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買了電子閱讀器,這兩年來,我紙本書跟電子書都有,交互閱讀,始終覺得閱讀電子書好像少了什麼?比較記不住書中內容,原本以為是我老了,記性變差。
看了這本書,才恍然大悟:
原來看電子書,
大腦會自動變成「略讀」模式,不重視細節。
好讀者的:
第一種生活:蒐集資訊、習得知識
第二種生活:閱讀多樣化的娛樂形式、純粹的消遣和強烈的浸淫之樂
第三種生活:反思的生活
(這點我很有同感,遇到問題時我習慣到書中找答案,
閱讀幫助我改變,變成更好的人)
作者擔心,閱讀數位媒體時的「略讀」,
會不會導致思考過程(批判性分析、同理心、反省)日益萎縮,
進而損害民主社會?
娜汀史卓森(Nadine Strossen)在《仇恨:為何我們應用自由言論而非審查制度加以抵抗》書中說得好:
「民主所面臨的巨大而未充分討論的危機,
並非民眾表達不同觀點所致,
而是因為它無法確保所有公民都受過完善教育、能運用完整知識來構築那些觀點,
民眾免不了會受煽動:恐懼勝過理性,省思能力倒退,
連帶使得省思對於理性、同理心決策的影響也跟著衰微」
(我覺得這段描述也適合台灣)
作者特別強調「同理心」:「跨入」別人的觀點,
我想起最近閱讀的多本西方著作,不約而同的強調這點(有的稱為「慈悲心」),
我在想,為什麼同理心這麼重要?
就像我們愛看金庸、張愛玲、珍奧斯丁的小說,
覺得作者筆下的人物,就是我們的心情故事啊!
許多成功的戲劇,不也是有如此強烈的連結感?所以我們願意一看再看。
「在獨處時產生的豐饒的交流奇蹟,或許已經是一種學習愛的方式」。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觀察,
例如醫生這種需要與時俱進的職業,
如果因為研究報告太長而沒有好好精讀,
或是診斷時「見樹不見林」,沒有作整體評估,
對病人可能做出錯誤判斷。
(我想不止是醫生,哪個行業不需要宏觀的視野?主管、老師也需要)
作者認為:
「我們類比、推論、同理和背景知識過程之間的連結不斷鞏固強化,
最終會超越閱讀行為本身。
當我們於閱讀時一再連結這些過程,
就更容易將之應用在我們生活中,
梳理我們的動機、意圖,以更敏銳的洞察力、智慧,
來理解別人為什麼會這樣想、有那種感覺。
這不僅是同理心的的同情面之基礎,
也對形成策略性思考大有幫助。
但,這些被強化的過程並非不勞而獲,不是不必練習就會生成。
基本的神經學原理:用進廢退,
適用於每個深刻閱讀的過程,也適用具可塑性的閱讀腦迴路。」
作者很擔心當今美國太多年輕人因「太長/沒讀」的現象,甚至是種危機,
也得到很多美國教授的迴響。
她提出的解決之道是:投資老師,讓老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每一種媒介,成為好讀者。
這本書也講到,如何讓兒童喜歡閱讀,
家長可以參考。
我誠實說,這本書看起來有點嚴肅,
但深入閱讀後,就會發現:原來我深深愛上閱讀的原因,就是這個!
有點像福爾摩斯辦案,抽絲剝繭般的分析、研判。
讀完這本書,突然覺得自己很幸福:
喜歡閱讀,是多棒的事!
我畢竟是LKK的老一代,習慣紙本書閱讀,
所以我還是盡可能的借實體書。
我並不排斥電子書,就如作者所說,電子書的特點是「快、略讀、不重視細節」,
所以當我想找資料、保存書時,我會利用電子書。
讀電子書時,我就作筆記,用紙筆寫下來,幫助自己深入閱讀。
=================================
書名: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
原文書名:
Reader, Come Home: 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
作者:瑪莉安・沃夫 (Maryanne Wolf)
譯者: 洪世民
出版社: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