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上帝上帝,你在哪?》—憶起同婚釋憲當年的同志議題學習之路,尋求超越對與錯的答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張原境,一位同志基督徒記者,因教會反同氛圍及自身躁鬱症,最終自殺身亡的故事。內容探討同志身分與基督信仰的衝突,以及教會對同志族群的包容性不足。 這部片不僅記錄了張原境的故事,並呈現了其他同志基督徒的經歷和觀點,反思教會應如何更好地接納和支持LGBTQ+信徒。有興趣的格友們可以關注一下~

2017年,是身為研究生的最後一年,活在自己世界的日常,竟被一篇報導所打破。謝謝這位把新聞貼給我的友人,讓我對這世界有了新的看見與持續不斷的反思。

繼那篇報導之後,我又尋找了一些相關文章與時事評論,逐漸思考著如何與現在的改變對話,如何與這個社會對話,以及與自己對話的機會。這篇重要的報導就是發生在2017年5月24號,同婚釋憲748號的消息

爾後幾天,陸陸續續有相關文章與報導出現在熱門搜尋以及社群網站的動態裡,無可避免地,受爭議議題如今跑出好像得出答案一般的決定,不同的聲音肯定隨之而來。 在教會界尤其明顯,畢竟這牽涉到個人接受到的信仰教導以及教義的解釋。  


法律的超越性意義


有篇針對大法官釋字結果的文章我覺得說得很好,刊登在2017年5月28號的《上報》。我們對法律的印象就是規範、紀律、限制,簡單說就是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但如果一項法律的發布能讓人覺得頓時撥雲見日,讓人覺得這件事能寫進歷史,那這項法律就不只是一項禁止你做、做了就把你抓去關的禁令,而是使得適用在這條法律上的所有人擺脫因過去錯誤的思想造成的歧視與壓迫,在這開創性的新時代裡平等地得到自由!  

耶穌的超越性

說到法律,想到的是新約《馬太福音》裡耶穌所說的:

「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這邊如果演一場話劇或許很有趣—

門徒:「老師,既然你來了,就幫我們看看現在的法律哪裡有問題吧。」

耶穌:「沒有問題,你們應當如此行。」

門徒:「呃,這個版本在你降生之前就有了,跟現在來比好像有點舊,因應時代變遷, 稍做調整應該不傷大雅?」

耶穌:「我實在告訴你們,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

門徒:「可是光看舊律法我們還不很懂每條律法的精髓,但現在也沒有修正過的律法可以看, 那我們要怎麼辦?」

耶穌:「看我。」  

早在聖經時代,耶穌就已經告訴我們律法不會只是石板上的那些字,他是道路、真理、生命, 他是律法的成全者,是福音的開創者,也是第一個不將法律僅僅視為規章教條, 而使它指向上帝哲理、用生命將它賦予超越性意義的先鋒。  

基督教信仰本身強調愛與包容,但部分教會和教徒在面對社會議題時,可能受限於自身的價值觀和傳統教義,而表現出排斥和不理解的態度。這也反映了信仰與現實社會之間的衝突和挑戰,以及信仰實踐中需要更多同理心和包容性的必要。所以我認為要用信仰回應社會議題需要先自省再行動,這不容易,因為這同時也代表著自己本身的信仰基礎須接受挑戰。這跟傳道人在準備講道講稿要注意的事情差不多:

你是完整查考經文脈絡與當時文化背景之後才統整出適合於現代講述的一個講題,還是自己已經先想好要講什麼題目才去找可以為講題舉例的經文?

對經文的錯誤理解與誤用,不是只有誤解上帝心意而已,也很有可能會讓講道中的聽者成為受壓迫的受害者而對基督信仰失去信心,甚至造成悲劇。


超越對與錯?

同樣在2017年有一部電視劇《通靈少女》,觀賞之後在思考一件事,影集裡常見信徒到宫廟問神,他們請示神明的方式大概是像這種問題: 要不要,好不好,能不能…類似yes/no文句的問法。回過頭來檢視我們對上帝的禱告,到底有何不同?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出現這種非A即B的禱告方式?

好像在要求上帝只能配合著我們的問題回答是或不是,但是充滿無限性的上帝,一定會有超乎對與錯的答案。所以我們應當如何求? 或是如何看待禱告這件事? 甚至我們應該問,禱告的本質是什麼?  


改變的精神,源自永不停歇的轉動

我小時候很喜歡一種玩具,叫做戰鬥陀螺。這種陀螺與傳統陀螺不一樣,有著稜稜角角五顏六色的像風車葉片一樣的零件,在簡單的比賽中,雙方用發射器將陀螺注入旋轉的力量並射出,在互相碰撞之後,還能保持旋轉狀態的陀螺就贏了。 所以,想贏,想勝出,就要不停地轉。有那種不轉會贏的陀螺嗎?

