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價值越來越低,FB、IG爆出走潮!社群籌碼平台創新社交模式正在成形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社交媒體已不再僅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它早已深度融入商業營銷、品牌經營乃至生活方式的各個層面。然而,隨著社交平台使用習慣的變遷,特別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傳統平台逐漸失去吸引力,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退出,對這些平台的依賴性也顯著減少。這一變化背後的深層原因,無非是早期用戶因為每次發文都能引來朋友與同溫層的「讚」而感到滿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未按「讚」的用戶逐漸感到「人情債」的壓力,最終選擇逐步疏遠。如何讓過往的「按讚」行為重新獲得價值,並重燃用戶的社交熱情,這正是當前社交平台亟待突破的難題。


傳統社交平台靠「人情價值」  實與用戶漸行漸遠

當我們談及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流量衰退,首先必須從這兩大平台的發展歷程、用戶行為以及商業化的趨勢來進行全方位分析。

1. Facebook用戶增長放緩

自從2012年Facebook收購Instagram以來,Facebook的資源逐漸向Instagram傾斜,這也造成了Facebook平台的活躍用戶增長放緩,尤其是在年輕族群中。根據數據顯示,近10年美國的青少年(13-17歲)用戶數量已經下降了約25%,而20-29歲年輕人群的活躍度同樣大幅降低。更關鍵的是,Facebook的核心用戶群逐漸老化,許多年輕人為了隱私問題,不再關心「按讚」數量,反而將焦點轉向 TikTok 等新興平台,這進一步加劇了Facebook的流量衰退。

2. Instagram的商業化與用戶疲勞

初期,Instagram之所以成功,主要依賴其簡潔的視覺化社交體驗,以及用戶在平台上分享個人生活的真實性。然而,隨著Instagram日益商業化,廣告、品牌合作和短視頻形式的 Reels 不斷增多,許多用戶開始感到疲勞。特別是隨著網紅經濟的興起,Instagram上的內容逐漸由生活分享轉變為大量的商業內容和產品推銷,這讓不少普通用戶感到厭煩,最終選擇減少使用,甚至放棄這一平台。

3. 「按讚」行為的機械化與形式化

早期,Facebook和Instagram的核心互動方式便是「按讚」,用戶透過點擊「讚」來表達對朋友、家人、品牌或網紅內容的喜愛。這種簡單且直接的反應方式曾讓用戶感受到強烈的參與感,並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 社交貨幣,即「讚」與「留言」成為衡量社交影響力和品牌價值的重要指標。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模式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平台的動態牆充斥著大量的商業內容和廣告推送,用戶在瀏覽時大多看到的是品牌商家的宣傳,而非來自親朋好友的互動。這讓「按讚」行為變得越來越 機械化,失去了最初的情感連結。用戶對這種社交貨幣的價值感逐漸淡化,漸漸選擇忽視或不再積極參與。因此,Facebook和Instagram的活躍用戶數與參與度近年來持續下降,特別是在年輕群體中,這一現象尤為明顯。

4. 創作者無法從「讚」中獲得實質回報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最初「按讚」的數量是他們衡量自己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然而,隨著平台算法的改變,尤其是新聞推送算法的引入,普通用戶的帖子變得越來越難以被更多人看到,這使得創作者的「按讚」數量無法有效轉化為 實質的經濟回報。

以Instagram為例,許多創作者即使擁有大量粉絲,卻依然無法從平台獲得預期的收入。原因在於,Instagram的推廣算法愈發偏向商業內容,品牌和商家的廣告頻繁出現在動態牆上,佔據了用戶大部分的曝光機會。普通創作者的內容因此被淹沒,即使持續創作,也無法獲得足夠的流量和關注,這使得許多創作者對平台的熱情逐漸消退。


社群籌碼平台:重新定義社群價值與用戶互動

隨著傳統社交平台的流量衰退,一種新型的 社群籌碼平台 正悄然崛起,重新定義了用戶間的互動方式,並為創作者與品牌提供了嶄新的變現機會。與Facebook和Instagram的過度商業化不同,社群籌碼平台專注於 社交互動與價值交換,通過社群籌碼打破傳統社交平台的束縛。

