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定心與散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念佛-定心與散心(象山慶25.1.13)

請問:印光祖師有強調"都攝三根",心想.口念.耳聽,問題來了!現在打佛七領眾念佛,多用麥克風,多數念佛人,可能重在名號音聲,心想的部分,就忽略了.也可能對彌陀洪名的內涵,不很清楚,在念佛中,很難心存名號的功德利益,乃至以生死心感恩心念佛。很多人都覺得打地鐘很重要,速度的快慢,及節奏感或追頂念佛,是多年來普遍的趨勢.

慶答:我初步的的感覺是:過多的要求與儀軌,可能將念佛弄得太複雜、太分心了。

持名念佛是徑中徑,越簡單越易於實行;六字洪名的(名義體性)內涵、(內證外用)功德、(現生往生)利益,這些基本教理,要在平時,從佛經祖論及法會開示中多聞熏習,自心中略知並祛疑即可,並依此而啟信、發願,相續持名;或至少邊疑邊念佛,不成障礙;

至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是上根夙慧者的功夫,不宜以此要求一切念佛人,以免因「畏難」而生退卻,失信心。身口意「三到」固然最好,久而得定心。然而現代多數人或事忙或心亂或體弱,很難做到「定功」的一心不亂;退而求其次, 或攝心默念、或散心稱名,耳聞或不聞,但念念相續或斷斷續續,以長時間而言,都可算是成片;重點在他「心得決定(至心、信樂、欲生)」,不懷疑、不放棄,有空就念、想到就念,以此為生命中大事,畢命為期,不退不失,這才是根本。

至於技術性、功夫性的操作,則可隨緣調整,只要越念越稱心(歡喜)、越順口(暢通),則信念就越堅定,行持也越自然,更能感受彌陀的悲心呼喚及佛號的功能卓越,就在日常單純的稱名中,越來越因「信佛念佛,必生淨土」的信知而喜樂,姑且稱為「佛喜」。

至於是否以「生死心或「感恩心」來念佛,是厭穢(苦)欣淨(樂)的總安心,也就是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也要在平時,從世俗生活上觀察而對「世間的苦空無常」有確認而厭離,並於淨土經論上聽聞而於「彌陀的救度往生」有信仰而欣慕;這兩者是互為因果而增上的,法師們可多依經論而詳加以解說、提醒,並分別依蓮友的根性而啟發、引導。讓他們逐漸從世間的迷執轉向淨土的嚮往,就可能發起「生死事大」「佛恩浩蕩」的信心。

以上是個人在家「長時」念佛,「每日」定課的狀況。 

至於打(念)佛七,集體念佛,則依道場的儀軌,如截流行策大師<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所說,乃入道場專修的別時行儀,目標是《般舟三昧經.行品》所說:「若有人,七日七夜在道場內,捨諸緣事,除去睡臥,……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是個人平時念佛之外的一種加行,在七天之內,擺脫一切俗務,在固定的場地、時間、作息、行道中,與同修大眾,同見同行,專心一意的念佛,易於達到一心不亂。這既是考驗平時念佛的功夫,也是團體互相支持的心力,以及佛光的加持、法師的引導。

打地鐘要密而勻,清亮而不暴,節奏分明而輕巧,不重濁、不浮躁、不催板,打出修行人的氣息。」與此相關的速度、節奏感或追頂法,或可因人而異,有些人適於口稱掐珠或、默念計數,或配合木魚、引磬、地鐘……,似乎很難一定說怎樣最好,這部分我沒意見。我個人不慣於用任何法器,每天只是單純的口稱念佛(用計數器是為了定課)。


以上僅供參考。並請指教,南無阿彌陀佛

avatar-img
0會員
21內容數
淨土門 :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象山慶-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輕鬆.寬坦.悠閒.隨緣=眾善隨喜,法義切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山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心所欲不逾矩(象山慶25.1.10)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1];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老天不絕人,迴峰轉出路;花開蝶競食,蔭成鳥爭宿。 人只活在個己心識中,世間與人事,乃夢想攀緣的幻像,來了又去,唯留殘影與餘情。經云「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
隨(自)智,隨(他)情 (象山慶’25.1.14)       佛教提及釋尊說法的方便,如隨自/隨他、因請而說/不問自說,這類二分或三分的名義與關係,略釋如下。     《涅槃經》35:「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     隨「他」意:佛一向隨順他機之意,說方便
念佛人的浴佛節(象山慶24.4.29) 傳統的浴佛節,是象徵性的(效法諸天與龍王)以淨水灌沐「悉達多太子像」,感恩祂大悲方便,「八相示現」而降生娑婆,為眾生示範、開演如何藉假(五蘊身心)修真(清淨法身);時至今日,雖值末法五濁,仍有佛法可聞、三寶可依,在慶幸歡喜之餘,藉此世人共許的節日,以浴佛誦經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從心所欲不逾矩(象山慶25.1.10)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1];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老天不絕人,迴峰轉出路;花開蝶競食,蔭成鳥爭宿。 人只活在個己心識中,世間與人事,乃夢想攀緣的幻像,來了又去,唯留殘影與餘情。經云「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
隨(自)智,隨(他)情 (象山慶’25.1.14)       佛教提及釋尊說法的方便,如隨自/隨他、因請而說/不問自說,這類二分或三分的名義與關係,略釋如下。     《涅槃經》35:「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     隨「他」意:佛一向隨順他機之意,說方便
念佛人的浴佛節(象山慶24.4.29) 傳統的浴佛節,是象徵性的(效法諸天與龍王)以淨水灌沐「悉達多太子像」,感恩祂大悲方便,「八相示現」而降生娑婆,為眾生示範、開演如何藉假(五蘊身心)修真(清淨法身);時至今日,雖值末法五濁,仍有佛法可聞、三寶可依,在慶幸歡喜之餘,藉此世人共許的節日,以浴佛誦經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現代化(善導流)淨土宗(象山慶24.4.16)     目前台灣的「宗派」,或可歸納為兩種:聖道門-人間佛教(佛光+法鼓+慈濟)、淨土門-中華(善導流)淨土宗協會,前者以此時此地的「人道」之永續修行,後者乃他方他界之「極樂」的往生成佛。    淨土三經,宗旨一致:以「專念名號」(宗/行)得生「彌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