有人在生活中會想尋求安定,尋求穩定的日子,或許有人歷經滄桑,想如此過完餘生, 但如果是整個大環境出了差錯呢? 看看轉動中的陀螺吧,一直轉一直轉,很辛苦很累、身心俱疲。但是它的腳步是站穩的,甚至是能順應地形滑動的!

我們的生命樣態是如何? 是像倒在一旁不動不會有事、安於現況的陀螺? 還是像不停轉動、就算累個半死依然不畏環境堅持昂首站立的陀螺?

如果你還想為了貫徹自己的生命與信仰拚一波,那就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射器,做好預備站穩腳步一起喊:「3、2、1,GO~~~~~射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信仰心得&鋼琴伴奏教學
3會員
24內容數
教育現況相關—以現職教師的經驗,分享在教育現場所出現的各種狀況,希望透過文字的記錄能夠幫助到同樣在教育界打拼的教師們。 信仰相關—以現職長老教會執事的經驗,分享教會事工與基督信仰的心得。 YT頻道相關(思琴空間)—這個頻道是分享聖詩或詩歌的改編、伴奏概念與伴奏的演示。希望能藉由這些主題幫助到在教會司琴的音樂服事者。
2025/01/21
多年前,因為想把出外學習到的信仰帶回家鄉,不知道哪來的靈感,暑假期間突然積極 向教會提出想為會內的小孩舉辦靈修營的想法。當初的主題是:「如果耶穌有臉書?」 如果是現在要辦,主題名稱大概不是臉書應該是IG或是TikTok吧~ 那時候腦中冒出好幾個問號:聖經故事能不能不只是聖經故事?
Thumbnail
2025/01/21
多年前,因為想把出外學習到的信仰帶回家鄉,不知道哪來的靈感,暑假期間突然積極 向教會提出想為會內的小孩舉辦靈修營的想法。當初的主題是:「如果耶穌有臉書?」 如果是現在要辦,主題名稱大概不是臉書應該是IG或是TikTok吧~ 那時候腦中冒出好幾個問號:聖經故事能不能不只是聖經故事?
Thumbnail
2017/05/15
多年過去了,時常回憶起之前求學的種種,那時剛在新竹繼續我的升學之路,模樣就是一個新鮮人,什麼都想試試,去看看, 同時也意識到自己需要整理一下目前的信仰狀態了。從年初到開學,經歷了兩個營會自己又在教會辦了一個小營會,很累很衝,所謂燃燒生命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2017/05/15
多年過去了,時常回憶起之前求學的種種,那時剛在新竹繼續我的升學之路,模樣就是一個新鮮人,什麼都想試試,去看看, 同時也意識到自己需要整理一下目前的信仰狀態了。從年初到開學,經歷了兩個營會自己又在教會辦了一個小營會,很累很衝,所謂燃燒生命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2017/05/15
翻了翻臉書以前的貼文,竟然還找到十多年前的文章,教會正逢60週年, 那時候對信仰的想法也就那一點點,很粗淺,也不深入。 但或許,那是我進步的開始。 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 並不很深刻的了解早期教會的光景以及信仰前輩們如何打下的根基...
Thumbnail
2017/05/15
翻了翻臉書以前的貼文,竟然還找到十多年前的文章,教會正逢60週年, 那時候對信仰的想法也就那一點點,很粗淺,也不深入。 但或許,那是我進步的開始。 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 並不很深刻的了解早期教會的光景以及信仰前輩們如何打下的根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張原境,一位同志基督徒記者,因教會反同氛圍及自身躁鬱症,最終自殺身亡的故事。內容探討同志身分與基督信仰的衝突,以及教會對同志族群的包容性不足。 這部片不僅記錄了張原境的故事,並呈現了其他同志基督徒的經歷和觀點,反思教會應如何更好地接納和支持LGBTQ+信徒。
Thumbnail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張原境,一位同志基督徒記者,因教會反同氛圍及自身躁鬱症,最終自殺身亡的故事。內容探討同志身分與基督信仰的衝突,以及教會對同志族群的包容性不足。 這部片不僅記錄了張原境的故事,並呈現了其他同志基督徒的經歷和觀點,反思教會應如何更好地接納和支持LGBTQ+信徒。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以神之名》的Antisense免費宣傳 與同事聊起最近在看的劇集,三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黑暗榮耀,並竭力推薦尚未看過的第四位同事抽空觀看。前輩提到最近討論度很高的另一部邪教紀錄片,沒有打算觀影的我卻也略知一二,這得歸功於最近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爭相揭露紀錄片中挺身指控邪教教主性侵惡行的女主人翁
Thumbnail
《以神之名》的Antisense免費宣傳 與同事聊起最近在看的劇集,三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黑暗榮耀,並竭力推薦尚未看過的第四位同事抽空觀看。前輩提到最近討論度很高的另一部邪教紀錄片,沒有打算觀影的我卻也略知一二,這得歸功於最近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爭相揭露紀錄片中挺身指控邪教教主性侵惡行的女主人翁
