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問題:「如果科技進步到可以複製人的大腦資料,把它轉移到機器人身上,那個人醒來後覺得自己是人類,但你覺得他是嗎?」
這幾年 AI 的話題越來越活躍,除了引發了正向的好奇、驚嘆與期待,同時也帶來一抹人類終被取代的慘淡氣氛。自從任何人都可以運用 AI 繪畫、寫詩後,創作者、設計、翻譯、小編等相關職業紛紛擔憂自己飯碗不保。其實我也深有所感啦,校稿案子比過去還要少,想要增加收入只能另闢蹊徑(一邊抹淚一邊搬泡麵回家)。
即使做過心理準備,也時常告訴自己不能完全相信網路,但發現喜歡的 IG 帳號作者其實是 AI 詠唱師時,玻璃心還是框啷敲碎了一角(人家有誠實 TAG 只是我疏忽了,哭啊)。是,若使用正規有版權的網站,AI 繪圖並沒有什麼罪,這有什麼好心碎的呢?
或許是因為人欣賞藝術時,更多人期盼在普世定義的「美」或「好看」之外,還能看見創作者在作品上投射的情感或議題。不過,詠唱師指揮 AI 畫畫,難道就沒有自己的情感或議題嗎?電繪不也是在電腦上虛擬作畫?
之前用電繪軟體下載了一個很方便的工具:自動偵測線條的填滿工具。簡單來說,假如我畫了一個人的線稿,想把頭髮區域填滿,傳統的作法是一筆一畫上色、並擦除塗出來的部分,讓顏色不要干擾到皮膚或衣服部位;但這個工具很方便,我只要粗略在瀏海、頭頂、辮子區塊打幾個圈,填色精準度幾乎有 90%,也可以用相同方式,粗略圈幾下,就把多餘的色塊去除掉。
當一張圖的構成很複雜時,能夠減少枯燥的填色作業,對畫畫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以前手動填色可能要 1~2 小時起跳,現在用自動偵測方式,直接縮減成半小時就能打完底色。
有一天畫著新的檔案,我看著尚未填滿的空白,最後改回普通筆刷,一筆一畫慢慢塗滿每個角落與轉折處。
我只是單純覺得這樣比較快樂。
在趕著完成作品或沒耐心的日子裡,運用新工具的確很便利,不過在這個當下,我需要的是透過每一次下筆的力道,感受自己與畫作的連結,從第一筆到最後一筆,每一次的選色、染色、擦除、神來一筆、放棄亂塗一通……全是出於自己的意志。
我覺得 AI 詠唱跟拿一疊鈔票往繪師臉上砸(?)有點雷同,都是經由提出條件、指揮修改以呈現想要的畫面,但這永遠不可能取代自己一筆一畫塗滿的療癒感。
之前一直對 AI 議題沒什麼心得,但現在如果對 AI 感到焦慮,我會先回頭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將一張霹靂無敵神作展示給大眾的自信感?跳過數十年修練,搖身一變藝術大師?希望醒來後小精靈就幫我填完所有底色?
還是說,每一筆都屬於自己?挑戰新的技巧?在有點無聊但也很舒壓的填色過程療癒自己?
嗯,常用 ChatGPT 輔佐工作的我,切身體會到它也是蠻極限的。如果對一篇文章的要求只停留在「白話看得懂」、「看起來很厲害」就好的話, ChatGPT 的確足夠;但如果文章內容需要兼具溫度、深度、正確性,交給 AI 只會得到一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僵硬敘述。
此外,AI 生成的資訊也時常錯誤,之前應徵一個案子時,業主說除了校正錯字,還需要協助查證內容真實性,有錯的話直接修正即可;沒想到拿到測試稿一看,幾乎沒有一段內容是正確的,很明顯是 AI 已讀亂回拼湊而成。基本上那篇文章無法校稿,而是需要整篇重寫才能符合真實性。可想而知,寫一篇新文章的費用一定高於純校稿,雙方就直接謝謝再聯絡了。
我現在也同樣會思考:今天叫 ChatGPT 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工具能幫助你打中你想感動的客群嗎?或者你也需要透過書寫療傷或檢視自己的內在?你的成就感來源是快速完成工作,還是享受找資料、沉醉揮毫、苦惱想放棄、洗澡逃避、靈光一閃的過程?(忽然覺得享受這個的我是不是抖 M)
網路上流傳一個梗:
我覺得 AI 的方向搞錯了,我們希望機器人幫人類掃地、洗碗,是因為人類要去寫詩、畫畫。
現在是 AI 都去寫詩和畫畫了,我們人類還在掃地、洗碗。
剛開始用 ChatGPT 時,我也跟很多人一樣會對它生氣,怎麼這麼笨!資料怎麼都不對!雞同鴨講欸!你怎麼就不如我!
後來參考別人的使用方式,再思考有哪些繁瑣的工作內容可以縮減,最後便習慣把「人工跟 AI 整理都差不多」、「需要同時參考數份檔案並拉出大綱」的項目通通都丟給 ChatGPT 去做。不過整理前、後的資料,我仍然會謹慎對比,最後才會參考 AI 秘書給的建議,自己整理出最終版本。
本人生性懶惰,如果有人幫我做好好固然很輕鬆,但「自己做」本身也很有意義。
雖然可以買洗碗機和掃地機器人,但偶爾吃太多想運動一下、擠不出點子、想逃避現實時,自己做家事也很怡然自得。
雖然搭計程車直達目的很快速,但有時也想慢慢散步,感受一路上樹木、陽光與風帶來的季節轉換。
我們的時代,資訊傳遞越來越快速、工具越來越自動化,你會感覺到自己越來越難被取悅、每一次的喜怒哀樂都非常短暫,那是因為整天浸泡在豐富又爆炸的訊息中,感官是很容易疲乏的。有了網路,人類因而掌握「知」的能力,但我常常會想,每一個拿麥克風講話的人我都一定要聽嗎?錯過了這些資訊又如何?我的判斷力和邏輯會因為這些資訊而有所成長嗎?
我現在仍努力練習「有意識抉擇自己想要累積的事物」,包括資訊篩選、時間分配、人際交往、閱讀書籍等等。忽然憶起在念書時,對於政治情勢、演藝八卦、旅遊景點、新開名店等議題絲毫不感興趣,只專注在繪畫和文字創作上,相比現在真是無知許多;但正因為有當時的投入,偶爾工作忙碌感到絕望時,回歸創作就能讓我找回單純的快樂。
AI 用與不用,都取決於自己想累積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