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公司高層主管希望請代言人推廣,當我們向上呈報給老闆時,老闆說了一句「反正我只看ROAS跟ROI,如果你們有把握,我都可以」。
Yes!老闆只在意最後的商業價值,是否有為他帶來$$$,所以問題來了:找了代言人後,品牌聲量的提升 (前提還要找對代言人),能直接轉化為業績嗎?
在本文中,我們聊聊:
- 請代言人的真正目的。
- 為何代言人可能不是短期提升業績的最佳策略。
- 單純請代言人時,應該如何合理看待成效。
請代言人的目的:提升聲量,建立品牌形象
代言人的最大價值,通常在於藉由其名氣與影響力,為品牌帶來曝光,並讓更多人認識品牌或產品。這特別適合:
- 進軍新市場: 透過明星的號召力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 改變品牌形象: 比如讓品牌更年輕化或更有時尚感。
- 吸引特定族群: 例如與年輕族群共鳴的新生代明星。
然而,這樣的曝光能否直接帶來業績轉換?答案取決於品牌是否做好後續的行銷佈局。
短期內希望看到業績轉換?代言人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中小企業或有限預算的現實挑戰
對於預算有限的企業,明星代言費用可能佔據了行銷預算的大部分。如果代言人費用後已無多餘資金佈局其他行銷管道(如廣告投放、促銷活動),那麼僅依賴代言人來推動業績,往往效果有限。
現實挑戰下的解法
若企業目標是短期內看到營收成長,請代言人通常不是最佳策略。相反地,這種情況下,以下方式可能更實際:
- 利用網紅合作代替代言人: 透過多位網紅的影響力,降低曝光成本,能提高其他行銷渠道的預算分配。
- 加強廣告投放與促銷: 搭配策略性地廣告投放,才能有效提高轉換。
單純請代言人,該如何評估成效?
如果老闆願意長期投資品牌形象,並以全局觀評估代言成效,以下指標可作為參考:
1. 社群輿情分析
分析社群媒體上關於品牌的討論,透過關鍵字提及量與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來評估品牌形象。
2. 媒體曝光與第三方評估
收集品牌在新聞、報導、社交媒體等的出現次數和內容質量。包含
- 媒體曝光量。
- 內容提及情緒(正面/中性/負面比例)
3. 用戶行為分析
觀察消費者與品牌的互動行為
- 品牌關鍵字搜尋量: 代言人活動後,品牌在搜尋引擎上的熱度是否上升。
- 官網自然流量、社群粉絲數是否明顯增加。
- App自然下載量:若品牌有行動應用程式,也可參考此指標。
請代言人需要全局策略才能發揮價值
請代言人並非萬能靈藥,它更像是行銷漏斗的上層助攻手,負責為品牌建立聲量與形象。如果預算有限,務必謹慎規劃,避免將所有資源投資於代言人而忽略其他重要行銷環節。反之,若企業有預算投資代言人,則搭配公司目標,規劃全面的行銷策略,才能讓代言人助攻達到我們期待的商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