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想被AI淘汰?從DeepSeek R1學「提問力」:中年轉職者的認知紅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被取代焦慮」成為全民運動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將在5年內影響全球25%的職位,其中行政、客戶服務等白領工作首當其衝。

  更有趣的是,麥肯錫2024年最新調查顯示,年薪超過8萬美元的職位中,有73%需要與AI工具協作,但僅12%企業提供系統化培訓。這種技術斷層正催生新型職場達爾文主義:當AGI(人工通用智慧)步步進逼,中年轉職者卻意外握有反敗為勝的籌碼——「跨領域認知紅利」。

raw-image



提問力——人類最後的護城河

當傳統業務員學會「詠唱咒語」

  2023年中國平安保險導入DeepSeek-R1對話模型後,出現耐人尋味的數據:資深業務員透過AI生成的客戶方案,成交率比新進同仁高出42%。

  關鍵差異在於提問策略——菜鳥慣用「幫我寫保險方案」,老鳥則會追問:「客戶是45歲中小企業主,曾質疑終身險流動性,現有房貸200萬,該如何凸顯還本型保單的稅務規劃優勢?」這種精準的問題定義能力,讓AI輸出品質產生斷層式差距。

  這現象呼應Google DeepMind 2022年的發現:專業人士使用AI工具時,若具備「領域知識+抽象提問」能力,生產力提升幅度是純技術人員的3.2倍。就像米其林主廚與廚房新手的差別,關鍵不在刀具,而是知道何時該用剔骨刀或片魚刀。

跨領域的化學效應:為什麼哲學系能教AI寫程式?

  2024年IBM《AI協作白皮書》揭露反直覺現象:在系統性測試中,具備跨領域背景的受試者(如從文創轉戰科技業者),其AI提示詞(Prompt)獲得專家評分比單一領域者高出58%。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更設計「職涯混血指數」模型,發現擁有3個以上不相關領域經驗者,在AI輔助下的創新提案通過率達79%,遠高於專才的34%。

  「這就像教AI玩樂高,」人工智慧倫理學家凱特·克勞馥(Kate Crawford)在《Atlas of AI》中比喻:「單一領域專家只會照說明書堆疊積木,而『認知雜食者』能拆解玩具車零件蓋出太空站。」

中年轉職者的復仇者聯盟

  當23歲的Z世代還在苦惱「要怎麼讓Midjourney畫出正確的手指」,45歲的轉職者早已深諳提問精髓。前寶潔品牌經理轉型AI產品總監的王治華分享:「過去訓練新人要問5W1H,現在訓練AI竟異曲同工。當系統給出荒謬答案,我馬上知道是問題定義模糊,就像當年抓包廣告公司用錯TA(目標受眾)數據。」

  這種能力遷移正在創造新職業樣態:

  • 前記者成為AI內容審查長,憑新聞敏感度設計事實查核演算法
  • 資深人資轉型AI教練,用組織行為學優化員工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 退休教師組成「銀髮提示工程師」團隊,為教育科技公司設計情境式學習模組

認知游牧民族的文藝復興

  當OpenAI推出GPT-4o時,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在X平台寫下:「最危險的錯覺,是把AI當百科全書而非顯微鏡。」這句話恰為中年轉職者指明出路——我們累積的跨領域認知,正是打磨這台「顯微鏡」的最佳砥石。

  未來5年,Gartner預測將有65%企業設置「人類智慧長」(Chief Human Intelligence Officer)。這或許暗示著最諷刺的進化:當機器學會思考,人類終於要認真學習「如何提問」。而那些曾被視為「雜學」的職涯曲折,終將在AI時代兌現為最保值的認知貨幣。

  正如哈佛商學院教授卡林.拉哈尼(Karim Lakhani)所說:「AI不會取代人類,但會取代不會用AI的人類。」現在問題來了——你準備好提出下個改變職業生涯的好問題了嗎?

用純粹主觀的方式深入解析曾經發生但現在還看得見的教育現場、時事觀察與可能是所謂「創新」商業或職場議題。 一切都是Jia's Talk,Just Talk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ia's Talk 嘉式頭殼 的其他內容
當OpenAI與Google爭奪AI霸權,新創公司如何突圍?本文拆解算力成本、生態位戰略與技術黑科技,從知識蒸餾到邊緣計算,看DS如何運用「小預算」打贏「大戰爭」。從醫療、風控到工業檢測,垂直領域的輕量化模型正成為新創的生存關鍵。未來,去中心化AI與算力共享經濟將改寫遊戲規則。
當OpenAI與Google爭奪AI霸權,新創公司如何突圍?本文拆解算力成本、生態位戰略與技術黑科技,從知識蒸餾到邊緣計算,看DS如何運用「小預算」打贏「大戰爭」。從醫療、風控到工業檢測,垂直領域的輕量化模型正成為新創的生存關鍵。未來,去中心化AI與算力共享經濟將改寫遊戲規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說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就像說有了網路或PowerPoint公司就不必聘請員工一樣荒謬。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讀者您好 首先,讓我們釐清一個事實:AI 這個話題確實非常熱門,而且對很多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如果你不會 AI,就會立刻被淘汰。 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很多方法可以緩解這種焦慮,讓你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AI的快速發展震驚全球,每個人都焦急的希望找到未來的趨勢 — 「到底哪類職業不會被取代?」,為求自保。我認為AI最終能在所有領域輕易的透過一個指令的輸入,就能輸出一個「平均值水準的成果」。那麼如何才能超越平均值?則必須選擇自己所熱愛的領域。點擊閱讀了解為什麼。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高盛最新研究,人工智慧工具可能對全球三億工作產生影響,重塑就業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專家強調必須謹慎應用人為判斷AI技術,避免錯誤和偏見,強調 AI 是提高生產力工具,非完全取代原有工作。儘管 ChatGPT 等技術引起擔憂,根據商業內幕的報告,列舉十項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工作,探討未來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說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就像說有了網路或PowerPoint公司就不必聘請員工一樣荒謬。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讀者您好 首先,讓我們釐清一個事實:AI 這個話題確實非常熱門,而且對很多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如果你不會 AI,就會立刻被淘汰。 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很多方法可以緩解這種焦慮,讓你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AI的快速發展震驚全球,每個人都焦急的希望找到未來的趨勢 — 「到底哪類職業不會被取代?」,為求自保。我認為AI最終能在所有領域輕易的透過一個指令的輸入,就能輸出一個「平均值水準的成果」。那麼如何才能超越平均值?則必須選擇自己所熱愛的領域。點擊閱讀了解為什麼。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高盛最新研究,人工智慧工具可能對全球三億工作產生影響,重塑就業市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專家強調必須謹慎應用人為判斷AI技術,避免錯誤和偏見,強調 AI 是提高生產力工具,非完全取代原有工作。儘管 ChatGPT 等技術引起擔憂,根據商業內幕的報告,列舉十項有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工作,探討未來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