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改變別人」這句話時常看到,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
我有位朋友,她專職帶領讀書會,她的臉書和部落格只貼書的摘錄,不知是她讀書會的用書,或是她欣賞的書?一本書會連著貼好幾則,以前我有時候會看一下。
有一次我看到一開頭就寫:「不要改變別人」,我知道作者有他的解釋和說法,不過我心中升起對作者的想法是:「你寫了那麼多書,講了那麼多話,不就是在改變別人嗎?現在你在告訴你的讀者和追隨者『不要改變別人』,這是什麼跟什麼啊?」我沒辦法再看下去,就離開那個畫面。再下一個想到的是,如果家中那個男人,尿尿的時候都不對準,弄得家中的馬桶和廁所又臭又髒的話,也不要改變他嗎?想到這事,心裏有氣,不要看他寫的。
前幾天,我在和一位朋友通文字訊息時,我寫到:「聽演講是沒用的,要座談會才行,參加者說出他聽到的、理解的、由此生出的體悟等,才知道他有沒誤解?」然後我跑出一句:「大師對大眾公開演講是危險的。」
最後面那句她是不解,或是不同意,問了我,喔!我講太快了,我花了比較多的文字解釋了一番。
她:既然你認為自己是知行合一的人,或許可以回頭看看,為什麼你會覺得大師演講是危險的?這種感覺和你提到的『不要預設立場』之間,好像有些矛盾喔
我:喔!我回答得簡略,在這麼說的時候,腦中有些例子,所以就說了那個我認為的結論。你不明白或不同意而發問,我可以再多說一些:
●先說一下,
■有些歌曲、影片、小說等很多人喜歡,很流行,賣了很多份,或是作者的書、演講很多人買、聽,是他們說到人們的心底,引起很多人的共嗚。
■大師在演講的時候,講出來的應該是很多層面,聽者可以各取所需,聽自己想聽的部份。如果有誤解或誤用的話,是聽者自己的問題,或是講者沒講清楚呢?—這是我會想到的。
然後,我的腦袋中馬上會出現一個聲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講者怎麼可能面面俱到,所有的情形都講到呢?就是都講到了,因為太多、太複雜了,還是有人聽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只聽到一部份。
●適合自己嗎?
也會聽到有人說:「某某人說,什麼事情要怎麼做。」那位專家和大師是這麼做的沒錯,但適不適合他本人呢?要自己判斷啊!我說公開對很多人演講是危險的,是有這些可能的狀況,也可以說是聽者沒有將大師的理論讀通,或是他只是斷章取義而已。
我不是預設立場,說大師的演講沒用,演講有那麼多人去聽,表示有很多人需要。人們愛聽成功的例子,那些成功人士會分享自己的成功是因為做了什麼,其實,真正的原因,人家不會說;或是他自己本人也不知道;就是他全部都說了,聽者也做不到。我說的這些演講,指的是身心靈之類的,或是成功人士的分享,有關人的部份,不包括科學或資訊類的。
至於我說的「對大眾公開演講是危險的。」我試著解釋、說明,不知道有沒表達清楚?
●我會這麼說,是:
一、 看過例子。自己在想
1. 看到有些自己很忙,或經濟狀況不好的人,一直在做善事,顯然是遵循某團體或是某師父說的,我很想問她們,師父或師兄姊要大家做善事時,有沒有交待:「要先將自己照顧好,再去幫助別人」呢?所以,有些經濟狀況不好的人,一直在捐錢、捐東西;工作很忙碌的人,偶而休假時,就跑出去做義工。當然沒錢或忙碌的人也可以享受做善事的喜悅,只是這種優先順序的排列,我覺得怪怪的。
2. 已經做很多善事的人,聽了師父在說要做善事的演講後,再去做更多的善事;那些不做的人,還是沒做。這是講者的本意嗎?
