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集體的精神內耗│撒旦的情與慾 Antichrist (200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這是部厭女電影嗎?
如何以符號解讀本片?
為什麼性在本片中這麼重要?
拉斯·馮·提爾為何以本片題獻塔可夫斯基?

不確定除了成為恐怖題材外,現代人對於撒旦、魔鬼還有多少敬畏。遠早於羅柏·艾格斯(Robert Eggers)<女巫 The VVitch, 2015>、<燈塔 The Lighthouse, 2019>帶有宗教神祕氣息、超自然力量的作品,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才是這類主題硬核的創作者,他的電影像在虐待演員、沒在討好觀眾,觀影的痛苦過程是場精神修煉,媒體說他自大、厭女、憎恨人類,但我情願相信他是刻意把對未知事物的揣想搬上銀幕,就他的執著來看,那些在我們之外的,其實滲透骨血、混亂腦髓,人類不必知覺、不必在乎,只要祂/牠知覺你、在乎你就已足夠。

符號,是拉斯·馮·提爾電影裡的標配,透過符號的異化質疑約定俗成、習以為常的文化的正當性,各種符號是如此顯而易見,幾乎人人都能說上幾句,因此在多重解讀、誤讀下,拉斯·馮·提爾注定充滿了爭議。

像是<撒旦的情與慾 Antichrist , 2009>的維基條目上寫著:「劇情暗示了女人本質便是罪惡,男人則是女人的『基督』……女主角夏洛特·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憑此片在坎城影展封后,也因為本片反女性意象濃厚,坎城評審團特別頒給此片『反獎項』(anti-award)……」,劇情中,女人的瘋魔理當算不上「暗示」了,但男人想要「治癒」女人的意圖完全沒有傳統意義下「基督化」(赦免、犧牲、苦民所苦)的塑造,所以就這麼容易接受直觀的二元對立反倒變得可疑,像是正中下懷似的讓主流媒體得以炒起政治正確、意識型態之爭,刻意忽略非黑即白的價值觀自身的破綻。

首先,剛學會步行還顫顫巍巍的嬰孩─這個片中最接近純潔無瑕的意象─開場沒多久就因(父母的)性而死亡,與聖經中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受的詛咒:「我必多多加增妳懷胎的苦楚;妳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形成顛倒,嬰孩的死斷絕了傳宗接代的意義,作為「懲罰」的性,卻同時也能是純粹、放縱的歡愉,藉由這個死亡也才開啟一連串男人、女人精神辯證的衝突。

兩人經歷不同的悲傷過程,唯有女人的悲傷被視為不正常的,而「必須」幫助妻子度過難關的丈夫,表現出男人的「正常」必須建立在他人(通常是女人)的「不正常」之上;身為心理治療師的男人、瀕臨崩潰的女人,在二元性別又堆疊上理性/感性、精神/肉體的對立,女人為了暫時逃避沈重的哀傷不時以性分散注意力,另方面也是透過肉體接觸想突破男人智性的高牆,女人直接訴諸感官、體感的追問是:你怎麼可以就此「好了」而不再悲傷?在高潮之後的空虛失落,可曾讓你稍微能同理我的感傷?

女人承受的正是一股基於本性的切身之痛,一旦把理性/感性、男人/女人看成對立,也代表我們將精神和肉體分離,性也就只是性,沒有複雜的情感在其中,女人才會不斷對男人的「愛」提出懷疑,更是男人始終無法「治好」女人的原因─他們從不在同個水平上看待事物。

當兩人前往女人曾經寫論文的森林小屋─伊甸(一個明喻),女人找到所有感官的連結─大自然一切的生命─會低訴、會哭泣,有生、有死,她的敏銳感受到腳被土地灼傷,男人的否認(不知覺)是已鈍化了所有感官,改以人類思維為一切認知的核心、主宰,當女人不順應「必須直面所有害怕之物」的指令而逃開,留下男人目睹一隻母鹿垂掛生產到一半的小鹿,這是給男人的第一個具象啟示,像就是多疑的多馬必須眼見才能相信基督復活一樣,以此連結女人生之痛苦、連結到與伊甸(人類的原始設定)相關的一切,然而此時,男人仍不明白。

