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人啃書|生而為人好矛盾.《 為甚麼我們這麼想,那麼做?》.瑞典心理學家人心大揭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近期由於正值轉換跑道的季節,評估自己想要寫作和擁有較多個人時間學習和規劃等想法,所以一直在找工作上面有許多的條件設定和理想型,但問題就在於這樣渴望找份好工作又能讓自己擁有個人與工作間的平衡,如此想法導致比自己預設的找工作時間多了兩個月的空白期,內心的焦慮和經濟上的拮据讓自己這三個月憂愁氣息拉滿......。

在各種天人交戰之下,決定還是以經濟為主先找份過得去的工作,當然也要能handle住我想寫作和增進其他技能的慾望,終於在前段時間找到了一份符合基本條件的工作。畢竟先求有再求好,如果一直糾結在「找份好工作」(地位),即將失去或已經失去的機會就會因此增加。

所以時隔了一段(其實也沒有很久)時間,顧店的同時也把今天的這篇心得打出來,話有說回來,這次分享的讀物《為甚麼我們這麼想,那樣做?》跟我今天開頭提到的找工作的心路歷程其實也蠻相關的唷!

與著作相遇的契機

2024冬季,同為書蟲的我和母親一起到誠品南紡店舉辦的曬書市集晃悠,當時看到成堆的書籍在眼前打著超佛心價,我媽就整個失心瘋挑書,還要我也找自己想讀的書,這麼好康的事情是人都不會錯過的吧?

總之,我媽馬上就挑了好幾本,但我是屬於那種買東西都會猶豫再三的人,看到不錯的書卻想著我是否真的需要?這本書值得花錢買嗎?諸如此類的想法充斥,導致百貨公司都要打烊了我還沒選到半本書......(我知道很扯,但沒有誇飾)。

直到我媽說如果再不選就要結帳這句話之後,我就邊躊躇邊把兩本逛展期間覺得有點心動的書買下來了(付錢的是金主媽媽),看到這裡你應該就意會到-沒錯,其中一本書就是我今天要跟各位島民分享的讀物!

社會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溝通趨勢=本書的誕生

在聊到書中內容及感想前,首先來介紹一下作者安潔拉.雅赫拉(Angela Ahola)。這位瑞典裔心理學專家除了擁有心理學博士學識外,更身兼心理醫師、講師、作家。過去也曾在瑞典評選為最受歡迎的講師之一。安潔拉十分擅長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分析影響個人的因素、溝通傾向、刻板印象和偏見等主題。

著作本身的特色就如同標題所言,結合社會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以及時下的溝通趨勢、當代媒體研究。而接受安潔拉培訓的對象基本上以企業領導者和心理學系專業學者居多,比如Spotify、H&M、三星、萬寶華也都是她的知名大企業客戶。

本書的前言部分提及作者在寫出本書的大略構想時正和其母親、兩個女兒,共同在位於芬蘭南部的鄉間度假小屋休憩。就如前所述,安潔拉非常擅長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而這本書的誕生就是以此為基礎點撰寫而成:

  1. 你是否有和善、熱誠、值得信賴?
  2. 你是否有能力、具備權力與地位?

上述兩點是人與人相見之時,人們會下意識地在心中提出類似的疑問,也就是評價彼此並形塑第一印象的心理學。

而全書的整體價則簡單由三個部分所構成:關係、地位、知識,這樣的內容是不是似曾相識?告訴我們怎麼樣能獲取巴拉巴拉的技巧、能力那種告訴我們怎麼達到理想目標的書多了去了,這本書雖說以心理學角度同樣在解析人,不同於給你如何獲得甚麼的方法論,此書著重在讓讀者瞭解面對自己和外界的各種刺激下,我們為何這樣或那樣?能夠帶著覺察認識自己擁有這些反應或帶出某些行為是有根據的。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是想要為自己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與其不斷向外吸收方法(不知道究竟適不適合),倒不如打從一開始先認識自己,揭發所謂的慣性然後再逐步為自己打造改變的計畫,那會不會更適得其所?

