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農品格來聊》EP69 紀錄片《種土》的多元視角對談:農業創業者與劇場人的交會 feat.《庭雅小聚場》Tanya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精華重點:


1.紀錄片特點:

由顏蘭權導演執導,拍攝1,800小時影像,最終剪輯成142分鐘

溫和但有力地描繪農民日常生活

呈現農業與文化、經濟、氣候變遷的密切關係


2.台灣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

農地零碎化,平均農地面積小於1公頃

農業人口高齡化,平均農民年齡超過65歲

缺乏年輕人接棒

市場議價能力低


3.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推動六級產業化:整合生產、加工、行銷

結合永續與科技:智能灌溉、大數據分析

建立農業社群與合作社

跨產業合作,科技業支持農業


4.文化意義:

農業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文化記憶的承載

保存傳統農耕方式

傳遞土地故事和文化


5.關鍵呼籲:

工業、科技業應支持台灣農業

推廣食農教育

重視ESG(環境、社會、治理)議題


6.創新嘗試:

利用智能技術監控土壤

數據分析預測氣候

永續耕作模式探索


核心精神:農業是連結土地、文化、經濟的重要紐帶,需要跨產業合作和社會共同關注。


種土.紀錄片種土,無米樂,土地議題,農業創業,永續農業,台灣農業現況,顏蘭權,智慧農業,大數據農業,科技農業,農地零碎化,農業人口老化,食農教育,ESG議題,農業文化,土地記憶,傳統農耕,六級產業化,農業跨界合作,農業社群


參考資料:

《庭雅小聚場》- https://open.firstory.me/user/tanya-theatre/platforms

《種土》公視+免費線上看 (2024/12/20~2025/3/19)- https://reurl.cc/049R0Y


收聽連結


逐字稿:

《種土》紀錄片的多元視角對談:農業創業者與劇場人的交會

對談人:子昂、庭雅

開場(0:00-3:00)

子昂:哈囉,歡迎收聽《格外農品格來聊》,我是子昂!

庭雅:大家好,我是《庭雅小聚場》的主持人庭雅,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最近討論度很高的紀錄片——《種土》。

子昂:對,這也是《格外農品格來聊》第一次的對談節目,這集會在《格外農品格來聊》跟《庭雅小聚場》同步上架喔!!

庭雅:《種土》這部紀錄片真的讓我感觸很深,身為劇場人,我覺得這部片不只是關於農業,更像是一場對土地和人的對話。

## Part 1:從影劇視角看《種土》的敘事與情感(3:00-12:00)

庭雅:作為影劇人,我看《種土》時特別注意到它的敘事方式。它沒有用很強的說教語氣,而是用一種非常溫柔但有力量的方式,去描繪農民的日常,特別是那種面對困境時的堅韌。其實我一開始對農業沒什麼特別的關注,直到看了《種土》,才發現土地的生命力和人們對它的依賴是如此深刻。

子昂:大家可能知道《種土》的導演顏蘭權過去的作品《無米樂》,這部片影響了很多後來的農業從業者,還有後壁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顏蘭權的風格對我來說是哪種很平鋪直敘的說著一個很真實很生活的故事,那個力量是滴水穿石的,它讓我們看到農業不只是種植,而是跟文化、經濟甚至氣候變遷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片中很多農民的故事都很真實,讓人感同身受,比如那個年輕的返鄉農夫,花了幾年時間改良土壤,但一次天災卻讓所有努力化為烏有。對我來說,最觸動的是那些農友的故事,他們面對的是經濟壓力、環境挑戰,甚至還要跟城市化競爭。但是他們還是選擇堅守土地,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一句話:「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庭雅:我想多聊聊風格這件事。紀錄片很重要的就是紀錄者。紀錄者是不是堅持那個界線,以客觀的角度,或者說,盡量客觀的來呈現事實,即便那個事實是被篩選過的,但是紀錄者的態度或者說切點,非常重要。以這點來說,我覺得顏蘭權算是很老派的、很堅守分際的紀錄片導演,所以他的影像很有力量,很有後韻。

子昂:對,以這部片來說,顏蘭權拍攝了1,800 小時的影像紀錄,才剪出這最後142分鐘的版本,真的是用力很深,蹲點很久。

他還邀請臺灣民謠大師陳明章、楊亞歷、翁士凡、李宜蒼等人操刀配樂,還有「滅火器樂團」楊大正創作演唱主題曲,並由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擔任專業顧問。這些他找來的配樂、主題曲、甚至是郭華仁教授來擔任顧問,都看得出他的態度或者說觀點,你大概都可以知道,不過他還是相對客觀的。像紀錄片還有一派是像黃信堯阿堯那種,真的是介入很深的紀錄片作者,自己還旁白,很明顯的呈現自己態度的,比起來,顏蘭權真的是傳統派。

