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難道當代女性典範仍必須依賴那樣的幸福│乖女孩 Babygirl (202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妮可基嫚與她的銀幕形象
解析本片主旨:非關慾望而關於自我毀滅
本片最強有力的覺察其實是……
為什麼本片是比可惜還要可惜的作品

一直以來Nicole Kidman很適合這樣的角色,這部片中她飾演的Romy,參雜她曾經扮演過的角色的影子,包含: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b)<大開眼戒 Eyes Wide Shut, 199>中的Alice,一點點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聖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2017>中的Anna,她是綜合菁英、高冷、矜持、壓抑的銀幕化身,但也正因為太適合而顯得套路,換個角度想,為什麼觀眾就愛看這類人設走向崩潰?但即使她在銀幕上也不乏褪去衣裳、毫無保留的演出,為何我們依然覺得那遠遠不夠?

Romy是個自動化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這個設定不只對應Romy的自我要求(最佳妻子、媽媽、老闆,更是女性典範),機器人、自動化的一步到位是基於程式和指令,而人類的行為舉止往往比那還要複雜得多,片頭Romy的假高潮便是一例,也暗示她擁有的完美都是靠偽裝得來,但人為何擅於偽裝又為何要偽裝,也有複雜「施與受」的關係,像是關於多數女性假裝性高潮早就不是新鮮事了,丈夫Jacob(Antonio Banderas飾演)卻不曾懷疑過─當然男人都不會主動懷疑自己的能力,但這個「當然」何以這麼理所當然呢─凸顯出這類「偽裝」不只為了個人也是為了他人演出,其「需要性」是雙方的、是共謀的,如同後段助理Esme說她沒興趣扳倒Romy,因為Romy是如此接近這個世界需要的女性典範,只要Romy願意給她「應得」的升遷,她就願意假裝不知道Romy的醜事……究竟什麼是女性需要的典範、是誰需要假的典範、又究竟為何要成為那樣的典範?這才發現人的價值再也無關自我,反倒任憑世界一步步塑造出我們是誰。

電影藉由Jacob談到女兒的學校報告時點出主題:「從來不是關於慾望而是自我毀滅」,這句話同時也拉高了本片思考的面向。實習生Samuel(Harris Dickinson飾演)的出現不只象徵現代社會權力結構的反動,更挑動Romy作為一個人、一個女人渴求權力的神經,像是疊骨牌一樣,重點不在於一個挨著一個細心排列,甚至也不在推倒後能否完整出現想像中的圖案,而是那推與不推的主宰權,手中瞬間掌握各種可能性的曖昧,因此與Samuel的踰矩、不倫正騷中Romy的癢處,迷戀起賭上所有也要站上懸崖的刺激。

Romy並不是渴望墜落,是渴望「能毀滅人生範本的權力」,那是比登上頂峰後所能得到的權力還要大的權力,她的真正叛逆是如此反社會。只是劇情本該順著這樣的立意繼續探索奇異的人性心理,但彷彿害怕太深刻會變成<鋼琴教師 La Pianiste, 2001, 麥可·漢內克作品>那樣地晦澀,於是在Samuel與Romy建立起秘密關係後回到情慾的老路,只為滿足大眾對私密性的窺淫癖,諷刺的是在這之後兩人的偷情完全失去了前段Samuel挑釁Romy的性張力,特別讓人失去興致的是配樂使用極度商業化,幾段對應情節的歌詞過於顯白,完全破壞兩人在精神上暗渡陳倉的神祕感。

老練的觀眾完全能想像這樣的情節會造成怎樣的結果,在逐漸失控後刻意安排Romy和Jacob開誠布公:她原先以為自己「不正常的慾望」是源自於在邪教/公社長大的童年陰影(是否暗酸前夫阿湯哥的山達基教呢?),以為自己是一頭怪物,卻發現「這與施虐、受虐無關,而是我就是這樣的人」,原來這一切無可推諉只是「我之為我」,與升職後的Esme取代Romy拍攝宣傳影片提問的那句:「女人,你們是誰?」形成強烈對比,即或字面上擁抱女性的多元,卻絕對不允許那蔑視規則、意圖毀滅的傾向;然而這個全片強有力的覺察竟輕易地以對白簡單交代,並非以她的選擇、行為表現出她對自己長期以來的不明所以,得到解答後的震驚、痛苦或說是釋懷,因此結局也只能是粉飾的幸福,即使Jacob願意配合Romy的性幻想(仍舊是表象的性,並且這段極為突兀、相當尷尬),即使有了改變也算不上深刻的成長。

