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生三願]的判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攝生三願]的判釋(象山慶25.1.24)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711514

     問: 48第18~20三是核心,對象十方眾生.18至心信樂→信,19至心偏願,20至心迴向→行.每一願皆應具足信行,十方眾生具足三資糧皆得往生.......19不限特定對象,大修行者。如何理解?

       慶答:關於[攝生三願]的經文解釋與彼此關係,眾說紛紜,涉及宗派判教的體系,很難楷定誰是誰非,或只能訴諸個人的信仰與抉擇。法然上人云:

    立宗之習,廣判教相,雖納眾機,終歸一味法。……諸宗皆以「我所立」為至極,以「他所修」為方便。……奪聖道益,取入淨土一法。所以真、止觀妙行至證悟時,必得淨土果報;華嚴、禪門悟入遂解脫日自然可至法王家。至佛土,必念佛身,諸教皆念佛

凡立宗之法,各以「自宗法」為勝,以「他人法」為劣。……所以禪門以教內為劣,以教外雖為至極,而是此「一宗執見」,他宗全「不可許之」。

立宗派之名非佛說,乃就自己所志之經教,學究其義,判其宗旨;諸宗各立宗名亦皆如是。

諸宗判教之習,作「與/奪」之釋,是常法也。

以下略舉有關[攝生三願]的幾種標準說法,各有依據與偏重;學人可各擇其所信受者,亦可引經論以質疑其他,但可能沒有最終的結論;因此,或應遵依善導大師所說:

      佛法不思議之力……,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總說-

義寂稱為[攝取至心欲生願攝取修德欲生願攝取聞名欲生願],各《觀經》之[下下品、上品、中品];

法位、玄一、憬興謂依序《觀經》[上品、中品、下品];

元興寺智光稱為[諸緣信樂十念往生、行者命終現前導生、聞名係念修福即生];

日本源空稱為[念佛往生、臨終現前、三生果遂]。

大安:

    對這三,自古迄今,有不同的界說,或觸及局部,然不以偏概全。總之,往生的前提是信,乃《觀經》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心。三心貫此三,18「至心信樂欲生」,19「至心願欲生」,20「至心迴向欲生」,此乃共同點。

在側重上不同:

18信,一念淨信得往生,行持上「乃至十念」。

19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含宗門教下各大修行人,生前住持、弘揚佛法,歿後徑登安養者。

20念佛功夫,亦不捨通途教門,以此功德迴向,增上品位。

平等普三類眾生到淨土。三乃對機的差異,不分優劣。淨業行人,抓住18的(信)核心,日常修為取法19、20的內蘊。

釋慧淨:

《觀念法門》舉18.19.20為「生增上緣」,由這三的增上作用力,能一切眾生得生極樂國土。

18念佛為真實,19諸行為方便,此二為當機,順次往生,受往生果;20為結緣,順後往生,第一生作業,第三生或之後受果。

18信佛智之全分念佛,直接化生。19疑佛智之少分念佛,或增進為全分念佛,即自然化生;或滯留諸行,亦蒙臨終來迎,然暫寄蓮胎。20為不明佛智之微分念佛,一生結緣下種,二生緣種成熟,或少分,或全分念佛,三生達成。三皆由念佛得往生,而雜諸行自力者,疑佛智故,住蓮胎。

日本淨土真宗

在阿彌陀佛的悲中,與全人類有關係的有這三個,也就是18、19、20。在這三個中,皆提到了「十方眾生」,也就是我們活著的全人類。阿彌陀佛的心跟我們有密切的關係。

-第18: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19: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欲生我國,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20: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三個是所有人完成「人生的目的」、得到「絕對幸福」的路。

18:真實--阿彌陀佛真正的心意,也就是要「無條件平等的給予所有人絕對的幸福」。

19、20:方便--人都以為阿彌陀佛的慈悲是有條件、有分別的,對於阿彌陀佛的慈悲很懷疑,因此阿彌陀佛又發起第19第20。這兩個又稱為「方便」的。有第19、20,人也不了解18的心,「方便」是進入真實的方法。 

第18 《大經》:阿彌陀佛賜給「絕對的幸福」,重點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三句。

