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位新文盲到閱讀優學者,3個方法,啟動紙本數位雙素養

2023/04/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什麼是雙閱讀素養?

隨著科技進步和資訊爆炸,紙本與數位閱讀逐漸融合,讓現代人相較於過去,需要具備更高階的讀寫能力,才能檢視自己所處的世界。此外,未能快速適應世界的變化,有效運用 3C 設備和網路與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將是未來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因此,只有同時具備紙本數位雙閱讀素養,才能適應數位時代下的高速變化,啟動學習。
相反的,在這個「分享訊息」速度遠超「理解訊息」速度的時代,無法利用 3C 設備和網路進行學習溝通的人,將被稱為「數位新文盲」,因為在未來,隨時用 ChatGPT 輔助閱讀,將變成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閱讀素養說起來簡單,要想真的提升,仍須具備理解多元素材,靈活切換紙本和數位工具,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才行。這讓我不禁想好奇的追問:
1. ​當答案不再是學習的終點,AI 時代下的「閱讀」對個人的意義是什麼?
2. 我們該如何從紙本、數位雙閱讀素養中,持續不間斷的優化自己的能力?
3. 如何在紙本和數位閱讀之間取得平衡,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提升個人的綜合閱讀素養?
4. 面對資訊爆炸和快速傳播的環境,我們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避免成為數位新文盲?
5. 在 AI 時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個人閱讀素養,並且在紙本、數位雙閱讀素養上持續成長?
​這些疑問,在由台灣閱讀與學習教育學會理事長,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陳明蕾老師,與「品學堂」文化長丘美珍老師合作出版的這本書《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培養Super優讀者》中,解開了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
​書中舉證有科學根據,有提問也有教案示範,完整建構出紙本數位雙素養的教學框架,能陪伴老師共創出有品質的雙素養閱讀課堂。《教出雙閱讀素養》這本書,內容詳實精彩,教案步驟拆解清晰,我僅整理出3個自己在過去閱讀時未曾思考過的收穫與理解,針對「如何在教學上啟動紙本數位雙素養?」3 個方法整理給各位,歡迎大家討論指正。

​方法一:多文本閱讀

​該如何透過閱讀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呢?因應新時代下的讀者需求,訓練學生同時運用多個資料來源,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其實我們需要的是多文本閱讀。
​這也太簡單了吧!不就是叫我們要多讀書,這可以稱為是一個解辦法嗎?明蕾老師直指重點的說明道:​
「多文本閱讀,關鍵是要先設定一個特定待解決的問題,做為一個特定待解決的學習任務。」
​其實光這一點,我發現大多數人在閱讀時並沒有主動自我要求,我也是到出社會後才明白,只要帶著疑問翻開書本,有時是雜讀、主題式閱讀、跨領域閱讀,仍然可以從運動中體會人生的哲理,在美食中找到寫作的靈感,從小說中反思工作中的人際應對,只要你懂得問自己:​
「當同一個主題,看了兩篇不同的文本,有沒有什麼是第一篇沒有說的?」
​這就是對同主題「不同訊息的理解監控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在多文本閱讀中,透過設定學習任務來養成。(P.136)
​我其實讀到這裡就很興奮,既然數位時代下雙閱讀素養的目標,是讓學生擁有自學新知的能力,因此多文本閱讀的操作方法就是,在選定學習任務後 (例如討論某公共議題),讓學生自己「從多個文本中,找出解決特定問題的相關訊息」,這就同步考驗著我們的閱讀理解、探究提問、整合組織、讀寫平衡、資訊與通訊科技應用、發表綜述等能力,而透過特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在操作的過程中進行「策略性的閱讀」,除了讀到內容,也精進學生的學習策略,這樣清楚就能提升雙閱讀素養的方法,真的一定要學起來。​
對了!這本由親子天下出版的《教出雙閱讀素養》,書中還安排了 7 堂不同的教學現場教案解析,直接展示多文本閱讀的教學設計內容該怎麼呈現,買一本書,得到 7 堂課程教案分析,實在是太划算了。

