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總是產能過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這個主題我想大多數的人第一時間想的是,[還不是各地方政府加大補貼造成的],這點是對,但這點是過程而已。 

 

raw-image



在觀察中國多年後,我認為其源頭則是,[地方政府官員的晉升條件是看其所在地的GDP的產值為多少!] 

當然我相信就算是這個,長時觀察中國政治狀況的人對此都很清楚瞭解,甚至這些人看到這其實不需要再往後觀看其他內容了,我相信這些人已經可以把這兩點聯想起來,不過如果覺得想集眾家之言來增加自己的認知,不妨可以再往下看。 

 

我向來認為,一個國家的走向跟未來,往往都是侷限於這個國家的政體文化跟思維,就像我知道某一個人的星座是天蠍座,然後他的原生家庭是怎麼樣,他出社會後經歷過甚麼,根據這些基礎條件,我們就能從發生一件事後,這個人大概會做出怎麼樣的決定,以及未來會不會後悔之類。 

 

所以我就從現有的狀況來告訴大家,為什麼會這個[中國官員晉升方式]會造成產能過剩。 

 

 

首先我要簡單講述GDP的真實問題在哪,畢竟這個可是我們長時間都聽小粉紅們怎麼吹捧的經濟核心重點。 

 

raw-image



---------------- 

所謂的GDP就是國內生產毛額,亦稱國內生產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在描述地區性生產時稱地區生產毛額,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勞務)的市場價值。 

---------------- 

 

 

其實從GDP總量來看待國家發展本身就很偏面,因為這個是從[資本主義的市場概念]角度去看,在市場角度本身就不看市場債務堆壘是否合理,這只是他們評估這個市場的波動會向好或者不好。 

他們其實是看這個市場能否讓商人從中賺到更多的錢,而債務本身對市場來說只是單純衡量市場是否能經營多久,甚至在資本主義為主的框架內,往往會支持舉債來擴大市場的熱絡。 

畢竟只要有[消費]就會有[市場]的互動,從而產生出[利益]。 

 

所以單從GDP來衡量國家狀況只能顯示出,這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活躍,發展可能向好,卻不能反映出這個國家的人民過的是否美好。 

 

我們這些年被誤導的狀況是,我們以為國家強大我們就能富裕,但真實是,國家強不強大,跟人民富不富裕是兩種狀況,比如歐洲的盧森堡就是人民最富裕的國家,但卻是在140多個國家當中,軍事國防上排第109名,如果真發生戰爭了,這肯定是最先滅國的國家。 

 

真的評估國家的強大與否應該是從[國家債務與經濟對比是否合理]的角度去看,討論的是一個國家長遠的發展,一個國家償還債務的能力,會不會[債留子孫],以及這個國家的資源是傾向哪一個人民還是財團,或者是特定階層。 

這個國家如何分配資源到各方各面的,如教育﹑基礎建設﹑醫療﹑軍事國防﹑科技創新等各種領域,才是知曉國家是否強大。

 

從[GDP總量去看待經濟成長],特別容易出現的問題之一在於,[就算舉債去製造經濟活動,也都能提高產值。] 

 

raw-image



也就是說,就算地方政府透支未來30年﹑甚至100年,就算每年光是利息就是該地方的GDP好幾百倍,也還是能讓你所在地的地方政府GDP呈現正向情況。 

而這就是目前中國經濟真實的問題,到底地方債務已經堆壘到何種龐大數字,真的沒有人知道。 

 

如果在我們民主國家當中,早就被[地方議員]或者[中央監察機構]揭露出來,但偏偏這是在中共國這邊,其隱瞞數據之嚴重程度,甚至早期出現一個[李克強指數],這是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命名的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 

 

最早由英國政經雜誌《經濟學人》於2010年提出,源於李克強在2007年任職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向當時來訪的美國駐華大使雷德解釋,用於更加精確不受影響地分析當地經濟狀況的數據[1]。他更傾向通過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作為指標因素來追蹤遼寧經濟變化,以擠掉統計數字的水分。 

 

2015年,李克強為《經濟學人》年刊撰文,提到「克強指數」三個指標「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新增銀行貸款」,利用這三個指標來判斷各地方的經濟狀況是否跟GDP能對得上。 

 

raw-image



但哪怕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之後很多地方產業爆雷的新聞知道,[就算中央道高一尺,可地方政府們還是魔高一丈],最終還是一堆數據兜不起來。 

 

就算中央想查,可如果大多數的人都是貪污的,那清廉的那一個人肯定是最先被踢出這個團體,同時其他貪汙的人也會維護被審查的那個人,形成所謂的共犯結構,而中央的官員難道跟地方官員沒有如同蜘蛛網般的人脈關係?中央的官員難道不是從地方政府這邊晉生升? 