用不同的角度寫出的這本心理學書籍因此深深讓我感到好奇,這就是我和《 為甚麼我們這麼想,那麼做?》相遇並受吸引的原因。

人際關係

在生物演化的歷程中,如果要說出是甚麼樣的因素讓人類與其他生物相較之下更顯獨特時,你會怎麼解釋?擁有並建立彼此間能理解且廣泛流通的語言,還有能夠彎曲的大拇指(這可能普遍人都不會想到,但確實人的大拇指所擁有的抓握功能是其他物種所缺乏的)。

在作者的論述中,「社交性」是在人類這數千年間的演化中非常顯著的一項特質,也是能被追溯到人類起源的一項特質。

當人以「我們」,而非「自己」或「他們」行動時,用生存法則來簡單說的話,其實群體行動是可以有效降低個體死亡率且有效補足彼此的弱項,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及壽命。即是說,人是無法離開群體生活的物種的,因為在我們的演化過程中,能夠提升個體存活率的方法已經藉由歷史祖先的足跡逐漸建立深化到人類的生物基因之中。

但當然我們也可以看見在這樣的群體模式中,我們也很容易落入人云亦云,或是各種人際關係上的挫敗和壓力,而這邊要給讀者明白一件事:了解自己為何會深陷在各種關係中無法自拔,那是由於人類這個物種對於生存下去的自然行為,但明白這點,我們可以給予自己更多的包容和思考空間,不是無可奈何,而是借力使力。

改變自己並非不可能,但除了了解這一點外,你還需要適合自己的方法達到目標。

地位

智者,貴族,強人,國王,征服者

它使他們謙卑 何苦追逐如此短暫的勝利?

就算我們踏過黃金、乘著讚譽的翅膀,那又如何?

地表最高的的為止於「他在此安息」,

她最高貴的頌歌,就以「你將歸於塵土」作結。

摘錄自艾倫.狄波頓《我愛身分地位》


追求地位和權力,相信這些字眼或對於這樣的欲求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說到地位,這也同樣攸關物種生存的目的。

若是擁有更高的地位和權力,高權位者想當然爾擁有的生存機率就越高,喔!擇偶的選擇也會高出非常多喔!(看看世界各地的國王還是皇帝他們的後宮就知道...)

在著作中,作者非常著重在大腦的運作機制以及生物學的角度來進行人類心理及行為的論述,而在這些論述之中,大腦裡頭分泌的神經物質也時常左右我們的情緒乃至行為。我們只要知道追求更高的風景並不是件壞事,換個角度說其實到頭來還是回歸到生存,但凡事都有份量的問題,當我們過度看重並追求地位時,這樣強烈的企圖心往往會帶我們走向滅亡,和生存是反其道而行的。

所以在書中作者也指出若是不希望淪為「盲目追求權位的殭屍」,保持自覺(清醒點人類)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訓練自覺這一條件的簡單方法相信大家應該都多少有聽過「正念覺察」這個詞吧?專注當下,指感受現在這個時間點的內在、情緒、想法、身體狀態等,人常常在看向過去或未來的某個地方,但卻在當下的時刻選擇忽略,但要知道過去已經無法改變,未來也尚未發生,我們所擁有的現在卻創造著那個還未到來的未來,且為過去的自己帶來毀滅亦或治癒。

知識

人能夠擁有現在的生活和社會蓬勃的發展,主要原因來自於我們對一切事物都抱持著或大或小的 「好奇心」所致。沒錯,人可是十分好學的生物,這邊說的不是學校的現代教育而是對於各種人事物的「好奇心」。為使好奇心獲得滿足,就要親自蒐集相關資訊並實際操作。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大腦會分泌 一種名為「多巴胺」的大腦神經物質,使我們處於愉悅興奮的狀態,另一方面,獲得的成果也同樣會滿足成就感,進而再次分泌 「多巴胺」,從演化學的角度而言,其實多巴胺可以說是一種大腦的獎勵機制,過去在歷史上可是能助人類一臂之力,增加存活機率的體內機制。

無法平息的焦慮感

我們可以捫心自問:為何孑然一身、和自己的各種想法與情緒相處,是如此的不自在,以致於有些人寧可給自己電擊?原因在於,在許多人心中,未經過處理的情緒恐怕是相當多的。我們通常只是強行壓抑這些情緒,但隨著時間越拖越久,它們就越難以處理。這麼一來,掏出手機、讓自己麻痺,反而還比較容易一些。(節錄本書P.232)

