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新年」ㄧ文中「放下ㄧ切,簡單的看ㄧ幅畫,聽ㄧ首歌,好好的觀察ㄧ株花的開謝,心單純了。世界寂靜了。原來“如來”就是心的無求。」這一段文字,有人問及「簡單」「單純」「寂靜」「如來」,是怎樣產生連結的,這個思索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簡單」意義在排除外境的干擾,擇ㄧ幅畫,ㄧ首歌為對象,專心的觀賞、聆聽,這時的狀態,應是在王陽明「心外無物」的階段,在陽明之《傳習錄》下,曾云:「心之發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着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着事物。」
這段話的意涵,吾簡以四句解,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發便是意。
意之本體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這最重要的是「意之所在便是物」ㄧ句,此「物」指將「賞畫」「聞樂」之事歸於「意念」,陽明謂“致知在格物”,即在不斷的「觀」、「品」之下,此「畫」「樂」產生一個心理意念,漸漸地此「意念」就會深深烙印在腦海中,專注的「意念」可以正心之「不正」以歸於心,即「格物」,如此心就「單純」了。而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格物」後「致知」的運作,即「正心」回到「靈明」之所 ,故陽明先生謂「心」曰:“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如此回到「發竅」原初之「ㄧ境」,此境是可入冥思的寂靜之境,
此純淨、無穢、遠離隨煩惱、柔軟、適於作業、安住、不受動搖的安適之境,能使ㄧ切法無生滅
,歸於「本來寂靜」,此心即佛法之「真如心」,又「真如有二義:一、不變義,二、隨緣義。」,此二義可詮《金剛經·威儀寂靜分》中:“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以此推論簡覆所疑,文以載道,道即真理,真理是越辯越明,辯者「辨」也。辨,分明也。感謝賜疑。所覆未盡之處,後學當再學而後再釋。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