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
佛教和道德經都是從心靈自由>>才能帶動財富自由的風報比
1. 須達多尊者的布施智慧
「在古印度的一個清晨,一位富有的商人走進森林,聽見佛陀的講經聲……這段對話,改變了他一生的財富觀。」
須達多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平時就對財富沒有太執著。
他有一天遇到釋迦牟尼佛,聽了佛陀的教導後,深刻體會到財富並非目的,而是可以用來利益眾生的工具。
於是他決定將自己的財富投入建設精舍(祇園精舍),以供佛陀和僧團安居修行。
須達多在捐出大量財富的同時,內心並未感到失落,反而因布施而更加充滿喜悅。
最終,他的善行帶來了更多的人脈和信任,甚至吸引了更多的財富流入。
- 心靈自由的核心:須達多不被財富奴役,他明白財富只是工具,而非人生的終極目標。
- 財富自由的本質:當心靈不執著於金錢,反而能以智慧運用財富,這種不執著反而讓財富如流水般來去自如。
現代人為了賺錢常常焦慮不安,但須達多卻因捨得而內心富足,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靈方向
這一點也跟之前我說的>>了凡四訓「財佈施」相互對應
做善事不是一定要捐款或是扶老太太過馬路,要做到的是"隨手之勞的善行"
所以我之前說過,做任何善事一定要是自己快樂的
只要不是自願也不是真誠的,都叫做"偽善"
"金錢的絕對值不是重點"用正確的態度才會有好的果報回饋
只要踏上屬於自己的財佈施之路,就會慢慢越捐越多並且擁有越來越多

2. 道德經的啟示: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心靈自由與財富自由之間的關係。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過分追求滿盈的財富,反而會帶來災禍和焦慮。懂得適可而止,才是真正的智慧。
-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當人們陷入對名利的過度追逐時,反而會失去內在的平靜,真正的富足來自於順應自然、無為而為。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真正的自由來自於「順其自然」,不強求財富,反而能在合適的時機抓住機會,最終實現財富的累積。
- 在投資市場裡,很多人因為想「賺到最多」而破產或虧損,真正的贏家,反而知道「不積極在期望值極低的交易」才是長久之道。
道德經的大方向同樣就是要我們懂得知足滿足!!
就像談戀愛或婚姻一樣,如果為了佔有對方全部,時時刻刻都在監視對方或是掌握另外一半的行動,這種感情會長久嗎??應該很清楚了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現階段最強大的氣場去慢慢擴展力量
真正的自由來自順其自然。不強求財富,反而能在適當的時機抓住機會,實現價值
財富的本質是"資源流動",而非靜止的擁有
當你不執著於擁有多少時,反而能靈活運用現有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
只要我們不再被慾望與恐懼牽著走,財富自然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