第19《觀經》:釋迦牟尼佛教韋提希夫人做善,也為後世的眾生開示。19「修諸功德」--「定善、散善」十六觀,後三觀就是上品、中品、下品觀。

第20《小經》: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十方諸佛証誠,同讚「南無阿彌陀佛」的殊勝。20「植諸德本」,一切功德的根本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

【四庫全書】網

19願--攝受自力修行者,在攝生三願中難度最大,但成效最高,多為上品上生,在信行三資糧中,偏重於。本修行對應三輩往生的上輩往生。文的發菩提心,有兩種解釋,1.大乘通途,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2.真信、切、念佛生西方,信持名具足了大乘五菩提心,實質是一樣的。修諸功德,是六度萬行。本願攝受自他二力修行者,三資糧中偏於行。對應中輩往生,植諸德本,是《觀無量壽經》的淨業三福。自他二力念佛、修淨業三福,求彌陀感應,較符合國人的性格與踐行。但有三個盲點:1.不知要念多少佛號、修多少福德,才夠回向往生?沒有量化的標準,致信心不足;2.信心不足,就可能不往生或生邊地;3.不可執求感應,易有偏差。

18願攝受他力修行者,偏於信。對應下輩往生。是彌陀本中最不可思議的,不修六度萬行、淨業三福,只求至心信樂,稱佛名號,乃至十念,即可往生。與《觀經》流通分「付囑文」持無量壽佛名,及《阿彌陀經》的持名念佛,遙相呼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將淨土三經聯繫。與18關係密切的是善導、源空、親鸞。

唐.善導大師認為往生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信心正因,持名正行;雖推崇18他力,並不排斥淨土門或聖道門的其他修法,也強調了內因外緣的具足,是偏重他力而不廢自力。九品往生皆凡夫,可入報土,並依生前的善惡與修行而定其往生品位的高下。

日本.源空繼承了善導的理論,但改動頗大:排除稱名念佛以外的諸行,只依第18,這不僅有別於善導思想,亦不符大乘佛法的包容。全靠他力而斥自力。據念佛的深淺或數量,決定品位的高下。

日本.親鸞對源空的思想進一步認為,信心並非自力發起,而是阿彌陀佛所賜,在三資糧排除了「願、行」,只取「信」,建立了崇拜式的彌陀信仰,往生超九品而直取佛果,等同彌勒,位同如來。其說詞通俗易懂,但依其理論而生的激情式信心,卻難以持久。

日本人誤解了善導的思想,有兩個原因:1.當時日本文化的落後,造成了文化的斷層與差異;2.日本是「祭拜」的民族,理解偏頗、斷章取義,以宗派的思想,取代整體佛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的沙龍
0會員
30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象山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30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2025/01/30
六字真經(象山慶’25.1.27)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真經」乃道教用語,蓮池大師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為了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真言(mantra)、明咒(vidyām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Thumbnail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1-立撮(象山慶24.12.27)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
Thumbnail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
Thumbnail
2025/01/30
彌陀悲救圖.2-回首(象山慶24.12.27)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日行一善存好心,每一發心,必為人間的利益著想; 日發一願做好事,每一發願,必為人間的莊嚴用心。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願》
Thumbnail
日行一善存好心,每一發心,必為人間的利益著想; 日發一願做好事,每一發願,必為人間的莊嚴用心。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願》
Thumbnail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 「朗開經文,普化群倫」,法雨遍灑十方三界。如此美好的設想,能不能如願,除了「冥心一誠禮真經」的至誠,還在「無量誓願深」的菩提心。
Thumbnail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 「朗開經文,普化群倫」,法雨遍灑十方三界。如此美好的設想,能不能如願,除了「冥心一誠禮真經」的至誠,還在「無量誓願深」的菩提心。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Thumbnail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3]增長。
Thumbnail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3]增長。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三面,下面倒數第二行的地方。 請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我們前面幾堂課已經把十大願王的內容介紹完畢了,這個地方就是總結受持的利益。 第一個、「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第二個、「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三面,下面倒數第二行的地方。 請看到戊四、「結益令知」。 我們前面幾堂課已經把十大願王的內容介紹完畢了,這個地方就是總結受持的利益。 第一個、「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第二個、「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