與其說伊甸「催化」了女人的恐懼,實際上是被「文明」馴化的人類,對「自然」產生了恐懼。男人指導女人要與恐懼的事物「融為一體」,但男人卻是高高在上的,當他睡醒發現自己的手沾滿橡子像極了癤子,他害怕地揮掉、拔除,在耐性快被女人的「不受教」磨光,他更加仰賴邏輯的判斷:發現女人被論文主題「女性滅殺」影響,甚至孩子可能受到精神不穩定的妻子不當照料,他與女人當面對質,女人居然說出「女人是邪惡的」、「大自然是撒旦的教堂」,集政治正確於一身的男人斥責了她的想法─這段也是本片中拉斯·馮·提爾被判定厭女的原因吧─卻未曾意識我們早在心中已隱隱預設「這女人有問題」,她的「不當言論」只是說出了我們心中所想,我們和片中的男人一樣,需要邏輯、需要歸咎、需要答案、需要真理,而「女人」總是那個顯而易見的答案。

男人看見的第二個異象:嚎叫的狐狸彷彿說出人語「混亂當道」,這不是斥責而是揭示,揭示人類集體信仰純善、公義本身就是一種「混亂」,反倒是被視為混亂的自然才是唯一的真理,人類的驕傲高到無視於自己同屬自然之物,既可能是「聖靈的殿」為何不能是「撒旦的教堂」,沒有誰能自絕於外;就當女人和男人說「我好了」、「你治好了我」,男人卻拒絕接受女人就這麼「正常」了,而必須是由自己判定、診斷「妳可以正常」、「終於正常」,這引爆了女人服膺男性所代表的主流意識宰制(此不再單純指性別的對立)的終極不滿,她暴烈的反動不過是剛好而已(此並非指角色之間的暴力行為),但對男性而言更是作實了妖魔化的設想,仍舊沒有任何自省。

到了電影第三章,男人躲避殘虐的女人,拖著廢掉的腿藏身狐狸洞,竟在洞內「挖出」哇哇亂叫的烏鴉,他不假思索拿起石塊砸死烏鴉也於事無補,女人抄起鏟子「挖出」地洞的男人,在短短幾分鐘之內烏鴉和男人就像一場輪迴,也頗有聖經中門徒在墓地尋找耶穌時,天使問他們:「為何要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的興味。

女人將男人拖回小屋,拿起他的手愛撫自己的下體,卻再也無法靠著他者掩蓋本體洶湧的悲傷,至此,女人徹底絕望,不再冀望愛、理解、承諾、信仰,其後的自殘則是多數評論給出厭女的第二個「證據」,這個閹割的意象,卻是極端地以自己造成的痛苦凌駕外界、他者的暴力,象徵女人主動斷絕了宗教(文化發展出的)施加的原生、性惡的控訴。

趁著女人疼痛昏厥,男人掙脫了被女人拴著的枷鎖,奮力掐死了女人、逃出生天。在這個過程中,他始終對抗的是自我「之外」的邪惡,沒有改變的是他受難的形象、理性的觀點,改變的是他開始看見原本不能看見的事物:長久以來多少假真理之名被殘殺的女人們。在電影結束之後,真正的問題不是厭女與否,而是我們(男人)是否依然假裝看不見?

拉斯·馮·提爾將本片題獻給俄國名導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iy),除了塔導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宗教性以外,讓我想起曾看過南京大學出版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中一篇<象徵主義的敵人>他與女記者伊雷娜·布熱日納1984年的訪談內容,糾結在女性身分的記者和塔導的觀點並不在同一個理解上,後者對人性關注的敏銳纖細是超乎當下女性主義或男性主義的爭論,而就是回到上帝創造兩性的原點,「人」如何發揮原始設定中的那份獨特;或許對拉斯·馮·提爾來說也是這樣,去尋找「人」與「自然/上帝」之間的源頭更有意義,但人類總是將所有力氣耗在自身創造的群體間的壓迫、抗爭上,一如階級和性別,在<撒旦的情與慾>中的男人、女人,不是單一角色而是男人們、女人們,甚至無關性別,而是任何主流觀點絕對強勢與弱勢的雙方,本片直指在社會集體的精神內耗下,人將無法對生、死的意義問對問題,也將無法理解超越自我的奧祕。

同場加映:

迷信與它的處女地<女巫>:羅柏·艾格斯作品

恐懼的古老面貌<燈塔>:羅柏·艾格斯作品

我們是自己的反義詞<守望者>:人類文明世界的朽壞

相愛相殺,豈止獵奇<們>:兩性對立的肉體恐懼

不論貧富,人都改不了吃屎<瘋狂富作用>:階級對立的瘋狂鬧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39會員
262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影論寫作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8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23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2025/04/16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與1979年荷索版本相似的是,這部電影最終勾勒出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翻案故事。凡赫辛在原著中奠定的知識英雄角色到新版電影已不復見,原先由男性推動敘事的主導位置讓渡給真正的救世主:捨身結束末日的女主角艾倫。據此,艾格斯對原著小說的改編不僅重探女性歇斯底里的歷史,也以陰性的反英雄敘事批判了前作的性別政治。
Thumbnail
與1979年荷索版本相似的是,這部電影最終勾勒出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翻案故事。凡赫辛在原著中奠定的知識英雄角色到新版電影已不復見,原先由男性推動敘事的主導位置讓渡給真正的救世主:捨身結束末日的女主角艾倫。據此,艾格斯對原著小說的改編不僅重探女性歇斯底里的歷史,也以陰性的反英雄敘事批判了前作的性別政治。
Thumbnail
維基條目上寫著:「劇情暗示了女人本質便是罪惡,男人則是女人的『基督』……女主角夏洛特·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憑此片在坎城影展封后,也因為本片反女性意象濃厚,坎城評審團特別頒給此片『反獎項』(anti-award)……」,劇情中,女人的瘋魔理當算不上「暗示」了,但男人想要
Thumbnail
維基條目上寫著:「劇情暗示了女人本質便是罪惡,男人則是女人的『基督』……女主角夏洛特·甘斯柏格(Charlotte Gainsbourg)憑此片在坎城影展封后,也因為本片反女性意象濃厚,坎城評審團特別頒給此片『反獎項』(anti-award)……」,劇情中,女人的瘋魔理當算不上「暗示」了,但男人想要
Thumbnail
帶著女權視角去觀賞《可憐的東西》,看完後發現,以女權主義去定義這部電影太狹隘了,電影《Poor Things》中的Things不只是活在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更可泛指所有活在體制內的人們,偽善、貪婪、淫亂的人們。  於2023年上映,獲獎無數的《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愛爾蘭、英國和美國合拍的超現實科幻喜
Thumbnail
帶著女權視角去觀賞《可憐的東西》,看完後發現,以女權主義去定義這部電影太狹隘了,電影《Poor Things》中的Things不只是活在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更可泛指所有活在體制內的人們,偽善、貪婪、淫亂的人們。  於2023年上映,獲獎無數的《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愛爾蘭、英國和美國合拍的超現實科幻喜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法國電影《墜惡真相》運用懸疑驚悚的敘事結構,展現了當代社會中女性創作者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女性主義批判意識深受包藏,透過荒謬的審判過程,對法庭和媒體上的「厭女」言論和指控進行回擊。
Thumbnail
法國電影《墜惡真相》運用懸疑驚悚的敘事結構,展現了當代社會中女性創作者所面臨的困境與壓力,女性主義批判意識深受包藏,透過荒謬的審判過程,對法庭和媒體上的「厭女」言論和指控進行回擊。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Thumbnail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Thumbnail
#殺人者的難堪 #살인자o난감 說說劇中的女性。 此劇很明顯是一齣以男性為主導的劇,個人覺得是有點太過”性別”失𧗾! 雖則是男性劇、但女角多到數不勝數!當中不少還是美女!? 但, 劇中出現的女性幾乎不是被任人魚肉就是被肆意欺凌!?又很大一部份只出一幕、間場作用(?),但又經常大尺度演出
Thumbnail
#殺人者的難堪 #살인자o난감 說說劇中的女性。 此劇很明顯是一齣以男性為主導的劇,個人覺得是有點太過”性別”失𧗾! 雖則是男性劇、但女角多到數不勝數!當中不少還是美女!? 但, 劇中出現的女性幾乎不是被任人魚肉就是被肆意欺凌!?又很大一部份只出一幕、間場作用(?),但又經常大尺度演出
Thumbnail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Thumbnail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Thumbnail
近期好萊塢電影圈似乎偏愛推出女反派的個人傳記。DC最新系列電影《小丑女大解放》,繼高人氣反派小丑之後這次是DC宇宙第一部以女性反派為主角的電影。有別於神力女超人與生俱來的力量,集美貌與正義於一身的形象深植影迷心中,小丑女就像是烈日照射下的陰影一般,隱身於底層社會看盡了人世黑暗卻相信著純真的愛情
Thumbnail
近期好萊塢電影圈似乎偏愛推出女反派的個人傳記。DC最新系列電影《小丑女大解放》,繼高人氣反派小丑之後這次是DC宇宙第一部以女性反派為主角的電影。有別於神力女超人與生俱來的力量,集美貌與正義於一身的形象深植影迷心中,小丑女就像是烈日照射下的陰影一般,隱身於底層社會看盡了人世黑暗卻相信著純真的愛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