說到好學、追求新鮮感與刺激感的感官體驗和我們大腦的獎勵機制之間的關聯,就不得不提到現代人與這個機制的互動關係了。

就演化學而言,我們在自然生物課都知道物競天擇的概念,也就是生存力最強的物種會存留,這不只是在物種之間而已,同樣也包含同物種的生物構造轉變、去留存菁。歷史上很多這樣的演化過程,幫助物種能在環境的轉換之中適應並提高生存率,但從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世代是和現在的世代一樣,環境與一切外在因素轉換的速度之快,那是演化的速度沒辦法跟上的,而這樣的變化從工業時代開始至今,科技的發達、資訊的流通、時空地域無限制,現在的人類社會已和過去不同,經歷了全面性的大幅轉變。

手機的出現更是造成社會許多人開始普遍出現焦慮的症狀,一刻也靜不下來,腦袋24小時不斷運轉,因為資訊隨處可得,接觸新知的時間大幅縮短,導致我們沒有辦法輕易地安靜下來,這也是跟大腦的獎勵機制觸發多巴胺分泌有關,但這時的多巴胺分泌已經錯亂了,為了要滿足這樣愉悅的心情,我們會不斷地確認手機的內容以獲取新的刺激,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成癮的狀態。另外,抽菸、喝酒、觀看色情影片等成癮也是因同樣的大腦機制產生的病態依賴。

缺乏同理心的世代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說法,在最近二十年來人們感受同理心的能力已減少40%。而導致同理心下降的主因則是科技起飛,許多提升社會升回便利性以及娛樂的科技類產品問世,且受社會大眾廣泛使用。

雪莉.特克的論點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藉由真實生活中發展出同理心,並透過真實互動得以看到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到其他人、學會理解並同理他人。只有我們在一起、獲得直接的回饋時,同理心才能夠成長茁壯。

浪人想說

人誕生在這世上本來就有許多要面對和學習的課題,這是半分不假。過去曾聽過某人說過:「我有酒精成癮,但酒從來都不是我的問題,它是我生存下去的解方,真正的問題是我。我因為不願面對現實的狀況而選擇了以酒澆愁,當我下定決心正視問題並且讓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的同時,我也不再需要酒來幫助我了。」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就冒出了這段話,我想作者也是想鼓勵讀者能夠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吧。字裡行間處處無不透露著如此的信號:「你擁有自己身心的自主權」,沒錯,我們都有能力左右自己的成長與發展,這不限於生長背景或經濟能力等外在限制,要說有甚麼限制的話,那就只能是自己了。