 

[到這邊已經可以基本確定中國的GDP總量並非其官方數字這樣子,地方政府普遍造假到中央也無力找出真實狀況。] 

 

前面的內容描述,主要都是要告知我們對於GDP的迷思﹑中國負債有多嚴重﹑為什麼GDP還是增長的情況。 

 

回過來核心重點,既然提到[地方政府官員的晉升條件是看其所在地的GDP的產值為多少!] 

那麼各地方政府當然[有能力就會想辦法增加企業數量,如果沒那個能力就會把原有的企業規模給拉大。] 

 

畢竟提高企業數量跟產能會不會有供給過多現象,那本身都不重要,要知道地方官員們可不負責企業的利益損失,而且就算企業賠錢,該奉上的供奉還是要給,企業該為的GDP做的努力還是要做。 

[可如果企業的數量跟產能增加了,提高了GDP總量,官員們就可以往上晉升。] 

 

企業數量要如何增加?當然是看別人有什麼可以賺錢就跟風不就行了,而[低技術]﹑[低門檻]﹑[易模仿]的傳統產業自然首當其選。 

而且還要注意一點,這一類的產業往往可以在中國各個省份都能模仿起來。. 

 

當然大家跟風的結果就是[同類別的產品產量]跟著狂漲起來,只是因為[同類別的產品分布太散,所以才沒被經濟學者給注意跟統計]。 

通常這一類的計算都是進出口的數據才能留意到,外加中國的社會文化體制本來就是[共產主義],這是一個強調從[供給端]擴大產能來滿足國家需求思維,而非[資本主義],強調[需求端]來決定要建立多少產能。 

 

那麼當[產能大於需求的時候],自然只能降價促銷來力求生存,這時候脽能從各地方政府那邊取得較多的補貼,就當然能活得最久﹑最好。 

 

至於企業如何擴大產能,其實核心重點也是一樣都是[各地方政府的各種花樣的補貼]。可能是銀行貸款比較容易﹑可能是土地成本取得便宜﹑可能是容易從地方政府取得工程或者銷售量,反正這些補助補貼往往加大了[企業擴大產能做大做強]情況。 

 

在這邊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釋,為什麼加大補貼會擴大產能過剩情況,畢竟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國是一個非常內捲的國家,甚至捲到企業們根本賺不了多少錢。 

 

沒有多少盈餘又怎麼有辦法擴大產能? 

 

通常擴大產能的前提是要有足夠資金,而這一般6~7成以上的資金都是從各地銀行貸款出來的。 

銀行通常是根據企業的[財務狀況]﹑[信用評等]﹑[經營狀況]﹑[儲備資產]這幾個面向去評估要借貸多少錢出來。 

raw-image


 

然而在中國的普遍情況是,銀行們認同企業們首先在[財務狀況],將政府[稅務補貼]視為企業穩定的[營利],從而提高貸款的金額上限;將政府[土地補貼]視為企業穩定的[不動產],從而認定企業的資產良好而提高信用等級。 

 

甚至就算企業們沒有拿到財報上真實的稅務補貼,只要地方政府有認證,銀行端自然也無從查詢。 

 

所以我們單從汽車產業這邊來看這個問題就比較能感覺哪邊不對,當然中國各行各業普遍都是這種現象,可因為時間線拉得太長且類別太廣,所以遠沒單從汽車產業看來得清楚,畢竟汽車零件就是一種[低技術]﹑[低門檻]﹑[易模仿]的傳統產業。 

 

 

首先我們看的是汽車相關產業數據: 

 

  • 1982-2007年:在這段期間,中國的汽車生產企業數量逐漸增加,顯示出汽車行業的發展潛力。 
  • 2021年:中國汽車製造業企業數量達到16414個,較2020年增長4.6%。 
  • 2022年:根據企查查的數據,中國現存的汽車製造相關企業約為33.3萬家,顯示出行業的快速擴張。 
  • 2023年:汽車相關企業的註冊數量持續增長,2023年新增註冊企業超過394萬家,顯示出行業的活力和吸引力。 
  • 2024年:截至2024年11月,中國的汽車市場表現強勁,相關企業數量突破1531萬家,其中68.44%的企業成立於五年內,顯示出新企業的快速增長。 