3. 比如憂鬱症的人去聽了要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演講,是很糟糕的,就跟憂鬱症發作的人說:「加油」、「要積極一點,站起來」一樣,是很殘忍的。
那反過來說,是憂鬱症者自己的選擇錯誤,他不該去聽那樣的演講的。如果周圍的訊息都是:「心情低盪太久的話,是不好的,自己應該想辦法讓它變好。」等等的話,自己選了錯誤的方法,也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如何對待憂鬱症者是需要學習的,在有正確看法的人還不多的群體中,人們難免用自己想當然爾的方式安慰或鼓勵人家。
二、我在舉例時的懷疑和顧慮
前一陣子,我在懷疑自己一件事:我寫東西,除了寫想法外,儘量會舉出例子來,有時候舉的例子是看到一、二個人這麼做,我就將他們做的事情寫出來做舉例。寫了之後,自己懷疑,那「只是」一、二個人這麼做而已,難道可以形成一種「說法」嗎?
後來以「蟑螂」的例子為自己解套。我看過一個說法,說在家裏看到一隻蟑螂的話,表示你家裏有30隻,或300隻蟑螂(數字是我隨便說的,很多隻,比我想像的多很多)。對照到「人」的說法或做法也可以,有一個人這麼說、這麼做的話,表示在我沒看到的地方,有很多個人也是這樣的。嗯!這個說法很合理。人那麼多,我無法做詳盡的調查和研究,也無法調查,就用這種訊息的方法來得知和推論。所以,我就很安心地將我看到的例子寫出來,說明我在說明的是什麼?這樣讀者會比較清楚,不然,各有各的想像,不知道讀者想到哪裏去了?
三、我的提議,伙伴誤用
我不是大師,是工作室的帶領人、召集人,邀請大家來一起做事、成長。有固定的伙伴,一個月開會一次,另有「潛在伙伴」,想邀她來成為伙伴,還在觀察中時,就先邀她們來開會,看看可以做什麼事?伙伴不限年齡和性別。
有一位男生,50歲了,當初工作幾年後,去南部唸研究所,唸完後,回到台北,工作是看護,照顧病人。他對性、情慾等很有興趣,當初是因為有共同的朋友而認識的,我邀他為「潛在伙伴」,來開會,看他可以辦什麼活動?
有一次伙伴會議時,不知講到什麼,我給他的建議是:「問一問你爸爸的感覺,跟他一起吃飯時,問他喜歡吃什麼菜?」他自己也是沒感覺的人,需要練習感覺一下自己的感覺。下一次來,他說他將勞保辧退出,領了一筆錢,給他爸爸還債。
因為有一天,他爸問他:「你的勞保現在有多少錢了?」他知道他爸的意思,就去查詢、退出了(我忘了問,是他主動去辦的,還是他爸說出口的?)。我聽了,大驚:「勞保退休金是給你自己養老用的。你怎麼這麼做?」他說:「妳說要用感覺,我一直用我的感覺在做。」我說:「感覺不是用在這裏的。」我到底是驚嚇還是生氣呢?一直搞不清楚。天啊!怎麼是這樣的呢?原來有人會誤解,不能隨便給人家建議,之後要小心一點。
●「某某人說……」
也會聽到有人說:「某某人說,什麼事情要怎麼做。」那位專家和大師是這麼做的沒錯,但適不適合他本人呢?要自己判斷啊!還有專家本人是怎麼做的呢?同樣一件事做法不同,效果差很多。
以上是我回訊給她的。
大師或作者在說那句「不要改變別人」時,心中有個藍圖,有預定的條件、情況等,他先說這句,下面才接著解釋。
只是這句「通論」先出口,每個人都可以安上他想到的:「難道XXX也不能改變嗎?」接受這說法的人,就用在所有的情形上,記得;「不要改變別人。」而不(敢)改變別人。
■所以問題出在這句「通論」上,也真的,想要改變別人的話,常常是做不到的。
如果他第一句說的是:「在XX的情形中,不要改變別人。」引起誤解的可能性可能會小些。
■像前幾年,美國教會反同運動很盛行時(一直都有團體或人在反同),我看過一則影片(不只一則),是一個有2個媽媽的小女孩出來說:「我想要一個爸爸。」2個媽媽在旁邊狀似愉快、讚許的樣子。這是發生什麼事情了?怎麼有這種邏輯呢?