<乖女孩 Babygirl>是個比可惜還要可惜的作品,儘管同樣的主題已有佳作但並非不能以都會現代的角度重新審視,但最終在商業性上拿捏失準、刻意工整的橋段十分匠氣、跳脫不出情慾顯得膚淺的原罪、想要談權力/性別/慾望/劣根性都只是點到為止而缺乏一針見血的勇氣,片末Jacob和Samuel扭打成一團更讓本片升級成鬧劇,─同時想到年輕的Antonio Banderas也曾是性感男神,年長後的邪魅感也自有一番味道,此時竟變成愛家好男人形象讓人有點水土不服,回看同場小鮮肉Harris Dickinson的魅力在電影中段就莫名下線─並不是「打起來」就是有戲,甚至只要讓兩個角色間的男性賀爾蒙互鬥就足夠有張力,被削弱的男角襯不起女主角內心的拉扯,想要迎合大眾的作法也無法使女主角變成鮮明的象徵性角色。

在當代語境下,「乖」已不純然是字面上正向的形容,我們宣稱討厭做個乖女孩,實際上正是成為了「服膺社會要我們這樣反抗」的乖女孩,就像是Jacob振振有詞女性受虐、弱勢的形象已經是過去式,以為這樣才是進步的思想,Samuel反倒表示Jacob的想法太傳統了;Samuel口中這種見山不是山的「乖女孩」是種稀有動物,以馴化(回歸本質、享受本質)反馴化(迎合社會期待、社會規範),然而最終目標希望能見山又是山─所有女孩能安於自己本來的樣子,不必宣稱、不必抗拒、不必偽裝、不必恐懼,臣服自己的原廠設定,不論乖不乖,都是寶貝(Baby)。

同場加映:

你願意為了什麼而跪下<絕對公平>:現代都會的兩性權力相爭

為了藝術為了愛<鋼琴教師>:情慾與被壓抑的「我」

集體的精神內耗<撒旦的情與慾>:女「性」反抗男「性」

相愛的條件<怪ㄎㄚ情緣>:SM的happy ending

美是一種禁錮<切膚慾謀>:小小感受一下安東尼歐·班德拉斯的邪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43會員
290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雖然又是一部關於機器人覺醒的故事依然有點樂子 科幻題材混種偷盜密謀嫁接女性復仇 黑色喜劇也還能給出一點小小思考 即使這些靈光並不算新鮮 但不刻意高深、一語中的並能融入適合段落就是一種巧妙 像是:女配角自承對女主角的敵意是因為「她的存在讓我(真人)像是替代品」 又或是:人類反倒依賴機器人說
Thumbnail
雖然又是一部關於機器人覺醒的故事依然有點樂子 科幻題材混種偷盜密謀嫁接女性復仇 黑色喜劇也還能給出一點小小思考 即使這些靈光並不算新鮮 但不刻意高深、一語中的並能融入適合段落就是一種巧妙 像是:女配角自承對女主角的敵意是因為「她的存在讓我(真人)像是替代品」 又或是:人類反倒依賴機器人說
Thumbnail
Romy是個自動化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這個設定不只對應Romy的自我要求(最佳妻子、媽媽、老闆,更是女性典範),機器人、自動化的一步到位是基於程式和指令,而人類的行為舉止往往比那還要複雜得多,片頭Romy的假高潮便是一例,也暗示她擁有的完美都是靠偽裝得來,但人為何擅於偽裝又為何要偽裝,也有複雜
Thumbnail
Romy是個自動化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這個設定不只對應Romy的自我要求(最佳妻子、媽媽、老闆,更是女性典範),機器人、自動化的一步到位是基於程式和指令,而人類的行為舉止往往比那還要複雜得多,片頭Romy的假高潮便是一例,也暗示她擁有的完美都是靠偽裝得來,但人為何擅於偽裝又為何要偽裝,也有複雜
Thumbnail
這部電影是一部探討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故事,並圍繞著家庭與愛情元素作為主軸,而這部也可以說就是把大部分與機器人有關的科幻設定在講述一次,從前面的敘事劇情鋪成,到後面較有張力的恐怖場面,也看得出導演偏好想傳達對機器人的負面看法,如機器人邏輯分析是否會超出人類所理解的面向,在例如機器人的集體失控......
Thumbnail
這部電影是一部探討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故事,並圍繞著家庭與愛情元素作為主軸,而這部也可以說就是把大部分與機器人有關的科幻設定在講述一次,從前面的敘事劇情鋪成,到後面較有張力的恐怖場面,也看得出導演偏好想傳達對機器人的負面看法,如機器人邏輯分析是否會超出人類所理解的面向,在例如機器人的集體失控......
Thumbnail
流浪吉普賽 超完美家政婦 敘事角度有趣的令我意外。有別於前年的《窒友梅根》,本片但是類似的框架,人工智慧科技日新月異讓當代開始使用機器人取代部分人類服務,故事主角是「使用」機器管家,我自己想用引號就是因為這牽涉到要如何面對人與機器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我們現在就處於電影超前現實一些的樣態臨摹
Thumbnail
流浪吉普賽 超完美家政婦 敘事角度有趣的令我意外。有別於前年的《窒友梅根》,本片但是類似的框架,人工智慧科技日新月異讓當代開始使用機器人取代部分人類服務,故事主角是「使用」機器管家,我自己想用引號就是因為這牽涉到要如何面對人與機器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我們現在就處於電影超前現實一些的樣態臨摹
Thumbnail
《駭客任務》裡探討人類與程式,最後都繞回了一樣的主題:愛、希望與選擇,其實就是一種等差、一種分別心。人性因等差跟分別心才得以愛和選擇,固然虛擬科技以及前衛的視覺特效會隨著時代越來越進步,但最終圍繞著科技進步所展開的討論,終歸得回到千百年前就在討論的「人性本質」──是什麼讓人與 AI 有所區別?
Thumbnail
《駭客任務》裡探討人類與程式,最後都繞回了一樣的主題:愛、希望與選擇,其實就是一種等差、一種分別心。人性因等差跟分別心才得以愛和選擇,固然虛擬科技以及前衛的視覺特效會隨著時代越來越進步,但最終圍繞著科技進步所展開的討論,終歸得回到千百年前就在討論的「人性本質」──是什麼讓人與 AI 有所區別?
Thumbnail
是我第一次看的俄羅斯影集,也是Netflix第一次購買的俄羅斯影集。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2029年的俄羅斯,大量的機器人佔據了原本人類該有的工作,保母、救護技術員、管家等。社會上對這些機器人的出現反應兩極,有些人覺得機器人很好,可以做一些勞力密集、或比較不受歡迎的初階或粗工的工作,另一派的人則認為機器
Thumbnail
是我第一次看的俄羅斯影集,也是Netflix第一次購買的俄羅斯影集。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2029年的俄羅斯,大量的機器人佔據了原本人類該有的工作,保母、救護技術員、管家等。社會上對這些機器人的出現反應兩極,有些人覺得機器人很好,可以做一些勞力密集、或比較不受歡迎的初階或粗工的工作,另一派的人則認為機器
Thumbnail
電影 ​ "我是你的完美男友 I’M Your Man" 艾瑪是柏林博物館的一名科學家。同意參與一項科技新品的試用:廠商會提供完美仿真人,並依照她的意識與潛意識、量身訂製出專屬她的夢幻生活伴侶。當艾瑪遇見了湯姆,這位外表與真人無異,金髮藍眼,講話帶有外國口音,會做菜還會做家事,更深諳九成女性所思所想
Thumbnail
電影 ​ "我是你的完美男友 I’M Your Man" 艾瑪是柏林博物館的一名科學家。同意參與一項科技新品的試用:廠商會提供完美仿真人,並依照她的意識與潛意識、量身訂製出專屬她的夢幻生活伴侶。當艾瑪遇見了湯姆,這位外表與真人無異,金髮藍眼,講話帶有外國口音,會做菜還會做家事,更深諳九成女性所思所想
Thumbnail
看了兩遍創造安娜後,我眼中的安娜始終不是什麼純粹的詐欺犯,而是位有生意頭腦,積極地打造自己事業的女人。事實上安娜的事件在以「創業」、「孵化夢想」、「弄假直到成真」堆砌而成的時代裡,並不是個個案。層出不窮的例子,或許正是現代社會這些「弄假直到成真」、「相信自己」等價值觀的偏誤。但這些偏誤怎麼產生的呢?
Thumbnail
看了兩遍創造安娜後,我眼中的安娜始終不是什麼純粹的詐欺犯,而是位有生意頭腦,積極地打造自己事業的女人。事實上安娜的事件在以「創業」、「孵化夢想」、「弄假直到成真」堆砌而成的時代裡,並不是個個案。層出不窮的例子,或許正是現代社會這些「弄假直到成真」、「相信自己」等價值觀的偏誤。但這些偏誤怎麼產生的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