再來我們觀看汽車品牌的資訊: 

  • 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存在222個品牌,這是當時的最高紀錄,顯示出市場的高度競爭。 
  • 2020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許多品牌面臨困境,數量減少至約110個。 
  • 2021年:中國的汽車品牌數量超過100個,具體數字未明確,但顯示出市場仍在持續擴張。 
  • 2022年:在售的汽車品牌數量減少至147個,這一數字反映了市場的整合和競爭的激烈程度。 
  • 2023年:中國市場上共有129個乘用車品牌,其中93個為本土品牌,36個為外資品牌。這一年,汽車企業的數量顯示出一定的穩定性,並且新能源品牌的數量也在增加。 
  • 2024年:預計中國汽車品牌數量將持續增長,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競爭的加劇,未來幾年內可能會有70%的品牌面臨關停或轉型的風險。 

 

這兩個數據就能發現一個很有趣狀況,[車企的品牌數量減少,可是汽車相關企業數量增加]。 

再來是電動車跟柴油車的零件數量對比,因為中國目前是往電動車這塊領域去推動。 

一般而言,傳統燃油車(包括柴油車)的零件數量約為[ 20,000 至 30,000 個,]具體數量取決於車型的複雜程度和功能配置,電動車的零件數量明顯少於柴油車,通常約為 [10,000 至 20,000 個],具體數量取決於車型的複雜程度和功能配置。 

再來是,光是中國一年可以產生的電動車數量,就是全世界的電動車總需求量的[2倍],這還不算中國以外的車企生產的電動車。 

雖然因為目前競爭激烈的關係,所以中國電動車生產效能並不高,但從一些觀察組織得到的狀況就顯示,如果中國電動車全力生產,就是全世界總需求量的2倍。 

所以目前中國為了增大電動車的需求,所以有意的減少柴油車數量擴大電動車數量,只是我並不看好這種作法,因為一般人一生頂多買4~5輛車,可隨著中國消費降級﹑集體返貧﹑中產跟富有階層外逃,中國有能力買新車的人數更是逐年減少。 

再外加一個很諷刺的現象,中國車企生產給自己國人使用的品質,往往不如生產給國外的人使用品質,一般在中國的電動車,我們不算電池的更換問題,畢竟那是消耗品,可其他的零件那就一堆問題了,往往4~5年後,電動車主花在維修費上,那也可以等同買一輛新的汽車。 

 

那麼回到核心問題! 

[請問這些車企與汽車零件相關企業,他們的資金是怎麼從銀行那邊取得貸款?從而轉型生產汽車零件﹑成立品牌?] 

總不可能是這些企業都是自己籌集資金創業﹑轉型。而不管哪一個國家,目前銀行貸款部門其實早與其他各家銀行的貸款資料都是資訊共享的,不然我在A銀行貸款後,再拿相同資料去跟B銀行貸款,不也是審核通過,所以在銀行界這邊肯定早就很清楚這邊電動車的產業已經是產能過剩,那又為什麼還願意放貸出去? 

要知道放貸出去,錢收不回來就是一筆呆帳,是銀行本身要自己承擔的。所以一定要有外力的介入,而這通常就是當地的地方官員過去逼迫。 

銀行放貸給地方企業,雖然不知道這地方企業跟地方官員有沒有親屬關係,或者是上下級關係,但放貸出去後開始蓋工廠﹑生產產品總歸能刷當地GDP總量來幫助官員晉升。 

然後這些企業又要各種回饋官地方官員們,這種一石二鳥的過程,任哪一個官員都會熱情地去做這些。 

當然債務留在銀行如何解決,似乎也是通過債務轉移的方式,形成一個地方債務,因為銀行通常也是自己人阿,幫自己人解決問題不是很正常的。 

只有當解決不了的時候,那也高層的人早已撈足夠了,債務問題也是留給下一任處理。 

 

其實中國各種產品產能過剩的邏輯就是如此,只不過種類﹑行業太多,沒有目前中國中央重視的新能源車產業﹑太陽能產業被各方人馬盯著整理資料出來,這才不懂為什麼中國總是有各種產能過剩的狀況。 

然後非得最終形成大家內捲來求生存,更別說隨著美國市場要跟中國脫鉤,歐洲因為烏俄戰爭經濟變得不好,消費也降級,也因為中國支持俄羅斯讓他們感受有危機感,這也變成這1~2年中國產品開始往其他國家進入。 