我的反應是::「夭壽,2個媽媽很愛妳,妳說出那樣的話來,媽媽們做何感想呢?妳以為有爸爸就會愛妳嗎?有的爸爸不管小孩,虐待或性侵小孩,妳要那樣的爸爸嗎?」
說話的小女孩將「爸爸」理所當然地連結到「我被爸爸愛」,不是的,要說的是:「我想要一個愛我的爸爸。」
就像許願一樣,有位在教人許願,如何讓願望成真的作者特別交待,不能只說:「我想XXX。」要加上一句:「以好的方式。」不然可能得到的是不合法的。
我在高雄的寫作班學員,有一天她唸她寫的文章,在講她在某一年中生病、住院幾次,最後痊癒了之後,結果是「少了X公斤。」努力了很久但一直做不到的減肥達到了,她有一個體悟:「不能光許願說『我要發財』,可能去搶銀行得到的。」哇!她有這個體悟。
■「不要改變別人」這句話一說出來是包山包海的,但是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將設定的條件和範圍先講出來才行,不然讓聽者天馬行空去用,發生講者不想要的結果,也是不好的。
我在看書時想到,看書比聽演講好一點,可以反覆看,前後對照,想一想、查一查之後再看;演講的話,一聽到就過去了,如果沒有發問,光聽的話,去聽錄音帶或看書就好,為什麼要去現場呢?
好了,這事想通了。
然後他就改變了。
寫到最後,再想通了重點,那個「不要」是對人家的期望和意圖,不是「改變」本身,人都會改變的,看遇到什麼機緣?舉2個例子比較清楚。
■我的工作室在做居家清潔服務,由可凡帶領,家事服務師到府打掃、清潔、收納,可凡自己摸出來的做法,也教大家的是,不要對客戶說什麼,如:「這個要丟掉」、「這些東西太多了,要減少」之類的建議,只是將它們擦乾淨、排整齊。
一週一週過去,排整齊的東西還在那裏,有一天她會看到、明白、想通,然後將一直沒用的東西丟掉,生活習慣也會改變。服務師什麼都沒說。
■我是在兒子升高三時分居,自己出來住,有一直在關心他,週末放假時會約他一起吃飯,講講話。
第2年我遇到花精諮詢、自我療癒的老師,去上課,成為諮詢師,當諮詢師是為了讓自己進步地比較快,練自己的工夫。他唸大學時不在台北,好像就比較少見面,他有事情要問我時,會打電話。到兒子升大四那年的暑假,我覺得我可以跟他談了,找他來聊一聊。
我聽到的是,他非常忙碌,做很多,學很多,在學校的工讀和工作,時數超過,多到不能報。他說:「我要的很多。」我心想,那你什麼時間睡覺呢?我擔心的除了是他的健康外,還有安全,騎著摩托車跑來跑去。
他回去後,我在想,要他不要那麼忙是不可能的,那要怎麼辦呢?我想到我自己,我要停止常常跑出去的動作,要停下來,不要忙碌,天天坐在家裏,讓心安定。所以我開始這麼做。
過了一陣子,再找他踫面,也是我從二女兒那裏聽到,他有在考慮想做攝影、影視的工作,不管前台表演、幕後的事情他都會做,拍的微電影也得過獎,有傳給我看。從講話中發現他將很多事情推掉,沒那麼忙了,我也安心一點。
我問:「你對本行還有興趣嗎?」
「有,問題就在這裏。」
至於他比較沒那麼忙這事,或許有人會說是巧合,大四了本來就不能再做那麼多外務了,不管是什麼原因,我認為我做的動作是有效的。看到他的情形,我有感覺,覺得不好的話,我自己也會有,只要我自己改變了,減少外面忙的事情,多在家關心、照顧自己,他也會改變。我一句話都沒說,沒有要求他改變。
(20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