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有些連結有打*號,是聯盟行銷的網址,也就是透過此連結購買該商品,我會有一點點分潤。)
從youtube推播的影片延伸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影片開始,接著找一些內部、外部的判斷真偽可能方法,簡言之,若沒有相關知識背景,可能就得從講的人是否可信、講的人是否真的講了這些話來判斷。但這可能還是有問題的。
當然,一個有信譽名聲的人或單位,為了保持這樣的形象,可能持續保持其發言的可信度。畢竟「說話可信」對他有利。
但是,想想,這樣直接相信還是有些問題。
首先。脈絡問題。「斷章取義」、「截頭去尾」、「只揭露部分真相」是常見的方案。若整個事件對自己有利,通常就拿那一段來講。常見的是科學期刊寫出一個發現,然後說未來可能可以解決某某問題。其實從這個發現到解決問題,路還很長。但忽略掉路還很長這一段,那顯然可以吸引目光。目光可是當代資本主義的珍貴資源。
再者,「浮動式標準」。各種原理原則可能是隨社會變遷而逐漸穩固,或者還有很多待解釋的反例、原則與落實仍有許多問題待處理等。這種情況下,「原則間的組合」便是讓自己立場穩固的方案。挑自己有利的原則來穩固自己的立場,相當常見,誰都會用,「可信的人」也會。
第三,沉默。畢竟很少人會拿石頭雜自己的腳。
第四,扁平的敵人。這尤其在需要攻擊敵對立場時相當好用。「他們就是那樣、所以就這樣」,但其實事情可能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樣。敵人的角色都相當扁平缺乏張力,有夠剛好。這種論點伴隨一些情緒激勵的用語,實在好用。讓我們忘了自己在同溫層,對方也在同溫層;自己的立場可能與自己所處的社會脈絡有關,對方也是;更重要的,自己可能是錯的,對方不一定「一定是錯的」。
要注意的是,講這些並不是要增加自己攻擊異己的能力。而是要說,每個人的能力與知識有限,我可能是錯的。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有效溝讓我們對事情有更多的理解,是我比較關心的點。在這樣的原則下,開始對所獲得的資訊開始去區辨,雖然不太可能在這個真真假假的世界裡找到完全的真相,但試著區辨一下或許也會有新的見解,我覺得還不錯。
當然這類主題有許多專業的討論,絕對比我這種隨意漫談來的有用。因此列一些書供參考,讓有興趣研究這些議題的人可以自己去發展。
經典級的書:
近年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