1. 社群籌碼:突破「按讚」的局限

社群籌碼平台的最大創新之處在於,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籌碼包來收集各種多元的籌碼並跟其他網友互動,它突破了傳統社交平台依賴「按讚」來衡量用戶參與的方式。用戶透過平台的 虛擬籌碼 將其作為社交互動的核心,用戶可積極參與活動或是積極經營朋友圈,進而相互打賞來經營自己的籌碼收入。這些籌碼不僅能用於兌換平台內個人或品牌的專屬服務、商品,甚至還可以在社群內進行交易或互換,實現實質的價值回報。

對創作者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的內容不再僅僅依賴「按讚」來獲得認可,而是能通過 籌碼積累 的方式,進一步實現商業回報或合作機會。這不僅有效解決了創作者無法直接從社交互動中獲益的問題,還為他們創造了更多的 變現渠道與自有品牌經營的機會。

2. 以每個人為核心的籌碼經濟,比讚更有溫度與價值

在當今數位行銷與社群平台的浪潮中,社群籌碼平台提出了一種嶄新的「個人籌碼經濟」模式,將每個使用者視為品牌與價值的核心,人人都可以發行專屬自己的籌碼。與傳統平台依賴演算法推薦或廣告推送的運作方式不同,社群籌碼平台強調的是社群籌碼的流通與價值創造,並將這些籌碼賦予每一位用戶或創作者,無論大小,皆能自由經營與擴散,進一步提升其在平台上的影響力與收入。

這一模式特別友善於小型創作者與個人用戶運用。傳統平台往往將大部分流量與資源集中於大品牌或已經有強大粉絲基礎的創作者,但社群籌碼經濟打破了這一不公平的競爭格局。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籌碼,可以通過自身的內容創作、分享與互動,吸引更多用戶參與,進而擴大影響力與收入來源。這不僅提升了使用者的參與感和創造力,也使得平台的流通效率達到了最大化。

社群籌碼平台透過這種以個人為核心的籌碼機制,創造了一個更加公平、透明且具包容性的生態系統,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這個數位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獲得真正的經濟回報。