Thumbnail
同志紀錄片《禱正:反同運動的醒與慟》是一部拍攝過去支持或主推「同志轉換療法」甚至「同志可以導正」的相關人士在離開「走出埃及」機構後真實做自己的訪談。他們曾經都覺得性取向可以治療修正,但直到現在他們做回了自己,並接受他們曾經傷害他人的事實。
Thumbnail
同志紀錄片《禱正:反同運動的醒與慟》是一部拍攝過去支持或主推「同志轉換療法」甚至「同志可以導正」的相關人士在離開「走出埃及」機構後真實做自己的訪談。他們曾經都覺得性取向可以治療修正,但直到現在他們做回了自己,並接受他們曾經傷害他人的事實。
Thumbnail
韓國社會對於LGBT議題的討論與關注,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還是較為忌諱的。也許是因為,以異性戀婚姻作為社會典範,加上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的普及,和源自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等多方因素,進而導致韓國對於LGBT族群的長期忽略與漠視。
Thumbnail
韓國社會對於LGBT議題的討論與關注,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還是較為忌諱的。也許是因為,以異性戀婚姻作為社會典範,加上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的普及,和源自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等多方因素,進而導致韓國對於LGBT族群的長期忽略與漠視。
Thumbnail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一部敘述較為近代30年的同志戀歌,台灣解嚴,台灣逐步走向自由民主改革開放的年代。兩位高中生張家漢和王柏德,彼此對上了目光重此離不開眼,在那青澀的歲月裡,他們瘋癲、胡鬧、甚至擁抱對方曖昧不明的狀況讓他們沉淪其中。但在學校開始招收女學生,王柏德心思被女學妹勾起,這份炙熱開始無法收拾
Thumbnail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一部敘述較為近代30年的同志戀歌,台灣解嚴,台灣逐步走向自由民主改革開放的年代。兩位高中生張家漢和王柏德,彼此對上了目光重此離不開眼,在那青澀的歲月裡,他們瘋癲、胡鬧、甚至擁抱對方曖昧不明的狀況讓他們沉淪其中。但在學校開始招收女學生,王柏德心思被女學妹勾起,這份炙熱開始無法收拾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追完【誰是被害者】了沒,這部在Netflix上熱播的台劇,講述的是七個詭譎的命案,以及每個命案背後所隱含了的社會議題。這些命案背後的故事,是否隱藏了你沒注意到的法律常識呢?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追完【誰是被害者】了沒,這部在Netflix上熱播的台劇,講述的是七個詭譎的命案,以及每個命案背後所隱含了的社會議題。這些命案背後的故事,是否隱藏了你沒注意到的法律常識呢?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專題|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文化與社會的象徵。以失語的被害者渴望訴說、追求理解為主題的《誰是被害者》,同樣,也呼應了我們社會的焦慮。在國際上被剝奪話語權的台灣,是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從而在遺棄我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專題|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文化與社會的象徵。以失語的被害者渴望訴說、追求理解為主題的《誰是被害者》,同樣,也呼應了我們社會的焦慮。在國際上被剝奪話語權的台灣,是否能夠訴說自己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從而在遺棄我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
Thumbnail
有些人把這部片視為女性主義的經典之一;這當然並無不可,但是如果深入這部作品的脈絡,就會了解到這部作品在宗教哲學上是如何延續了之前的問題意識。所以下面的文章分為兩部分:先說明該片如何延續宗教哲學中重要的問題意識,再說明從個人的立場出發,為何會認為本片視為女性主義經典恐有不妥。
Thumbnail
有些人把這部片視為女性主義的經典之一;這當然並無不可,但是如果深入這部作品的脈絡,就會了解到這部作品在宗教哲學上是如何延續了之前的問題意識。所以下面的文章分為兩部分:先說明該片如何延續宗教哲學中重要的問題意識,再說明從個人的立場出發,為何會認為本片視為女性主義經典恐有不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