庭雅:對,阿堯的紀錄片他的旁白真的很搶戲,完全是不同派別。

## Part 2:從農業視角看《種土》的困境與創新(12:00-22:00)

子昂:如果從農業人的角度來看,從紀錄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困境:農地零碎化,台灣的農地面積平均小於1公頃,規模經營非常困難;農業人口高齡化,目前平均農民年齡超過65歲,缺乏年輕一代的接棒;還有市場價格波動,農民往往沒有議價能力。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導致的問題,像是農地零碎化,這是從耕者有其田、然後還有台灣長期的繼承分割而來的問題,加上台灣以農業支持工業,有很多的地段徵收啦,或者說台糖的地劃歸做工業區、產業園區,所以土地越來越破碎,這個已經是很難改了,而且是盤根錯節的問題,因為農業區跟工業區混雜,就還有工業廢水汙染田區的問題,真的是很難解。至於高齡化的問題,這個也是台灣普遍性的問題,不只農業,各行業都是,只是農業更明顯,因為年輕人返鄉的少,因為基礎生活設施不符合年輕人的需求、然後農業又比其他產業辛苦,很自然年輕人就比較少回來,這些都是一個一個惡性循環的問題。

庭雅:不過我們在紀錄片中有看到一些農業創業實驗,比如嘗試用更永續的方式種植作物,或用現代科技來改善傳統農業模式。這些內容讓我覺得農業其實也是一種創業,甚至是一種對未來的探索。這些是有未來可能性的嗎?或者說,是值得期待的嗎?

子昂:沒錯,像是用智能技術來監控土壤濕度、溫度,甚至是利用數據分析來預測氣候變化,這些都是我們目前農業創業的方向之一。但挑戰也很大,很多農友一開始不容易接受新的科技或模式,因為他們擔心投入過高或風險太大。所以推廣這些創業實驗的時候,如何建立信任真的很重要。當然要有政策支持,比如有輔導或者補助,讓先進者願意去嘗試,像是年輕人農友或者農企業願意投入,有成功之後,後續自然其他的農友就願意仿效,那個時候可能設備的價格也已經相對比較親民了,就才有機會普及。所以在這邊要呼籲一下立法院的委員們:不要隨便刪預算阿!!!

## Part 3:土地與文化的連結(22:00-32:00)

庭雅:作為一個劇場工作者,我常常思考土地和文化的連結。農業這件事其實也不僅僅是經濟活動,它包含了很多文化記憶。紀錄片裡提到的許多傳統農耕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保存。

子昂:這點我非常認同。農業其實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承載,從在地農產品到地方祭典,甚至是飲食文化,都跟土地息息相關。我們在做農業創業時,也希望能透過農產品講故事,把這片土地的記憶傳遞下去。像我們格外農品就有結合農業教育的活動,帶大家到農場實地體驗,讓人們更了解食物從哪裡來,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 Part 4:農業的未來出路(32:00-42:00)

庭雅:那麼,我們可以從《種土》這部片中學到什麼?或者說,我們能如何用行動來支持農業和土地?

子昂:我覺得台灣農業的未來出路有幾個方向可以嘗試:首先是推動六級產業化,把農業、生產加工、品牌行銷結合起來,不只是賣作物,而是賣文化和故事。像日本的「Mokumoku農場」,他們讓消費者參與農場體驗,製作香腸、麵包,甚至有農場會員制,讓收入更加穩定。

其次是結合永續與科技,利用科技解決氣候和資源問題,比如智慧灌溉系統、大數據分析,提升農業效率,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最後是建立農業社群與合作社,透過合作社模式,讓小農能夠共享資源,提升生產規模和議價能力,這也是歐洲很多國家的成功模式。

大家應該聽得出來,聽起來是農業,但其實已經不單純是農業的事情了,農業關係到很多產業,雖然農業直接產值不高,但是他是一切產業的基本。過去政府講農業支持工業,農業犧牲了不少,土地、水全部都是以工業優先,現在台灣的工業、科技業發展越來越進度,政府也開始談ESG,我也呼籲工業、科技業要多多支持台灣農業,不管是用AIOT、大數據的技術導入農業,或者各大企業要優先採購台灣農產品、做食農教育等等的ESG,真的是要互相支持,跨產業的共好,台灣的農業才有活路。