只是中國的產品往往與各國的產業有重疊,這也造成這些國家大量企業也跟著倒楣倒閉,迫使這些親中的國家不得不對中國提高關稅。 

如果未來川普真的對中國提高關稅,我們可想而知,中國商品一定要往其他國家傾銷,而這些親中的國家要嘛也提高中國的關稅,要嘛就是任何自己國家大量傳產企業倒閉,然後失業率提高。 

 

 

 

 

 

 

 

 

 

這是一個無法論述對錯的過程,因為每一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而我反對專制,所以現階段我會比較偏向我們中華民國這邊。我是一個期待中國民主自由的人、也期待中東、非洲各國人民也能卓越成長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到標題時,肯定有不少人看我是傻子一樣,認為我這不是講廢話嗎?又或者支持中國經濟的會覺得我太危言聳聽。 但如果看到我在2019反送中時,所以提出的論述後,就能瞭解我所說的一切。 此篇則是更把當時我所講述的段落,更深入講解為什麼我會這樣子判斷。
本文探討了中國股市救市的歷程。文章重新指出,年初中國採取的幹預措施與限制性政策雖然意在防止市場崩盤,但結果卻導致資金被困於股市中,讓屬於國家級基金的短缺可能會使情況更加嚴峻。 隨著中國股民的瘋狂投資行為,為何股市還會崩盤,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隊的資金趁機撤離。
在過去兩年中,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估計累積達7至11兆美元。雖然市場擔心地方政府的債務可能導致金融危機,但文章分析認為這種情況在中國不會發生。即使地方政府面臨還款壓力,借新還舊的策略和政府擁有資產等因素也能降低風險。此外,要瞭解中國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長期實行的一胎化政策對社會結構和財政壓力造成的影響。作者指出,這種斷層會擴大年輕次代的財政壓力和社會結構的忽然變化,從而引發更多矛盾和衝突。文章探討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並指出中國政府應該更多地投入資源來照顧老年人口。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首先臺灣法拍屋流程簡述,從債務人欠債開始,到最終的交易具體流程。潛在買家投標規則等。整體時間推算約9個月到1年半。如果債務人無法補繳或購回房子,將會進入法庭拍賣流程。 再來述說,中國的法拍屋應該要如何觀看
看到標題時,肯定有不少人看我是傻子一樣,認為我這不是講廢話嗎?又或者支持中國經濟的會覺得我太危言聳聽。 但如果看到我在2019反送中時,所以提出的論述後,就能瞭解我所說的一切。 此篇則是更把當時我所講述的段落,更深入講解為什麼我會這樣子判斷。
本文探討了中國股市救市的歷程。文章重新指出,年初中國採取的幹預措施與限制性政策雖然意在防止市場崩盤,但結果卻導致資金被困於股市中,讓屬於國家級基金的短缺可能會使情況更加嚴峻。 隨著中國股民的瘋狂投資行為,為何股市還會崩盤,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隊的資金趁機撤離。
在過去兩年中,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估計累積達7至11兆美元。雖然市場擔心地方政府的債務可能導致金融危機,但文章分析認為這種情況在中國不會發生。即使地方政府面臨還款壓力,借新還舊的策略和政府擁有資產等因素也能降低風險。此外,要瞭解中國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長期實行的一胎化政策對社會結構和財政壓力造成的影響。作者指出,這種斷層會擴大年輕次代的財政壓力和社會結構的忽然變化,從而引發更多矛盾和衝突。文章探討了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並指出中國政府應該更多地投入資源來照顧老年人口。
中國電動車行業的持續發展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從對中國車的支持到反感,都有充分的論述。然而,需要釐清中國車企的品質問題,並對能代表中國車的車企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首先臺灣法拍屋流程簡述,從債務人欠債開始,到最終的交易具體流程。潛在買家投標規則等。整體時間推算約9個月到1年半。如果債務人無法補繳或購回房子,將會進入法庭拍賣流程。 再來述說,中國的法拍屋應該要如何觀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經濟沉疴痼疾,問題癥結就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對症下藥,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 保羅克魯曼、辜朝明等經濟專家所提出的解方,均屬一致,那就是,中國政府應採取「迅速、充分且持久的財政刺激措施」。 如今,真相大白,拒絕此等正確對策者,正是親自送中國經濟走上崩潰路程的推手!
Thumbnail
中國經濟現狀,消費內需疲弱,只想依靠產能過剩「新三樣」外需支撐!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歐美祭出關稅壁壘!WTO總幹事警告全球面臨崩潰!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全球造成「中國衝擊2.0」,貿易關稅戰終將不可避免! 馬克‧吐溫(Mark Twain):歷史不會重演,但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中國大基建神話 上篇我們聊了關於中國企業慣性產能過剩之後,這篇我們接著聊中國政府機構同樣有慣性產能過剩的情況。其中包括過去十年最有名氣的高鐵神話與商業地產CBD的過度建設。 前者導致鐵路營運機構連年虧損,後者不僅導致中國各大城市的辦公樓空置率居高不下,甚至誇張的例子像河南鄭州新城或內蒙額爾多