迎接新社交經濟的未來

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成熟與變遷,傳統平台的「人情價值」逐漸變薄,用戶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社群籌碼平台正是針對這一需求進行了創新,將社交行為與商業回報緊密結合,並利用社群籌碼創造出全新的社交經濟模式。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數位社群中,這樣的平台將不僅僅是人際互動的場所,更將成為商業價值和個人品牌發展的孵化器。對於商家與品牌而言,這提供了一個全新且深度的連接。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行銷人、電商人、科技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往我總將社群媒體作為記錄生活的平台,但近期我打開社交軟體的頻率愈來愈低,縱使無遠弗屆的網路讓資訊取得變得更加容易,卻也在訊息大量交流的環境下,傾向將接收到的資訊過濾成零碎、簡單的片段,進而大幅減少了進一步思考的機會。以Instagram為例,平台訊息的呈現以圖片為主,即使有文字也只有一兩行罷
Thumbnail
在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社交媒體已不再僅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它早已深度融入商業營銷、品牌經營乃至生活方式的各個層面。然而,隨著社交平台使用習慣的變遷,特別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傳統平台逐漸失去吸引力,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退出,對這些平台的依賴性也顯著減少。這一變化背後的深
Thumbnail
友人分享一則視頻,是一段人們在感興趣的事情耗時之動態統計。從中可以見到自2000年起,網際網路就非常紅火,到了2024年,上網已甚為要緊,網交已居人際関係之首位,而且遙遙領先其他。 原來的近親、好友們的互動,也逐漸‘’網友化‘’,因為多半疏於使用文字傳訊,於是彼此的互動,變得冰冷,也更形式化了
Thumbnail
探討了Z世代和部分Y世代為何轉向Instagram等應用程式尋找信息。透過個人觀察當前的行銷趨勢,本文指出,現代消費者已不再僅僅追求漂亮的商品照,對於真實性和個性化內容的需求日益增加,分享內容的可信度重於外觀,品牌經營必須關注與年輕消費者的真實互動。
Thumbnail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本新書,美國一位傳播學教授傑西·林格爾(Jessa Lingel)寫的《被互聯網辜負的人:互聯網的士紳化如何製造了數位不正義》(The Gentrification of the Internet),這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翻譯的簡體書。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群媒體的過去、現在,以及Web 3.0的未來!😲回顧社群媒體的發展史,從FB的統治到IG的崛起,再到Twitter被改名成X。現代社交媒體和串流平台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Web 3.0利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使網路更聰明、更分散、更關心隱私。你會接受新時代的知識嗎?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這應該是這個世代下的常態了,如果不能將心態與身段放軟與保持彈性,用更自在包容的方式來擁抱新科技與工具,守成自然可以讓人安心,卻也更可能越走越狹隘後,成為故步自封的老化族群。
Thumbnail
網路社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傳言與輿論的源頭也都從網路開始流傳。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網路社群緊密連接?網路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點?你可能會說「登出就好啦」、「不要看就沒事了」,或許答案比你想的要更複雜...
Thumbnail
人與人的交流方式,除了面對面以外,現在還增加虛擬社交平台。 社交資本是一個新的概念,在詮釋對用戶而,社交平台提供什麼價值,而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新世代的人際互動,歡迎大家參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以往我總將社群媒體作為記錄生活的平台,但近期我打開社交軟體的頻率愈來愈低,縱使無遠弗屆的網路讓資訊取得變得更加容易,卻也在訊息大量交流的環境下,傾向將接收到的資訊過濾成零碎、簡單的片段,進而大幅減少了進一步思考的機會。以Instagram為例,平台訊息的呈現以圖片為主,即使有文字也只有一兩行罷
Thumbnail
在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社交媒體已不再僅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它早已深度融入商業營銷、品牌經營乃至生活方式的各個層面。然而,隨著社交平台使用習慣的變遷,特別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傳統平台逐漸失去吸引力,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退出,對這些平台的依賴性也顯著減少。這一變化背後的深
Thumbnail
友人分享一則視頻,是一段人們在感興趣的事情耗時之動態統計。從中可以見到自2000年起,網際網路就非常紅火,到了2024年,上網已甚為要緊,網交已居人際関係之首位,而且遙遙領先其他。 原來的近親、好友們的互動,也逐漸‘’網友化‘’,因為多半疏於使用文字傳訊,於是彼此的互動,變得冰冷,也更形式化了
Thumbnail
探討了Z世代和部分Y世代為何轉向Instagram等應用程式尋找信息。透過個人觀察當前的行銷趨勢,本文指出,現代消費者已不再僅僅追求漂亮的商品照,對於真實性和個性化內容的需求日益增加,分享內容的可信度重於外觀,品牌經營必須關注與年輕消費者的真實互動。
Thumbnail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本新書,美國一位傳播學教授傑西·林格爾(Jessa Lingel)寫的《被互聯網辜負的人:互聯網的士紳化如何製造了數位不正義》(The Gentrification of the Internet),這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翻譯的簡體書。
Thumbnail
本文探討社群媒體的過去、現在,以及Web 3.0的未來!😲回顧社群媒體的發展史,從FB的統治到IG的崛起,再到Twitter被改名成X。現代社交媒體和串流平台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Web 3.0利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使網路更聰明、更分散、更關心隱私。你會接受新時代的知識嗎?
Thumbnail
關於社媒,究竟是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在改變它?生活在社媒無處不見的社會裡,我們到底又真正活在甚麼樣的現實裡?好奇答案?進來看一看吧😎
Thumbnail
這應該是這個世代下的常態了,如果不能將心態與身段放軟與保持彈性,用更自在包容的方式來擁抱新科技與工具,守成自然可以讓人安心,卻也更可能越走越狹隘後,成為故步自封的老化族群。
Thumbnail
網路社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傳言與輿論的源頭也都從網路開始流傳。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網路社群緊密連接?網路社群又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觀點?你可能會說「登出就好啦」、「不要看就沒事了」,或許答案比你想的要更複雜...
Thumbnail
人與人的交流方式,除了面對面以外,現在還增加虛擬社交平台。 社交資本是一個新的概念,在詮釋對用戶而,社交平台提供什麼價值,而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新世代的人際互動,歡迎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