## 結尾(42:00-45:00)

庭雅:今天真的很感謝子昂的分享,讓我對農業和土地有了更深的認識。希望這次討論也能啟發更多人去關注農業,保護我們的土地。

子昂:謝謝雅庭的參與,讓我們能一起聊聊土地和農業的故事!這次的對談真的很有意義。如果大家對《種土》感興趣,記得找時間去看看,也別忘了支持我們的節目哦!我們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格外農品 GoodWill Foods的沙龍
16會員
116內容數
2023年的4月21日,格外農品就要滿八歲了!,因為不知道還有沒有九歲十歲,所以要趁現在把想要感謝的人一口氣講出來。因此我們規畫了「一日一感謝」這個活動,就算有一天格外農品不在了,也希望這樣正向的力量能夠持續延續下去。
2025/04/28
1.格外農品創業10周年:正式邁入第十年 。 2.主題:創業遇到的各種「創業鬼故事」 。 3.創業鬼故事舉例:果醬代工廠、草莓農民、前處理廠問題等 。 4.創業「驅鬼術」三招 : 積極查證:合作對象、員工等都要仔細查證背景資料。 無欲則剛:不貪心,避免被誘惑。 相信直覺:對覺得可疑的人事物保持警覺。
Thumbnail
2025/04/28
1.格外農品創業10周年:正式邁入第十年 。 2.主題:創業遇到的各種「創業鬼故事」 。 3.創業鬼故事舉例:果醬代工廠、草莓農民、前處理廠問題等 。 4.創業「驅鬼術」三招 : 積極查證:合作對象、員工等都要仔細查證背景資料。 無欲則剛:不貪心,避免被誘惑。 相信直覺:對覺得可疑的人事物保持警覺。
Thumbnail
2025/04/21
精華重點: 1.背景: 美國因與台灣的貿易逆差(2024年台灣賣給美國1163億美元商品,但只買了424億美元)對台灣施加關稅壓力 。 美國宣布對台灣課徵32%的對等關稅,後降至10%,並給予90天談判期 。  美國希望台灣減少對美農漁產品出口,並增加購買美國商品,包括農產品 。 
Thumbnail
2025/04/21
精華重點: 1.背景: 美國因與台灣的貿易逆差(2024年台灣賣給美國1163億美元商品,但只買了424億美元)對台灣施加關稅壓力 。 美國宣布對台灣課徵32%的對等關稅,後降至10%,並給予90天談判期 。  美國希望台灣減少對美農漁產品出口,並增加購買美國商品,包括農產品 。 
Thumbnail
2025/04/11
精華重點: 1.財務槓桿的雙面刃:財務槓桿是借錢來放大收益的工具,用得好可以加速成長,用不好則可能導致嚴重虧損,特別是在市場波動大或外部環境變化時 。 2.關稅事件的啟示: 外部環境變化(如關稅、匯率)難以預測,可能對創業造成重大衝擊。 財務槓桿在順境時是加速器,逆境時則可能成為風險引爆
Thumbnail
2025/04/11
精華重點: 1.財務槓桿的雙面刃:財務槓桿是借錢來放大收益的工具,用得好可以加速成長,用不好則可能導致嚴重虧損,特別是在市場波動大或外部環境變化時 。 2.關稅事件的啟示: 外部環境變化(如關稅、匯率)難以預測,可能對創業造成重大衝擊。 財務槓桿在順境時是加速器,逆境時則可能成為風險引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精華重點: 1.紀錄片特點: 由顏蘭權導演執導,拍攝1,800小時影像,最終剪輯成142分鐘 溫和但有力地描繪農民日常生活 呈現農業與文化、經濟、氣候變遷的密切關係 2.台灣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 農地零碎化,平均農地面積小於1公頃 農業人口高齡化,平均農民年齡超過65歲
Thumbnail
精華重點: 1.紀錄片特點: 由顏蘭權導演執導,拍攝1,800小時影像,最終剪輯成142分鐘 溫和但有力地描繪農民日常生活 呈現農業與文化、經濟、氣候變遷的密切關係 2.台灣農業面臨的主要困境: 農地零碎化,平均農地面積小於1公頃 農業人口高齡化,平均農民年齡超過65歲
Thumbnail
《種土》是紀錄片,主角有兩位分別是阿仁及安和哥。 阿仁從科技業離開前往高雄創業,回收食材廢料重新發酵,立志成為農夫的後盾,想改變已是加護病房的台灣土壤。 安和哥受到《清靜經》啟發,回家鄉耕作有機棗子的故事。 先謝謝顏蘭權導演拍攝這題材,再者感謝阿仁及安和哥願意曝光自己的故事,當然還有周圍的協助
Thumbnail
《種土》是紀錄片,主角有兩位分別是阿仁及安和哥。 阿仁從科技業離開前往高雄創業,回收食材廢料重新發酵,立志成為農夫的後盾,想改變已是加護病房的台灣土壤。 安和哥受到《清靜經》啟發,回家鄉耕作有機棗子的故事。 先謝謝顏蘭權導演拍攝這題材,再者感謝阿仁及安和哥願意曝光自己的故事,當然還有周圍的協助
Thumbnail
