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燃燒自己到照亮彼此: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嗨!在自己和別人之間,你會選擇先滿足誰呢?

如果是我的話,一定是選擇先滿足別人的,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外送少一份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讓出去,即便我也餓得要死,犧牲自己成就他人這個概念,在我的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也許是被孔融感動,一直以來我對「禮讓、謙讓」深深著迷,這樣的表現在我擔任團隊要角時更容易出現,更容易把手上所有的梨子分給其他人,最後什麼都沒留下。

我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到林育聖老師討論有關「討好型人格」的文章,不過孔融的典故似乎跟討好型人格又有不同,雖然兩者都是主動選擇讓出好處,但孔融更有一種倫理、長幼有序的價值觀,而我細細品味了自己的經驗,發現我偏向討好型人格一些。

【渴望被需要、被認同:我的討好型人格】

就像前面所說,我的討好型人格多半出現在「我是團隊要角」這個情境,其中又有很大的比例是「我是團隊的領導者」。

還記得大學擔任系學會時,某次活動訂飲料給大家,但外送員少拿了一杯,當下我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那一杯讓出;擔任單位主管後,有些餅乾、禮盒也總會讓同仁先挑選,有剩的我才拿。

在看到林育聖老師的文章後,我不禁想了想,為什麼我總是把手中的梨子讓出呢?恐怕不單單只是禮讓。

我總是渴望「被需要」,因為這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

這是一件我很不願意承認的事,但事實如此,讓梨的目的從來不是單純的禮讓,還包含了很多想讓人尊重、害怕別人失望以及希望對方有所回應的念頭。

我是一個沒什麼自信的人,或者說習慣從別人的眼中獲得自信,我總是希望讓梨的舉動,可以讓團隊、同仁覺得我是一個好人、好成員、好主管,因為我對我自己的實力沒自信,所以意圖讓梨來讓別人覺得:「他人真好,有他真好。」當我從他人的舉動、言語中獲得這樣的回饋,才能肯定自己的成功,或者說,我並沒有失敗。

我也害怕緊握梨的舉動會被解釋成自私、沒有團隊意識,害怕一個舉動毀了我在他人心中的價值,即便我知道那是屬於我的梨,即便我知道如果在他人的心中,我只是一個「會讓梨的人」是多麼慘的一件事。

而最終我想看到的,則是他人看見我的讓梨後,會懂得我的用心、理解我的付出,給我一句稱讚的話,或者下次換他讓一次梨。

很顯然地,我的討好型人格是為了交換我在他人心中的價值,我讓梨的目的來自是因為我需要別人的認同,而現實往往好壞摻半。

【一段感情是我醒悟的契機】

就像林育聖老師的文章中寫到的,討好型人格總是在關係中「燃燒自己、犧牲自己、把自己排第二的人總認為別人會發現自己的苦與痛,然後感恩落淚,雙倍回報。」而現實往往會給我們一記迎頭痛擊。

我在大一時曾有一段感情,因為那是我的第一段感情,所以我對她呵護備至,每週五晚上都從桃園搭5小時的客運到高雄找她,週日再搭6小時的客運回到學校,幾乎全年無休,但她總是埋怨平常見不到人、不喜歡遠距離。最後這段感情也是不了了之。

我在這段感情中,付出了所有留給自己、留給家人的時間,付出除了定存外的所有錢,因為我想在她心中留下我是一個好男友的印象,我渴望那種被她需要的感覺,我害怕我失去她,即使這樣的感情有多麽不健康,我也甘之如飴。

也是在感情結束後的幾年後重新回顧才發現,當我為關係付出的越多,留給自己的時間就越少,通勤的時間、減少睡眠的時間、留給家人的時間都被我奉獻給這段感情,而我認為的付出,在她的眼中成了一種「應該」。我們以為的「付出」,在別人眼中可能不算什麼,不一定會感激,甚至視為理所當然。

「讓梨」的舉動並非不好,我也因此交了幾個知心好友,只是我們需要知道,當我們付出的越多,留給自己的時間和能量就越少,該為了別人讓幾顆梨,把幾顆留在自己手中,成了一個莫大的學問,尤其對討好型人格的我們來說,找到自己舒服的讓梨模式才是最迫切的。