​方法二:讀寫平衡

​該如何讓學生讀過、課堂上討論過、甚至是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可以看得懂,記得住,而且還要用得出來呢?其實關鍵就是「讀寫平衡」。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宣言在2005年指出:
「網路時代的學生,需要習得使用「資訊與通訊科技」(ICT),以及掌握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的能力。」
千萬不要只是在網路數位時代下,被動的接收資訊,任由演算法向我們推播訊息,而是要養成在網路上提出意見,促進共好,表達自身觀點。
​要想精進這方面的能力,讀寫平衡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如果你沒有輸出,輸入再多也沒有用。「讀寫平衡」指的就是「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讓閱讀不僅僅是看跟吸收,更是理解符號跟使用符號,在數位環境下表達想法、判斷訊息的真偽,篩選出適切的重點做成podcast、圖文統整、YouTube,或是針對特定目標書寫成文章或評論,都是讀寫平衡的證明,因為懂輸出的人,才學得最多!(P.54)
「化輸入為輸出」這個觀點讓我想到一個人,他擁有破 2000 多萬次收聽下載量的 Podcast 說書節目主持人、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他能夠在 2 年內分享超過 140 篇書評、半年內製作 50 集 Podcast 說書內容,且持續每週寫一篇電子報給一萬名訂戶,我也是他節目的忠實粉絲。
瓦基非常強調,所謂有效閱讀跟紀錄的筆記,就是要能夠運用框架,高效的輸出文章並精準提煉重點,並且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產出最大化,建立起龐大的資料庫,留給未來的自己使用,我想這點跟《教出雙閱讀素養》中所提到的讀寫平衡觀念,皆是英雄所見,我也深感認同呀!

​方法三:反思與提問

​老師究竟希望學生在這個閱讀主題或任務中展現哪些能力?該如何確定孩子學會?這時候,反思與提問是評量學習狀態的指標,老師應該要規畫能讓學生展現出學習表現的任務,讓學生在閱讀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然的展現自己「學習到了什麼」,並公開評分與引導的 Rubric 評量規準,學生才能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往「哪些環節持續努力」。
​例如,老師很常反射性的問學生們:「懂了嗎?」「還有沒有問題?」但在提問的方向上,明蕾老師建議,在教學時與其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不如問一些關於「學科之間概念關係」的問題,其實就是引導學生閱讀的方法,這個提問者,可以是學生自己,也可以是老師。
那哪些問題是有關「學科之間概念關係」的問題呢?明蕾老師說,可以讓學生找出不懂的詞彙(p.77),或是讀出言外之意(p.79),觀察詞性或是找出段落之間的關係(p.80),甚至是找出相似概念加以比較(p.82),或是分辨重點並找出支持重點的細節(p.83),在《教出雙閱讀素養》一書中,詳細舉例不同科目的提問方法跟有趣的切入角度,有差別的提問,自然就會帶出有差別的閱讀,畢竟提問者的基礎閱讀量與閱讀涵養,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追問問題的程度跟品質。
對學生來說,評估數位閱讀資訊的可信度,也是要靠自主的提問與反思才能達到,在這個眼見不一定為憑的 AI 時代,要常常自問:
這資訊跟我之前讀的一樣嗎?有哪裡不一樣?作者想要告訴我什麼?他為什麼想要告訴我這些?我有被說服嗎?
才不會對網路資訊照單全收,並結合前面提到的多文本閱讀與讀寫平衡,才能做到「有差別的閱讀」,更有策略的進行後設認知,開啟閱讀理解的新境界。

​用多文本、讀寫平衡、提問反思,培養出具備雙閱讀素養的優讀者

​孔子在《論語‧子張》中曾說: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意思是,學問做得好,有優越的表現,除了要修己,亦要安人,行有餘力甚至要安天下,要對社會有所承擔,知不足持續學習,如此循環往復。我想在數位時代的今天,不僅僅是仕而優則學,商而優亦須學,師而優更須學,政而優更不能不持續學,任何行業,行有餘力,都要不斷地學習才是。​
真心感謝陳明蕾、邱美珍兩位老師出版整理這本《教出雙閱讀素養》,她們有條不紊的告訴我,該如何從一個數位新文盲,走到閱讀優學者的關鍵歷程。當我能夠在閱讀時,是為了自身的思考和理解,而非僅止於找到答案;當我在閱讀時,能學會質疑和分析閱讀來源的可靠性,對網路資訊保持警惕和擁有審慎的態度;當我在閱讀後,會主動利用 ChatGPT 生成閱讀測驗,滿足自己從紙本或數位閱讀資料中的好奇心,這時候,我將能自信的說,是閱讀讓我們成為一個「立體的人」,我也願意做一個保持主動,自我要求的讀者,並在閱讀中的每個活動,持續調動更多技巧在其中,努力朝向優讀者的目標前進。
誠摯推薦親子天下出版的這本書《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培養Super優讀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斯福每天早餐前都會看一本書。卡特進了白宮後開始學速讀,兩次訓練後,閱讀速度提升了四倍。鈴木治雄勸商務人士多看一些古典名著,正因為處於這物質豐富的享樂時代,才更應該深入地探討人類活著的價值。關於生命,很多答案無法親身經歷,但閱讀,可以累積力量,甚至改變你我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