樹,或是一片田野;只要想像這兒是一個小方塊的藍,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條紋狀的黃色,並照你認為的去畫就是了.........」可以說,莫內的一生都奉行著這樣的美學理念,在畫作中呈現出他最真實的印象和視覺經驗。
「印象派」一詞的由來,便是出自這幅《印象•日出》。莫內的一生都在追求光影的變化,他可以為了一道絕美的光影而等上數年,只為了將他最真實的感覺,和他認為最美的那道光,呈現在世人面前。
對於此事,莫內是樂此不疲的,那便是他一生嚮往的極致追求。
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喜歡藝術作品,卻又苦於不明白其中的奧妙,這本書可以帶領大家走進藝術作品裡,去品味那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