【改變,我的討好心法】

那麼經過了幾次失敗的讓梨後,我自己有了一些轉變。

〖我懂的先照顧好自己,才能讓自己去照顧他人〗

這就像捐款一樣,當我們把口袋中僅有的100塊全部捐出去之後,我們沒有錢溫飽、學習,我們也就只能捐出那100塊。但如果我們先捐出10塊,把90塊投資在學習、生意上,當我們可以穩定的賺進每個100塊後,我們就更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善念。

〖我不再輕易討好別人,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擅長設限〗

我還是很喜歡討好,還是願意為了別人付出自己,改也改不了不如就接受吧!但因為我總是會毫不保留的給出我的全部,所以我會在讓梨之前,先確認對方是一個我欣賞、值得我付出的人後,再竭盡所能的付出。既然改不掉討好的性格,不如認真篩選對象,從源頭管控,避免自己油盡燈枯。

〖付出就是付出了,我不再期待對方的回應〗

期待別人的付出,某種程度上是把自己的快樂、價值交給別人認定,這是我學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課。

自己的價值應該由自己的定義,快樂應該發自內心,當我把期待都放在別人的身上時,我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所以,在我找到我願意付出的人後,我讓梨的目的,變成了真心希望對方變得更好,而不再是希望對方的回饋,釋放這些對別人的期待,才能讓我過得更順心。

【我不再討好所有人】

我不再討好所有人,而是將這份心力,留給真正值得的人。這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和重要的人負責。

我仍然保有討好型人格,也經常讓梨:

只是我不再給出自己的全部,因為我想學會種梨樹,這樣我就有更多的梨可以讓給我愛的人們。

只是我不再輕易讓出梨,因為我只把我珍貴、熱愛的梨分享給值得分享的人。

只是我不再期待投梨報李,給出了就是給出了,給出是因為我想給出,不是因為我想得到什麼。


看著自己的轉變其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雖然看著當初跌跤的自己會覺得超尷尬,但也會慶幸那時候有摔個跤。你們呢?你們也是討好型人格嗎?你也因為這個個性而跌過跤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火線上決策
5會員
94內容數
嗨!我是棉先生! 《火線上決策》是一個分享文章的平台,文章的主題來自一位消防員,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體悟、閱讀的輸出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跟我互動!
火線上決策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以前如果開始喜歡一個人,會想要努力的改變自己,改變可能是化妝、減重、學一些感覺很賢慧、或符合社會期待的才藝。 我現在知道這樣努力的討好一個人,只是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而已,所以愛自己到底是什麼?
Thumbnail
我以前如果開始喜歡一個人,會想要努力的改變自己,改變可能是化妝、減重、學一些感覺很賢慧、或符合社會期待的才藝。 我現在知道這樣努力的討好一個人,只是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而已,所以愛自己到底是什麼?
Thumbnail
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擺在自身之前,害怕拒絕,害怕讓他人失望。然而,這樣的付出並非真正的體貼,反而可能導致內心的委屈與失落。文章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重新學習照顧自己,並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找回自身價值與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擺在自身之前,害怕拒絕,害怕讓他人失望。然而,這樣的付出並非真正的體貼,反而可能導致內心的委屈與失落。文章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重新學習照顧自己,並在關係中取得平衡,找回自身價值與力量。
Thumbnail
你會不會忍不住討好別人?明明不願意卻還是點頭答應?其實,害怕衝突、怕被討厭、從小被教導要「懂事」,這些都可能讓你不自覺地過度迎合。但討好不該是一種委屈自己的手段,關鍵在於找到界線,讓關係變得更健康!學會適時拒絕、問問自己「我願意嗎?」,接受別人的不滿是正常的,才能真正活得自在。
Thumbnail
你會不會忍不住討好別人?明明不願意卻還是點頭答應?其實,害怕衝突、怕被討厭、從小被教導要「懂事」,這些都可能讓你不自覺地過度迎合。但討好不該是一種委屈自己的手段,關鍵在於找到界線,讓關係變得更健康!學會適時拒絕、問問自己「我願意嗎?」,接受別人的不滿是正常的,才能真正活得自在。
Thumbnail
在短影音上看到一部關於討好型人格的分享,說過去當他把一個人當成最要好的朋友時,內心會再乎這朋友有沒有也把他當成最要好的朋友,若沒感受到同等的關係對待,會失望難過,討好型人格這詞,忽然間打到我心坎裡,或許我也屬於討好型人格。 我想起高中時有一位交情算不錯的同學,我忘了為什麼會跟他熟識,當時我就把他當
Thumbnail
在短影音上看到一部關於討好型人格的分享,說過去當他把一個人當成最要好的朋友時,內心會再乎這朋友有沒有也把他當成最要好的朋友,若沒感受到同等的關係對待,會失望難過,討好型人格這詞,忽然間打到我心坎裡,或許我也屬於討好型人格。 我想起高中時有一位交情算不錯的同學,我忘了為什麼會跟他熟識,當時我就把他當
Thumbnail
你是否習慣優先滿足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我曾深陷「討好型人格」,總是讓梨給他人,渴望換來認同與價值。然而,現實卻給了我迎頭痛擊——過度付出未必換來感激,反而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篇文章記錄了我的轉變歷程,從無條件討好到學會選擇值得的人,讓付出變得更有意義。你呢?你也曾因「討好」而受傷嗎?
Thumbnail
你是否習慣優先滿足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我曾深陷「討好型人格」,總是讓梨給他人,渴望換來認同與價值。然而,現實卻給了我迎頭痛擊——過度付出未必換來感激,反而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篇文章記錄了我的轉變歷程,從無條件討好到學會選擇值得的人,讓付出變得更有意義。你呢?你也曾因「討好」而受傷嗎?
Thumbnail
對一直付出的你找回自我關照與對等尊重 他說這樣做比較好,他說希望我這樣做,但是是真的這樣做比較好嗎?還是只是單方面希望我們照他所說的做呢?我不這麼做他們會不開心,我不這麼做他們會不喜歡我的,但是照著他們說的做,他們就會喜歡自己嗎 ?那份喜歡是真心的嗎?還是只是要我們繼續照做而給我們的糖果呢?
Thumbnail
對一直付出的你找回自我關照與對等尊重 他說這樣做比較好,他說希望我這樣做,但是是真的這樣做比較好嗎?還是只是單方面希望我們照他所說的做呢?我不這麼做他們會不開心,我不這麼做他們會不喜歡我的,但是照著他們說的做,他們就會喜歡自己嗎 ?那份喜歡是真心的嗎?還是只是要我們繼續照做而給我們的糖果呢?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往往會表現出沒有界限的善良,他們時常討好他人、犧牲奉獻自己,因為自己需要被需要。這種行為看似非常令人感動,但實際上卻會對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 許多人喜歡表現出沒有界限的善良,因為他們希望被他人所接受和讚美。他們常常會幫助別人,即使這些人根本不會回報他們的好意。此外,他們也會過度討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往往會表現出沒有界限的善良,他們時常討好他人、犧牲奉獻自己,因為自己需要被需要。這種行為看似非常令人感動,但實際上卻會對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 許多人喜歡表現出沒有界限的善良,因為他們希望被他人所接受和讚美。他們常常會幫助別人,即使這些人根本不會回報他們的好意。此外,他們也會過度討
Thumbnail
這一次挑這本最主要是希望有像自己的人也會找到心裡的出路,因為路人甲自己的出生大家有很大的期待,父母雙方都是家族裡最會讀書的小孩,可是路人甲喜歡讀書,不擅長背書。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拼命符合我父母或工作上主管的期許或是目標,到最後才了解到最重要的是自己。 討好的人有許多反應的呈現,像是: 1.不停地順應
Thumbnail
這一次挑這本最主要是希望有像自己的人也會找到心裡的出路,因為路人甲自己的出生大家有很大的期待,父母雙方都是家族裡最會讀書的小孩,可是路人甲喜歡讀書,不擅長背書。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拼命符合我父母或工作上主管的期許或是目標,到最後才了解到最重要的是自己。 討好的人有許多反應的呈現,像是: 1.不停地順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