在最後的最後,想借書中的一小段我很喜歡的觀點來作總結,希望在過年時節的各位也能擁有這樣的勇氣。

我們的確是具有社會性的物種,也很想成為「群體」的一份子-但也不必羞於與眾不同。那些導致你試圖抑制自己、裹足不前的,只是心中「專注於生存的念頭」,實際上,這一切並沒有你所以為的那麼危險。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各位島民拉媽斯貼,我是海島浪人~ 這裡是浪人的家,充滿浪人風格的小島。 在這裡,我會向所有島民及路過好奇的探險家們展現浪人小島的獨特風味。 沒有好壞之分,僅是將自我的想法和創作藉由這個小小平台抒發,希望藉由這個小天地能夠結識來自不同地方的創作家及同頻者,讓故事繼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島浪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4年12月7日,因翻譯著作的緣故,無意中發現了《Sometimes, When the Light》這首詩的片段,秉持著把整份內容消化再進行翻譯的龜毛原則,於是上網搜尋了原作詩詞及作者的介紹。 不知道島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遇見一件創作(可以是著作、畫、雕像等各項創作作品),不知為何才那麼一
人生總是充滿了不可確定性,那樣的詩意翩翩、不可捉摸。但真的是這樣嗎?若果可以擁有選擇呢?其實有趣就在這個地方:人總認為自己只能照著社會(也就是前人所打造出)的現有模版過好自己的人生,但問題是,當我不願屈就於「只是這樣」時,否定與指責的聲音就撲天蓋地的湧上前,彷彿渴望追求自我的這個願望是甚麼重大罪行一
“Why are you here?” 故事講述一名事業有成的男人—約翰在一次對於人生的迷茫下,決心給自己一個思考人生的假期,而就在要開始假期的起頭就遇到了無預期的大迷路,這讓約翰原本的計畫完全打亂,就在被焦慮與絕望雙重打擊到體無完膚的狀態下,森林深處一隅散發出溫暖的燈火點點—「生命咖啡館」
在車水馬龍的瀝青路面, 人聲吵雜的早市街道間, 天空的雲,地上的蚯蚓, 四季和生命交會。 一切看似習以為常, 沒有什麼值得驚喜的,這些日常。 浪人讀後感 羅英運用自身獨有的想像力,將日常與生活化為筆下的「超日常」。心思細膩的她,將鮮少他人會給予注意力、駐足停留的這些如同空氣般已成習
2024年12月7日,因翻譯著作的緣故,無意中發現了《Sometimes, When the Light》這首詩的片段,秉持著把整份內容消化再進行翻譯的龜毛原則,於是上網搜尋了原作詩詞及作者的介紹。 不知道島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遇見一件創作(可以是著作、畫、雕像等各項創作作品),不知為何才那麼一
人生總是充滿了不可確定性,那樣的詩意翩翩、不可捉摸。但真的是這樣嗎?若果可以擁有選擇呢?其實有趣就在這個地方:人總認為自己只能照著社會(也就是前人所打造出)的現有模版過好自己的人生,但問題是,當我不願屈就於「只是這樣」時,否定與指責的聲音就撲天蓋地的湧上前,彷彿渴望追求自我的這個願望是甚麼重大罪行一
“Why are you here?” 故事講述一名事業有成的男人—約翰在一次對於人生的迷茫下,決心給自己一個思考人生的假期,而就在要開始假期的起頭就遇到了無預期的大迷路,這讓約翰原本的計畫完全打亂,就在被焦慮與絕望雙重打擊到體無完膚的狀態下,森林深處一隅散發出溫暖的燈火點點—「生命咖啡館」
在車水馬龍的瀝青路面, 人聲吵雜的早市街道間, 天空的雲,地上的蚯蚓, 四季和生命交會。 一切看似習以為常, 沒有什麼值得驚喜的,這些日常。 浪人讀後感 羅英運用自身獨有的想像力,將日常與生活化為筆下的「超日常」。心思細膩的她,將鮮少他人會給予注意力、駐足停留的這些如同空氣般已成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工作、家庭生活、個人成長的一些瑣碎進步點滴。透過與自我成長相關的書籍、youtube影片以及感冒的閬苦經驗,作者反思人生的價值、目標及意義。此外,作者也分享了他對於自我專長及價值定義的迷惘,以及在工作與生活間的取捨困境。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著作者的求職心路歷程,探討了對金錢的心態轉變和尋找工作的初衷。透過內心的對話和療癒過程,作者獲得了對工作和金錢的新體會,最終找到了為自己而工作的初心。文章中還包含了對生活中各種珍貴的遇見和體驗的感悟。
許久沒寫文了,想不出甚麼開場白,趁著最近人生的波動期,加減寫寫關於我的精神科工作和身心靈學習的過程,事實上走在科學跟靈性的兩邊,摩擦的途中還是有很多矛盾的。 先說,我覺得我的工作,是在陽光稀微的地方,盡量找陽光,所以曾經有陣子我常說,就當作是心理的感冒,感冒了就要吃藥,然後好好養著。如果把這種不會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工作、家庭生活、個人成長的一些瑣碎進步點滴。透過與自我成長相關的書籍、youtube影片以及感冒的閬苦經驗,作者反思人生的價值、目標及意義。此外,作者也分享了他對於自我專長及價值定義的迷惘,以及在工作與生活間的取捨困境。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現代人的職場處境不再穩定,需要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投資組合生活方式有助於提供更多彈性以順應世界局勢,並且可以兼顧生活和擴增財源。發展具體行動方案,評估適切的興趣與能力,運用資源人脈、有效管理時間、分析投報效益是實現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著作者的求職心路歷程,探討了對金錢的心態轉變和尋找工作的初衷。透過內心的對話和療癒過程,作者獲得了對工作和金錢的新體會,最終找到了為自己而工作的初心。文章中還包含了對生活中各種珍貴的遇見和體驗的感悟。
許久沒寫文了,想不出甚麼開場白,趁著最近人生的波動期,加減寫寫關於我的精神科工作和身心靈學習的過程,事實上走在科學跟靈性的兩邊,摩擦的途中還是有很多矛盾的。 先說,我覺得我的工作,是在陽光稀微的地方,盡量找陽光,所以曾經有陣子我常說,就當作是心理的感冒,感冒了就要吃藥,然後好好養著。如果把這種不會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