退化的硬土如何重獲生機?59歲的安和哥與41歲的阿仁,兩位農夫分別以「清」、「濁」之法來解決土壤死去的問題,「清」指的是安和哥以「清淨經」為本,使用有機法養地三十年,尊重土壤裡的生命,栽種的果樹才得以結實纍纍。「濁」指的則是阿仁推行的土壤運動,讓城市裡的垃圾變成有用的沃土,他因此到菜市場收集菜渣、到
Thumbnail
退化的硬土如何重獲生機?59歲的安和哥與41歲的阿仁,兩位農夫分別以「清」、「濁」之法來解決土壤死去的問題,「清」指的是安和哥以「清淨經」為本,使用有機法養地三十年,尊重土壤裡的生命,栽種的果樹才得以結實纍纍。「濁」指的則是阿仁推行的土壤運動,讓城市裡的垃圾變成有用的沃土,他因此到菜市場收集菜渣、到
Thumbnail
柯文哲提出五大農業政策綱領,以提升農業自給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其次,為降低農業災害損失,建立農業防災安全網。第三,推動農業 e 化,提升農業效率。第四,輔導農民組成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發展品牌農業,提升農產品價值。第五,鼓勵農民發展農村觀光、文創等產業,活化農村經濟。
Thumbnail
柯文哲提出五大農業政策綱領,以提升農業自給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其次,為降低農業災害損失,建立農業防災安全網。第三,推動農業 e 化,提升農業效率。第四,輔導農民組成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發展品牌農業,提升農產品價值。第五,鼓勵農民發展農村觀光、文創等產業,活化農村經濟。
Thumbnail
看見農村的美、勞動者的真摯、百工的匠人精神,節氣更迭四時而生,循著古老的智慧,讓我們重新認識台灣! 出版緣起,因著2016與黃名毅攝影師合作了樹院子粉絲專頁一整年的節氣文,想到這是個持續且漫長的合作契機,才有了集結出版的想法。但好事多磨,這本攝影集終於完稿了。
Thumbnail
看見農村的美、勞動者的真摯、百工的匠人精神,節氣更迭四時而生,循著古老的智慧,讓我們重新認識台灣! 出版緣起,因著2016與黃名毅攝影師合作了樹院子粉絲專頁一整年的節氣文,想到這是個持續且漫長的合作契機,才有了集結出版的想法。但好事多磨,這本攝影集終於完稿了。
Thumbnail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Thumbnail
本書獲2020年OpenBook好書獎》 這本《尋找台灣味》於2020年5月初上市,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Thumbnail
在先前的專題報導裡,我們介紹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傳統領域、WTO開放市場的衝擊和休耕政策帶來的危害。在瞭解了這些議題和背後的影響之後,也是時候來探討台灣這塊土地面對這些挑戰,擁有的真實力了。
Thumbnail
在先前的專題報導裡,我們介紹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傳統領域、WTO開放市場的衝擊和休耕政策帶來的危害。在瞭解了這些議題和背後的影響之後,也是時候來探討台灣這塊土地面對這些挑戰,擁有的真實力了。
Thumbnail
台灣加入WTO後,政府面對國際化的衝擊,為避免「穀賤傷農」,於1997年推動了「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也就是所謂的「休耕政策」。「休耕政策」透過補助稻農轉作其他穀物或休耕降低損害,這樣的政策原以土地的使用效率作為補助基準,卻忘記農村勞動力老化之必然。
Thumbnail
台灣加入WTO後,政府面對國際化的衝擊,為避免「穀賤傷農」,於1997年推動了「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也就是所謂的「休耕政策」。「休耕政策」透過補助稻農轉作其他穀物或休耕降低損害,這樣的政策原以土地的使用效率作為補助基準,卻忘記農村勞動力老化之必然。
Thumbnail
過去的土地政策,導致台灣的農地零碎化,從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路線。農民為了在有限的種植面積裡提高收益,通常會選擇透過講故事、重包裝…等方式,來提升附加價值。
Thumbnail
過去的土地政策,導致台灣的農地零碎化,從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路線。農民為了在有限的種植面積裡提高收益,通常會選擇透過講故事、重包裝…等方式,來提升附加價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