Thumbnail
過往長期看好中國的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如今開始對中國經濟前景發出警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也表示,中國目前面臨需求不足問題,導致民眾、企業對經濟成長缺乏信心;增加政府支出是解方! 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早就指出:中國理應運用政府支出來提振需求以促進經濟,但卻不願意,真奇怪!
Thumbnail
按官方公佈的資料,中國2023年GDP為126萬億人民幣,合17.8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但人們卻感覺經濟增長不盡人意和憂慮經濟將進一步減緩。照說,按中國現在世界第二的經濟規模,即使按2-3%的年增長率,那也是不小的增長額。2023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接近一個中等國家的全年經濟總
Thumbnail
原文貼在這裏,那麽中國製造業為什麽會萎縮?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在這裏分享一下個人觀點,供大家討論。 1、農民失去了土地,城市又無法為他們提供就業。 ​先貼上知乎網友的一篇回答,農民種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這篇長短正合適(大部分都太長截不下來),我看了好多數字,普遍都在一畝1000元左右。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Thumbnail
<華爾街日報> 中國決策者越來越擔心資金空轉 中國的決策者越來越擔心,加大貨幣政策支持力度已經導致銀行系統流動性過剩,而這些流動性並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經濟沉疴痼疾,問題癥結就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對症下藥,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 保羅克魯曼、辜朝明等經濟專家所提出的解方,均屬一致,那就是,中國政府應採取「迅速、充分且持久的財政刺激措施」。 如今,真相大白,拒絕此等正確對策者,正是親自送中國經濟走上崩潰路程的推手!
Thumbnail
中國經濟現狀,消費內需疲弱,只想依靠產能過剩「新三樣」外需支撐!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歐美祭出關稅壁壘!WTO總幹事警告全球面臨崩潰! 中國產能過剩傾銷全球造成「中國衝擊2.0」,貿易關稅戰終將不可避免! 馬克‧吐溫(Mark Twain):歷史不會重演,但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
Thumbnail
所以,這一切都要怪中國,又一個逢中必反?看看,咒語用到最後自己都中咒了。 不是怪中國,是中國本身即是問題,就算中國完全不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一切遵從信用慣例,一樣會出事。量體過大,就注定今天的局會出現,除非當年是有限度改革開放,或是已開發工業國家,非常緩慢且有限的放出技術。
Thumbnail
中國大基建神話 上篇我們聊了關於中國企業慣性產能過剩之後,這篇我們接著聊中國政府機構同樣有慣性產能過剩的情況。其中包括過去十年最有名氣的高鐵神話與商業地產CBD的過度建設。 前者導致鐵路營運機構連年虧損,後者不僅導致中國各大城市的辦公樓空置率居高不下,甚至誇張的例子像河南鄭州新城或內蒙額爾多
Thumbnail
過往長期看好中國的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如今開始對中國經濟前景發出警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也表示,中國目前面臨需求不足問題,導致民眾、企業對經濟成長缺乏信心;增加政府支出是解方! 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早就指出:中國理應運用政府支出來提振需求以促進經濟,但卻不願意,真奇怪!
Thumbnail
按官方公佈的資料,中國2023年GDP為126萬億人民幣,合17.8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但人們卻感覺經濟增長不盡人意和憂慮經濟將進一步減緩。照說,按中國現在世界第二的經濟規模,即使按2-3%的年增長率,那也是不小的增長額。2023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接近一個中等國家的全年經濟總
Thumbnail
原文貼在這裏,那麽中國製造業為什麽會萎縮?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在這裏分享一下個人觀點,供大家討論。 1、農民失去了土地,城市又無法為他們提供就業。 ​先貼上知乎網友的一篇回答,農民種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這篇長短正合適(大部分都太長截不下來),我看了好多數字,普遍都在一畝1000元左右。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Thumbnail
<華爾街日報> 中國決策者越來越擔心資金空轉 中國的決策者越來越擔心,加大貨幣政策支持力度已經導致銀行系統流動性過剩,而這些流動性並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