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經-第四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 白話文


「道」是虛空而流動的,無論如何運用,它都不會枯竭。

它深邃無底,如同萬物的根源。

它使鋒芒變得圓潤,化解紛爭,使光芒溫和,與世間塵埃融合無別。

它幽深寂靜,彷彿若有若無。

我不知道它的來歷,但它似乎早於天地萬物,甚至先於天帝而存在。



3. 解釋


「道」無形無相,卻無所不在,取之不盡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說明「道」如同無窮無盡的虛空,即使無限地使用,它仍然不會枯竭。它不像物質資源會被耗盡,而是一種永恆流動、源源不絕的存在。道的本質是空,正因為是空,它才可以容納萬物,如同水能適應各種容器,風能穿越一切障礙。


在人生中,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於固守某種知識,而是來自於持續的學習與適應。就像水永不停止地流動,智慧也是活的,會隨著經驗而成長。如果一個人執著於過去的知識,不願意接受新的變化,他的智慧就會枯竭,無法真正與時俱進。


道深不可測,卻是一切的根源

「淵兮,似萬物之宗」,形容道如深淵,無法窺探其底部,但萬物皆由此生。道並非某種具體的存在,而是一種根本性的運行法則,如同宇宙的秩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支配著一切的變化。


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但宇宙的最終起源依然是個謎。人們可以發現規律,但無法掌控規律,就像我們可以順應道,但無法創造道。當人們試圖違背自然法則,強行改變事物的運行,往往會導致失衡與混亂。因此,智慧的人不會試圖征服自然,而是選擇與之協調,順勢而行。


道不強出鋒芒,而是圓融無爭,與世間和諧共存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並不鋒芒畢露,而是讓一切變得圓融,使爭端消解,使光芒柔和,使自己與塵世無別。這意味著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張揚,而在於柔和與包容。


一位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過於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是懂得適時地收斂鋒芒,與環境融為一體。過於鋒利的刀容易折斷,過於耀眼的光芒容易引來嫉妒與爭奪。在現實生活中,低調的人往往更能長久地發展,而過於強勢、咄咄逼人的人,雖然一時風光,卻容易樹敵,終究難以長存。


道如同虛空,似有似無,超越世間的一切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句話形容道的幽深與難以捉摸,它並非某個人創造的,也不是某種具體的存在,而是一種超越世間的運行法則。道的存在並不明顯,但它卻無所不在,如同空氣般讓一切得以存續。


就像時間,我們無法觸摸時間,但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一切。道的存在也是如此,它不是一種具象的物質,但它支配著宇宙的運行,早於天地萬物,甚至先於我們所能理解的一切概念。這也告訴我們,真正深遠的事物,往往不是最明顯的,而是需要內心去體悟的。


結論


大道無窮無盡,它並不具體存在,卻包容萬物。它柔和而不爭,卻能化解紛爭,使一切圓融無礙。它不刻意展現自身,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世界。當我們懂得順應道的運行,而不是試圖強行控制世界,我們才能真正與世界和諧共處,達到無為而治的智慧境界。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2. 白話文翻譯 不刻意推崇賢能之人,百姓就不會爭相競爭;不過分珍視稀有的財貨,
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白話文 當世人知道「
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白話文 「道」如果能夠被明確地言說,那它就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能被確切地定義,那它便不是萬物真正的名
第四章:同門互動 李明在靈雲門修行的日子變得更加充實,他認識了一些和他一樣正在修行的同門弟子。 李明的同門師兄姚飛是一位身形高大,氣勢凌人的修行者。他對於修行的熱情和才華讓李明深感敬佩。一天,姚飛主動邀請李明一起進行修煉。 「李明,你修行進步迅速,我看好你。我們一起修煉吧,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第一章:小村的奇遇 在一個遠離繁囂的小村落中,有一個普通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名叫李明,是這個小村落的希望之光。從小,李明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和奇特的氣息。 李明的父母是普通的農民,他們對於李明的特殊之處感到驚訝,但也感到擔憂。他們不知道這種奇特的氣息是好還是壞,因此他們將李明視
1.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2. 白話文翻譯 不刻意推崇賢能之人,百姓就不會爭相競爭;不過分珍視稀有的財貨,
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白話文 當世人知道「
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 白話文 「道」如果能夠被明確地言說,那它就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能被確切地定義,那它便不是萬物真正的名
第四章:同門互動 李明在靈雲門修行的日子變得更加充實,他認識了一些和他一樣正在修行的同門弟子。 李明的同門師兄姚飛是一位身形高大,氣勢凌人的修行者。他對於修行的熱情和才華讓李明深感敬佩。一天,姚飛主動邀請李明一起進行修煉。 「李明,你修行進步迅速,我看好你。我們一起修煉吧,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第一章:小村的奇遇 在一個遠離繁囂的小村落中,有一個普通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名叫李明,是這個小村落的希望之光。從小,李明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和奇特的氣息。 李明的父母是普通的農民,他們對於李明的特殊之處感到驚訝,但也感到擔憂。他們不知道這種奇特的氣息是好還是壞,因此他們將李明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家中閱觀道德經,文中細理撥心弦; 若非得道難深行,依究分別私慾逞。 一指點開玄妙竅,明心修德渡迷童; 若能如水常不爭,德化眾生悟清靜。   多年以來,未曾細悟道德經之文,或因修道日淺難悟明,故難得休假回家中展經閱讀。歷經多少的人事困心之後,現今再閱聞經義,方能細細體悟箇中所得,然因人心多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